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学生的“小过错”上要及时做“大文章”
【作者】 欧燕朋
【机构】 广西宜州市龙头中学
【摘要】通过对学生犯“小过错”要及时做“大文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诱发的因素、环节的,从而总结出防范措施和处理的原则。【关键词】学生;小过错;及时;大文章
【正文】
一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被人打坏,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时,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的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玻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对于班级管理也是一样,当学生出现具有影响深远的“小过错”时,班主任要及时采取“小题大做”的方式去处理,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及时修好“第一块打碎的窗玻璃”的明智举措。
一、“小过错”要及时做“大文章”的必要性
在班级建设中,学生做一点坏事,觉得很正常,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控制;从另一角度看,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其他学生就把这错误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正确认识受到混淆,是非分辨能力下降;即使学生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班主任当时没有明确的表态,并采取必要措施,也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的作用,过错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广大学生中就将产生辐射作用,正气受抑制、邪气滋长,给班级建设造成不可估计的不良后果。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小过错”需要及时做“大文章”。
二、“小过错”可能诱发的因素
(一)过错行为的根源:班级品德教育不重视
心理学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现在很多老师一味的抓成绩,没有定期开班会或者各种品德教育活动,也没有跟学生家长进行良好的勾通,忽略了家庭教育,使学生品德行为散漫,过错行为层出不穷。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利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认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因此,班主任要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有了家长的配合,学生的品德才有质的飞跃,“小过错”才能从根本上杜绝。
(二)过错行为的滋生:班级协调制度不完善
在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群体。心理及思想存在一定的差距,若组织活动,协调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一开始能根据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认真设计,严格要求,学生立即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反之,若班主任没有做到充分协调,管理不到位,则学生在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错”,课堂或班级便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以后这一类的活动如要再“亡羊补牢”严格要求,难度就大得多。而且,若后来仍无有效方法进行改进的话,则这一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又会辐射到其它类型的活动中,学生对此类活动就不会报太大的期望,推动积极性,班级管理将没办法有序开展。相反的,如果班级中有一整套完整的班级管理制度而且能够严格执行的话,则“不过错”难成“大气候”。
(三)过错行为的制止:班级惩罚制度不及时
有时,班主任的事务繁忙,错误行为本身没有造成大破坏,或由于其它的一些客观因素,班主任是错误行为发生几天后,甚至几个星期之后才对其进行处理,有些班主任又可能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冷处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批评惩罚涉及人员就也事。但是,殊不知,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及时“一针见血”及彻底。不及时的教育就像隔夜的炒饭,一旦错过了发生兴奋点,就很难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共鸣;不能切入要害的说教,就如隔着衣服挠痒——没感觉,说多了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今后的教育设置障碍;而不彻底的教育,则容易留下后患,而且由班主任误以为任务完成放松了警惕,反而为新的,甚至有过之而不及的错误发生提供沃土。
(四)过错行为的疏导:班级教育艺术不得法
如果教育无法深入人心,则学生可能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表面上承认错误,实际上“心结”仍未解开,而后见机再动;如果此时在班中存在一些类似的同学,则容易纠结成党,在班中形成“一帮反势力”以使班主任工作处处受阻。
三、班级管理中容易犯“小过错”的环节
(一)班风学纪要求不严谨
作为班主任要有“全局意识”,不要认为某些科目不重要而忽视了协助科任老师进行课堂管理。因为任何一个科目的课堂纪律老师相关联的,一盘败则全盘皆输。此外,班主任还应狠心抓考风,特别对于起始年级,要不然作弊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大面积泛滥,考风差则必然学风受影响,因为学生总有不服输心理,开始其可能厌恶作弊之人,但是当看到其他同学不劳而获后,心理会不平衡,一度成功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长此以往,弄虚作假之风成千,班级质量何在?再有平时的作业习惯,听课习惯,改错习惯等,这一点对于班级学风的形成非常关键,并且关系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学生中有拖欠作业,上课坐姿不正确的,不记笔记,错了不改的不良现象发生,而得不到纠正,则会在同学中造成不良的影响,今后难以改正。
(二)财物保护要求不严厉
无论在课桌还是讲台,我们都可以找不到被刮花的痕迹,出现这种现象正是因为公物被破坏时没有及时惩罚“凶手”而且在破坏后没有及时修缮,则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不良心里暗示,学校财物将会面临“雪上加霜”。
(三)生活习惯要求不严格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各个班级都有其标志性的语言,有些听似笑话,有些则不堪入耳。有些同学甚至在课堂上娓娓道出,给教学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其原因都是由一开始不被注意的“点”辐射开来的。还有些同学生活上相互攀比,不服输的心理使之盛行,则学生无心向学,为害其深。
班级管理中其它可诱发的“小过错”的环节还有很多,只要其可能形成规模就应引起班主任的充分重视。
四、学生过错行为的防范
