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作者】 周 娣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中学
【摘要】如何构建初中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我认为主要还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把握,应该落实在目标设置、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堂小结的高效上。【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正文】
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也厌教,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毫无乐趣和生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是提升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构建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
一、练习必须形式多样,灵活运用
练习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实践。课堂上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适时练习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边讲边练,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果人为地割裂讲练,先集中一段时间讲课,再把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完成一部分练习,是不可能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的。
课堂练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巧练,也就是说练习的形式不能千篇一律,应因题而宜,灵活多样,因此练习可采用口答、笔答,阅读课本等等方式,使学生口手脑并用,从而形成了紧张但不呆滞,热烈而又井然有序的课堂气氛
二、在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低效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该如何处理?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关注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策略,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为此,教师必须引起、维护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以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从理论上来说,一是通过“有效地研读文本,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学习活动,有效地选择教辅用具,有效地设计练习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是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四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借助一些语言技巧与角色转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五是运用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反思自己的教学,建构属于你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新模式。对于初中课堂,教师可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变成学生愿意学习、自主探讨、自我发展、个性张扬的场所;过去既交给学生问题,又交给他答案,现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再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觉得“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质:教课的第一层境界是,人是课,这是很机械,很生硬的;第二层境界是人如课,这是上了一个层次;第三个教育境界是“人是课,课是人”,即一种没有境界的境界,无为而治,出神入化。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呢?
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应用有效教学理念,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进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再次,建构高效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掌握高效教学的评价标准,而且能够灵活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调整评价标准,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实绩;
最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创设情境,感知历史,把握趣味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这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它可以使学生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力,使感知更清晰、记忆更牢固、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历史情境,增加问题设置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高涨情绪,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从课前导入着手,例如通过《袁世凯率文武百官到孔庙祭孔》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提问:袁世凯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何在?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这里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把一个个问题回答得清清楚楚,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探究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找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当然,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直接问: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显然对学生来说是索然无味的。又如,在讲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时候,我改变以往教师介绍或直接提问的方法,通过学生活动,也就是让几个学生扮演相关人物,通过他们各自的文章和语言描述让学生猜猜他们扮演的分别是谁?这样的问题虽然简单,但是通过学生表演,自己感受,不仅增加了学习情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和记忆。
四、巧设问题,引导思维,把握问题的启发性
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旅途见闻。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情绪明显活跃,学生就会从所学过的内容的回顾与思考中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功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备课必须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仔细推敲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做到高效严密,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6
[2]周才方.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3]黄慕洁,白月桥.《中学历史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6:9
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也厌教,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毫无乐趣和生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是提升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构建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
一、练习必须形式多样,灵活运用
练习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实践。课堂上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适时练习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边讲边练,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果人为地割裂讲练,先集中一段时间讲课,再把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完成一部分练习,是不可能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的。
课堂练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巧练,也就是说练习的形式不能千篇一律,应因题而宜,灵活多样,因此练习可采用口答、笔答,阅读课本等等方式,使学生口手脑并用,从而形成了紧张但不呆滞,热烈而又井然有序的课堂气氛
二、在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低效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该如何处理?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关注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策略,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为此,教师必须引起、维护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以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从理论上来说,一是通过“有效地研读文本,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学习活动,有效地选择教辅用具,有效地设计练习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是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四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借助一些语言技巧与角色转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五是运用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反思自己的教学,建构属于你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新模式。对于初中课堂,教师可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变成学生愿意学习、自主探讨、自我发展、个性张扬的场所;过去既交给学生问题,又交给他答案,现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再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觉得“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质:教课的第一层境界是,人是课,这是很机械,很生硬的;第二层境界是人如课,这是上了一个层次;第三个教育境界是“人是课,课是人”,即一种没有境界的境界,无为而治,出神入化。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呢?
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应用有效教学理念,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进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再次,建构高效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掌握高效教学的评价标准,而且能够灵活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调整评价标准,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实绩;
最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创设情境,感知历史,把握趣味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这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它可以使学生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力,使感知更清晰、记忆更牢固、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历史情境,增加问题设置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高涨情绪,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从课前导入着手,例如通过《袁世凯率文武百官到孔庙祭孔》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提问:袁世凯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何在?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这里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把一个个问题回答得清清楚楚,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探究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找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当然,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直接问: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显然对学生来说是索然无味的。又如,在讲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时候,我改变以往教师介绍或直接提问的方法,通过学生活动,也就是让几个学生扮演相关人物,通过他们各自的文章和语言描述让学生猜猜他们扮演的分别是谁?这样的问题虽然简单,但是通过学生表演,自己感受,不仅增加了学习情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和记忆。
四、巧设问题,引导思维,把握问题的启发性
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旅途见闻。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情绪明显活跃,学生就会从所学过的内容的回顾与思考中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功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备课必须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仔细推敲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做到高效严密,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6
[2]周才方.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3]黄慕洁,白月桥.《中学历史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