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将“四基”高效地运用到教学中
【作者】 杨 琼 杨江南 周世娥 刘显海 王光泉 李本恒 陈兴荣 苏继刚
【机构】 福泉市岔河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组
【摘要】数学是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基的学科,它承载着为学生未来学习打好基础的任务,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未来生活起着奠基作用,数学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策略,数学思考的思想,更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启学生智力。【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基;高效运用;教学
【正文】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的最大改变之一就是知识与技能从过去的“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它的变化不仅是字面内容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带来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方式等的改变!
四基,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增加了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加的这两项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四基目标有两大意义,一是为了现实生活,二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可见,新课程标准由原来的“两基”转变为现在的“四基”,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本文主要通过解读新课标,在充分理解“四基”、的基础上,分别从备课,以及课堂上的运用这两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将“四基”高效地运用到教学中。
数学是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基的学科,它承载着为学生未来学习打好基础的任务,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未来生活起着奠基作用,数学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策略,数学思考的思想,更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启学生智力。
一、备课应关注些什么
(一)目标再认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功能。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完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根据课标、教材、教参等预设教学过程时把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它是四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仍然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但是教师也要明确知识虽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但它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其次,教师要关注过程和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虽然是隐性的,但其作用非常重要,因为“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目标要靠“过程和方法”目标来实现。如果说,数学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然后,教师要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不是附属的。情感不仅对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和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确立、个性的完善息息相关。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关注结果性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没有过程性目标(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活动经验),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提出了“四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
1、数学的基础知识——后续学习的基础
2、数学的基本技能——正确、规范、迅速
3、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数学最本质的东西
4、数学最基本的活动经验——解决不同类问题时有不同的策略
例如:在学习《射线》这一节内容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第一,引导学生观察,建立表象。观察当灯光照在墙壁上时,光线是一条线段;当光线投射到更远的窗外、天空时,就成了一条射线;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射线的特点,通过“没有尽头”等词语感受“无限”的含义。同时让学生在画射线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射线的表象。尝试画直线、多媒体演示画直线、用语言描述直线的特点等活动,强化了学生对直线的感知,加深了对“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的理解;让学生把射线改画成直线,有利于学生感受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第二,归纳整理,加深概念的理解。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加以归纳整理,突出了三种线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线段、射线、直线等概念的理解。由一点起画出两条射线,并通过交流,揭示了角的概念。
第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深化认识。体会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再次感受“无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操作体会“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通过观察和比较,明确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的长度最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认识。
新课程改变的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最为关键的是,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标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因此,在此思想下,数学教学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问,学会独立思考。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操作,才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揭示知识的本质。在尝试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取“活”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积极探求的欲望,挖掘学生内在创造潜能。
(三)教材的再认识
如何才算是读懂、读透教材?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精神来驾驭教材。
首先,要理清脉络,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结构思想,了解一节课在教材这个单元的作用,一个单元的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的地位,明晰模块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特别是要强化单元知识的结构意识,站高一点看教材,“眼高手低”,自上而下地设计好每一节课,是读好教材的一个重要维度。
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或是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境,又或者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材虽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可针对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灵活地处理,大胆地改造,从而加大探索力度,提高思维难度,增加教学密度,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资源更加优化,便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四基”
1、“双基”的获得不能依赖死记硬背,必须以理解为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教师根据课标、教材、教参、学生实际等预设教学过程时把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点。“双基”教学应以理解为基础,注重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在知识技能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不能依赖死记硬背。其次,落实双基学会即可,不要搞题海战术、搞机械反复训练。要以课标和教材为准,难度适中,要在学生会学和乐学上下工夫。
2、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调动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把教材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习、理解、掌握知识,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引发数学思考,激活创造性思维,更好地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必须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为载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将数学思想方法寓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要将隐含于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和挖掘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富有数学思维含量的多样化的活动,接受数学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充分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思想的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如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从中体验、感悟、归纳数学思想。
引导学生积累和提炼数学活动经验也必须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进行,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单纯地“听数学”、“看数学”、“写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前几天听了三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三节课都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意在让学生经历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只是,三节课在重点部分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我觉得重点部分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交流: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么知道的,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可以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真正经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理解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感悟转化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效落实“四基”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活动,精彩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推动教学发展,有效落实“四基”。
精彩的课堂提问一定是富有思考的,层层深入的、引人入胜的。怎样设计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读懂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读懂学生,明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握学生认知规律,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思考哪些内容用提问表达,怎样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提问,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怎样用提问衔接、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提问的难度。如可以根据情境设计提问;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计提问,在知识的对比处设计提问,在知识的变化处设计提问,在总结知识的规律处设计提问。提问时要注意及时进行追问或反问,追问在学生思维的模糊处,可以是步步紧问;反问在学生思维有偏差或有障碍时,可以是故做疑惑。适时的有效的追问或反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不仅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还会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达成“四基”等教学目标的落实。
4、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互动合作交流
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阵地,也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真心互动交往的平台。
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数学课堂上师生、生生对话简单,学生少有数学思考,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概括、总结方法、规律时,总是做不到耐心等待,不等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不让学生说或代替学生说,学生不能感受到进行数学思考的快乐,既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谈不上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一人主,多人陪,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没有实效性。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分工要明确,怎样进行小组学习教师要规范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不要直接给出问题的思考思路;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要适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具体想法呈现给其他学生,让大家共同交流和探究,使学生在对话中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吸纳他人的正确观点,或是在倾听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考。
5、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改变命运,习惯决定人生,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除常规的良好学习习惯:如认真倾听、规范书写等,在数学课上还要多关注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学习兴趣、观察、思考、质疑、交流、反思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总之,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特征是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四基”,应实现,教师: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愉;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应从重视“结果”的教育过渡到重视“过程”的教育,从“知识”的教育走向“智慧”的教育,既要关注基础、也要关注过程、关注思考、关注情感。只有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的最大改变之一就是知识与技能从过去的“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它的变化不仅是字面内容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带来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方式等的改变!