班主任要强化优患防范意识,不能满足于班级中暂时的平静现象,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对于学生过错行为,防范是消灭其发生和发展的第一道关卡。
(一) 过错行为平时的防范
有些人常常喜欢等事情发生后才来做文章,事实上,这样一方面既伤害了学生,另一方面也使班级工作显得相当的被动,因此,平时的防范最为根本的。
首先,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学生即使儿子错误,心里也是明明白白的,方便班主任后期的工作。例如,我班原来迟到现象很严重,制定班规,建立惩罚制度后,这种现象基本不再出现。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与约束,促使学生由他律形成自律。
其次,建立和谐有序的班集体,高度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良好的班级环境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责任感,在这样的环境扭转中,即使“小过错”也不易发生。在班级的管理当中,班主任还可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譬如,我刚接了一个班,开始因为基础差,学生心里认为差班,纪律松散,有的学生居然跑到其他班进行干扰,我在课堂上明确表明:我们班不这种给班级抹黑的现象发生,我们班没有这么差,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信心,求上进的决心,目前上课每位学生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能做好笔记,班风立即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心理暗示往往在实际问题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再次,建立标准规范的活动开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组织班级活动的各种“第一”时,要做好思想动员和总结工作,因为良好的开局能够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
有了平时的预防,“小过错”要蔓延就没有可乘之机。
(二) 过错行为源头的防范
处理过错要抓住源头,做到快、准、狠,处理要及时,教育要到位,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郊果。要做到这一点,班干部与班主任的配合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有了得力的班干部,班主任工作才能细致入微,及时发现“小过错”,使其不能蔓延。
(三) 过错行为事后的防范
并非事情处理完了就万事大吉,如果没能够及时在其他学生中引以为戒,利用这“契机”进行宣传教育的话,只能是处理一个,下一个仍可能继续发生。因此,事后的宣传做好可以推动今后的班级工作的开展。但是,宣传与讨论切不可流于形式,同时要做好当事人的心理辅导,否则适得其反。
五、班主任做“大文章”所要遵循原则
发现学生的“小过错”班主任要及时做“大文章”,要善于把握多种层面。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的要求,这是发展独特的、独立的学生观的要求。
(一) 要关于把握基础层面,坚持冷静对待
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过错行为,甚至极端严重的问题行为,教师要冷静的调整心态,解读与学生过错行为有关的信息,没有充分、深入、准确的解读,解决过错行为就是无的放矢,因此班主任要坚持“冷静——解读——解决”的基本步骤处理问题。
(二)要善于把握原则层面,坚持严格公正
严格意义上,即使发生过错学生受到教育,使问题得以解决,又使其他学生也受到教育。不论有什么长处和短处,无论有什么优势和弱势,都要一视同仁,同一标准,切忌偏心偏爱,严此松彼。否则,处理的权威性必将受到质疑、冲击、削弱直至丧失,学生处于无政府状态,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过错行为时,都要高度重视和稳固把握严格公正的原则。
(三)要善于把握方法的层面,坚持灵活多样
独立的学生观表明,差异存在于学生的各个方面,教师处理学生的“过错”行为时,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诸多的差异,教师处理方法切忌简单、粗暴、公式化、格式化,要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差异使用不同的方法,因人施教。每次过错发生,总有可以引导解决的因素,教师要独具慧眼,创造出引导解决问题的趋势,因势利导,一步步顺畅和拓宽解决问题的进程。此外,老师的机智艺术,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消极为积极,通过暗示、转淡化、期待、稳定等诸多方式方法处理过错行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在善于把握效果层面,坚持完全彻底
对于学生的过错行为,不能止于学生认识到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错误的原因和根源,便他们从根本上消除错误意识,从而建立、完善和强化学生的行为认知结构和习惯,用以扭转过错行为,这种解决,才是完全的处理。此外还要利用学生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和鼓舞,使学生在体验到教师的爱心中建立、持续与强化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并能自学落实到以后的行动中。处理学生过错切忌表现出无奈、灰心,不闻不问,尤其冷嘲热讽、训斥惩罚。否则,不仅学生的问题行为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将学生的问题推入不可救药的境地。
“小过错”在班级管理中辐射出来的危害固然严重,但只要班主任能够从平时防范,在学生的“小过错”上及时做“大文章”,相信班级管理不再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谢世腰,王力.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宋永刚.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一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被人打坏,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时,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的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玻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对于班级管理也是一样,当学生出现具有影响深远的“小过错”时,班主任要及时采取“小题大做”的方式去处理,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及时修好“第一块打碎的窗玻璃”的明智举措。
一、“小过错”要及时做“大文章”的必要性
在班级建设中,学生做一点坏事,觉得很正常,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控制;从另一角度看,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其他学生就把这错误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正确认识受到混淆,是非分辨能力下降;即使学生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班主任当时没有明确的表态,并采取必要措施,也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的作用,过错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广大学生中就将产生辐射作用,正气受抑制、邪气滋长,给班级建设造成不可估计的不良后果。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小过错”需要及时做“大文章”。
