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感悟

【作者】 李诗军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审美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对作品有感悟,这种创造性的收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本文以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为切入点,浅析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深远意义,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感悟;挖掘素材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语文教材为审美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逐步走出讲解分析的误区,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鉴赏为主。阅读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审美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对作品有感悟,这种创造性的收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强调阅读感悟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是本文探讨的基点。感悟应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所在,语文阅读的审美心理过程就是感悟的过程。我认为:审美意识的培养应当渗透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始终。审美能力的具备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更深入的读懂文章,对于文章中的情感与思想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审美情感的具备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直观体现。
  一、挖掘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阅读文本都非常经典,其中不乏大量名家大师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素养及知识积累,对于这些教学素材展开深度挖掘利用更是能够很好地帮助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有显著的发展与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情感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引导与指点,让大家对于教学文本形成正确的感知与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辅助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让大家的审美能力能够有显著提升。
  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对故乡以及思乡之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后,理解郁达夫笔下所描绘的江南冬景并不困难。针对这篇文章学习的要求是通过解读该专题课文让学生们感受自然的纯美,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这篇课文通过虚实结合、对比等手法描写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因而学习此文,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用词以及语句展开有针对性的剖析,要让大家逐渐推敲相关词语或者句子的具体含义,以及这些文字后蕴含的情感与思想。这不仅是从深层次解读文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增强学生们对于文本的体验与感知,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文章的美,自身的审美意识也在逐渐积累与深化。
  二、激发感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创造性不可教,但创造性可以培养。同样,作为创造性的感悟虽不可以教,但可以通过培养激发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细读、品读是语文阅读感悟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由于知识的构成、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个性爱好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细读、品读。作品中的语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或画面、或意境、或韵味、或哲理、或情感,学生在阅读中要细读、品读,方能感悟这些隐含在语言中的潜在的深层的东西。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细读、品读,去玩味咀嚼语言文字,进一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里蕴涵的思想情感。细读、品读,与文本诚恳“对话”,方能深刻体会作者“良苦用心”。“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思考流于肤浅,结果是一知半解,甚或不解。于漪老师曾说:“感知是进入体验的大门”。阅读语文材料,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分析,产生新的体验。这种学习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阅读实践中达到提高。”因此,学生应该细读、品读,力求透过它的感性形式,感悟它蕴涵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本质。
  (二)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是语文阅读感悟的重要前提
  丰富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够与文章达到契合的重要因素。学生除了在校园里获得人生体验,还应走出校门,走向自然和社会人生,广泛体验不同的生活。我们可以带学生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悟。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看到奔腾不息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流逝、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在幽静的山林里,满眼是飞舞的“黄蝴蝶”,触摸枯黄的落叶,会感受到秋天的清、静、悲凉、萧瑟、落寞和伤感;在金色的田野里,低头的稻穗,会感受到成熟的喜悦和满足。月光下的河塘、缥缈的白云、清晨的露珠,妒雪欺春的梅,都会带给人美的享受,带给人无限遐想,带给人许多冷峻的思考。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项王故里,学生会想到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一代枭雄的项王当初不能东渡乌江的无奈和悲哀,会为青梅竹马的项王和虞姬最终却演绎成一段凄美爱情而感叹。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生存体验,利用寒暑假到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开展文化苦旅活动等,这都不失为引导学生贴近生活的最好方式。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只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悟有得。因为语文富于艺术化同时又是富于生活化和心灵化的人文学科。
  (三)扩大阅读面,增加知识储备是学生感悟的关键
  从审美心理学来讲,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及其属性或联系加以反映。因此,要使学生感悟,知识积累是关键。心理学家雷斯尼克说:“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较宽的知识面,这是进行再创造、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当然,扩大阅读,增加积累,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是思想和文化的积累。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语言感性材料的积累才能最终内化为认知图式,形成文化积淀,并作用于今后的阅读活动。同时还应注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在当今知识多元信息途径广泛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阅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应最终形成辨识能力,哪些是必要和必需的,哪些是可读可不读的,形成这样的观念,以便于使阅读积累事半功倍。
  (四)教师的启发点拨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必要条件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学校是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一个权威的讲授者。好的语文课并不在于老师讲得如何缜密漂亮,而在于如何激发和点拨学生,让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孔子主张教学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在通过教师的点拨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点拨”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内心感受,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某些思维或心理的障碍,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给予及时的指点和启示。它是学生知识经验或某种内心生活的及时补充。点拨有多种方式,有时可能是某种体验和感受,有时可能是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或语境探究,有时可能是某种氛围情景的呈现。适时而有效的点拨会使学生突破概念的一般理解达到审美的理解。
  总而言之,想要透过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能力,这首先应当挖掘教学素材,课本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文本。其次,激发感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这对于深化学生的审美情感将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此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更多的展开课外阅读,这对于让学生们获得更为完整与深刻的审美体验将会很有帮助。引导学生登堂入室,真正走入美的殿堂,去品味、阅读美,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向,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