四基,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增加了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加的这两项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四基目标有两大意义,一是为了现实生活,二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可见,新课程标准由原来的“两基”转变为现在的“四基”,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本文主要通过解读新课标,在充分理解“四基”、的基础上,分别从备课,以及课堂上的运用这两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将“四基”高效地运用到教学中。
数学是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基的学科,它承载着为学生未来学习打好基础的任务,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未来生活起着奠基作用,数学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策略,数学思考的思想,更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启学生智力。
一、备课应关注些什么
(一)目标再认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功能。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完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根据课标、教材、教参等预设教学过程时把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它是四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仍然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但是教师也要明确知识虽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但它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其次,教师要关注过程和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虽然是隐性的,但其作用非常重要,因为“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目标要靠“过程和方法”目标来实现。如果说,数学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然后,教师要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不是附属的。情感不仅对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和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确立、个性的完善息息相关。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关注结果性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没有过程性目标(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活动经验),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提出了“四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
1、数学的基础知识——后续学习的基础
2、数学的基本技能——正确、规范、迅速
3、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数学最本质的东西
4、数学最基本的活动经验——解决不同类问题时有不同的策略
例如:在学习《射线》这一节内容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第一,引导学生观察,建立表象。观察当灯光照在墙壁上时,光线是一条线段;当光线投射到更远的窗外、天空时,就成了一条射线;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射线的特点,通过“没有尽头”等词语感受“无限”的含义。同时让学生在画射线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射线的表象。尝试画直线、多媒体演示画直线、用语言描述直线的特点等活动,强化了学生对直线的感知,加深了对“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的理解;让学生把射线改画成直线,有利于学生感受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第二,归纳整理,加深概念的理解。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加以归纳整理,突出了三种线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线段、射线、直线等概念的理解。由一点起画出两条射线,并通过交流,揭示了角的概念。
第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深化认识。体会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再次感受“无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操作体会“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通过观察和比较,明确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的长度最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认识。
新课程改变的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最为关键的是,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标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因此,在此思想下,数学教学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问,学会独立思考。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操作,才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揭示知识的本质。在尝试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取“活”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积极探求的欲望,挖掘学生内在创造潜能。
(三)教材的再认识
如何才算是读懂、读透教材?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精神来驾驭教材。
首先,要理清脉络,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结构思想,了解一节课在教材这个单元的作用,一个单元的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的地位,明晰模块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特别是要强化单元知识的结构意识,站高一点看教材,“眼高手低”,自上而下地设计好每一节课,是读好教材的一个重要维度。
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或是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境,又或者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材虽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可针对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灵活地处理,大胆地改造,从而加大探索力度,提高思维难度,增加教学密度,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资源更加优化,便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四基”
1、“双基”的获得不能依赖死记硬背,必须以理解为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教师根据课标、教材、教参、学生实际等预设教学过程时把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点。“双基”教学应以理解为基础,注重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在知识技能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不能依赖死记硬背。其次,落实双基学会即可,不要搞题海战术、搞机械反复训练。要以课标和教材为准,难度适中,要在学生会学和乐学上下工夫。
2、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调动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把教材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习、理解、掌握知识,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引发数学思考,激活创造性思维,更好地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必须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为载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将数学思想方法寓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要将隐含于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和挖掘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富有数学思维含量的多样化的活动,接受数学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充分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思想的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如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从中体验、感悟、归纳数学思想。
引导学生积累和提炼数学活动经验也必须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进行,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单纯地“听数学”、“看数学”、“写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前几天听了三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三节课都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意在让学生经历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只是,三节课在重点部分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我觉得重点部分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交流: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么知道的,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可以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真正经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理解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感悟转化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效落实“四基”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活动,精彩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推动教学发展,有效落实“四基”。
精彩的课堂提问一定是富有思考的,层层深入的、引人入胜的。怎样设计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读懂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读懂学生,明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握学生认知规律,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思考哪些内容用提问表达,怎样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提问,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怎样用提问衔接、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提问的难度。如可以根据情境设计提问;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计提问,在知识的对比处设计提问,在知识的变化处设计提问,在总结知识的规律处设计提问。提问时要注意及时进行追问或反问,追问在学生思维的模糊处,可以是步步紧问;反问在学生思维有偏差或有障碍时,可以是故做疑惑。适时的有效的追问或反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不仅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还会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达成“四基”等教学目标的落实。
4、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互动合作交流
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阵地,也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真心互动交往的平台。
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数学课堂上师生、生生对话简单,学生少有数学思考,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概括、总结方法、规律时,总是做不到耐心等待,不等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不让学生说或代替学生说,学生不能感受到进行数学思考的快乐,既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谈不上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一人主,多人陪,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没有实效性。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分工要明确,怎样进行小组学习教师要规范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不要直接给出问题的思考思路;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要适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具体想法呈现给其他学生,让大家共同交流和探究,使学生在对话中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吸纳他人的正确观点,或是在倾听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考。
5、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改变命运,习惯决定人生,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除常规的良好学习习惯:如认真倾听、规范书写等,在数学课上还要多关注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学习兴趣、观察、思考、质疑、交流、反思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总之,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特征是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四基”,应实现,教师: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愉;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应从重视“结果”的教育过渡到重视“过程”的教育,从“知识”的教育走向“智慧”的教育,既要关注基础、也要关注过程、关注思考、关注情感。只有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