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悟情境创设三部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作者】 郑 丹

【机构】 贵州省玉屏县黔东民族寄宿制中学

【摘要】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好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取得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关键词】数学问题;教学过程;情境
【正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我学校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数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说过:“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这句话明确了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教室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创设情境的做法:
  饮水思源,预设情境
  笔者在教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 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 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学者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题目条件进行改变,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
  (△)一列火车长180同,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
  二步曲——挖沟引水,创设情境
  笔者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笔者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列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km代)向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列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类题中增加“两车相距bkm”的条件,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类题刚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步曲——水到渠成,体验情感
  笔者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笔者告诉学生,事实上,笔者本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笔者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
  由上面的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室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起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再谈谈对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感悟。
  笔者在上八年级《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仍采用前述的“三步曲”模式,其功能主要有:
  1、 有利于激发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笔者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意愿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组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
  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三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里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离线、角平分线)。
  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学生自己写出了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毕竟这些命题都是他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因此笔者感受到:“教学生问此教学生答更重要。”但这几个命题中学生对“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有困难,笔者告诉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这个命题的证明非常简单。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与学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是要有坚定的意志,努力的付出,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就一定会有收获,在学生相似三角形之后,学生自己证明了“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并且他们前述几个命题都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过程更简洁,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是在集体讨论的情况下自己总结出的命题。这当然归功于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教学功能。
  3、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学生在总结出前述几何命题的正确性之后,自信心倍增,笔者借助此时的气氛,激发学生,告诉学生如何在学生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总结,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前面两个教学实例充分地说明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诱导他们自己问自己。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重要”。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从作为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进面解决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