二、“小过错”可能诱发的因素
(一)过错行为的根源:班级品德教育不重视
心理学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现在很多老师一味的抓成绩,没有定期开班会或者各种品德教育活动,也没有跟学生家长进行良好的勾通,忽略了家庭教育,使学生品德行为散漫,过错行为层出不穷。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利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认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因此,班主任要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有了家长的配合,学生的品德才有质的飞跃,“小过错”才能从根本上杜绝。
(二)过错行为的滋生:班级协调制度不完善
在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群体。心理及思想存在一定的差距,若组织活动,协调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一开始能根据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认真设计,严格要求,学生立即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反之,若班主任没有做到充分协调,管理不到位,则学生在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错”,课堂或班级便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以后这一类的活动如要再“亡羊补牢”严格要求,难度就大得多。而且,若后来仍无有效方法进行改进的话,则这一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又会辐射到其它类型的活动中,学生对此类活动就不会报太大的期望,推动积极性,班级管理将没办法有序开展。相反的,如果班级中有一整套完整的班级管理制度而且能够严格执行的话,则“不过错”难成“大气候”。
(三)过错行为的制止:班级惩罚制度不及时
有时,班主任的事务繁忙,错误行为本身没有造成大破坏,或由于其它的一些客观因素,班主任是错误行为发生几天后,甚至几个星期之后才对其进行处理,有些班主任又可能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冷处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批评惩罚涉及人员就也事。但是,殊不知,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及时“一针见血”及彻底。不及时的教育就像隔夜的炒饭,一旦错过了发生兴奋点,就很难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共鸣;不能切入要害的说教,就如隔着衣服挠痒——没感觉,说多了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今后的教育设置障碍;而不彻底的教育,则容易留下后患,而且由班主任误以为任务完成放松了警惕,反而为新的,甚至有过之而不及的错误发生提供沃土。
(四)过错行为的疏导:班级教育艺术不得法
如果教育无法深入人心,则学生可能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表面上承认错误,实际上“心结”仍未解开,而后见机再动;如果此时在班中存在一些类似的同学,则容易纠结成党,在班中形成“一帮反势力”以使班主任工作处处受阻。
三、班级管理中容易犯“小过错”的环节
(一)班风学纪要求不严谨
作为班主任要有“全局意识”,不要认为某些科目不重要而忽视了协助科任老师进行课堂管理。因为任何一个科目的课堂纪律老师相关联的,一盘败则全盘皆输。此外,班主任还应狠心抓考风,特别对于起始年级,要不然作弊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大面积泛滥,考风差则必然学风受影响,因为学生总有不服输心理,开始其可能厌恶作弊之人,但是当看到其他同学不劳而获后,心理会不平衡,一度成功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长此以往,弄虚作假之风成千,班级质量何在?再有平时的作业习惯,听课习惯,改错习惯等,这一点对于班级学风的形成非常关键,并且关系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学生中有拖欠作业,上课坐姿不正确的,不记笔记,错了不改的不良现象发生,而得不到纠正,则会在同学中造成不良的影响,今后难以改正。
(二)财物保护要求不严厉
无论在课桌还是讲台,我们都可以找不到被刮花的痕迹,出现这种现象正是因为公物被破坏时没有及时惩罚“凶手”而且在破坏后没有及时修缮,则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不良心里暗示,学校财物将会面临“雪上加霜”。
(三)生活习惯要求不严格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各个班级都有其标志性的语言,有些听似笑话,有些则不堪入耳。有些同学甚至在课堂上娓娓道出,给教学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其原因都是由一开始不被注意的“点”辐射开来的。还有些同学生活上相互攀比,不服输的心理使之盛行,则学生无心向学,为害其深。
班级管理中其它可诱发的“小过错”的环节还有很多,只要其可能形成规模就应引起班主任的充分重视。
四、学生过错行为的防范
班主任要强化优患防范意识,不能满足于班级中暂时的平静现象,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对于学生过错行为,防范是消灭其发生和发展的第一道关卡。
(一) 过错行为平时的防范
有些人常常喜欢等事情发生后才来做文章,事实上,这样一方面既伤害了学生,另一方面也使班级工作显得相当的被动,因此,平时的防范最为根本的。
首先,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学生即使儿子错误,心里也是明明白白的,方便班主任后期的工作。例如,我班原来迟到现象很严重,制定班规,建立惩罚制度后,这种现象基本不再出现。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与约束,促使学生由他律形成自律。
其次,建立和谐有序的班集体,高度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良好的班级环境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责任感,在这样的环境扭转中,即使“小过错”也不易发生。在班级的管理当中,班主任还可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譬如,我刚接了一个班,开始因为基础差,学生心里认为差班,纪律松散,有的学生居然跑到其他班进行干扰,我在课堂上明确表明:我们班不这种给班级抹黑的现象发生,我们班没有这么差,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信心,求上进的决心,目前上课每位学生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能做好笔记,班风立即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心理暗示往往在实际问题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再次,建立标准规范的活动开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组织班级活动的各种“第一”时,要做好思想动员和总结工作,因为良好的开局能够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
有了平时的预防,“小过错”要蔓延就没有可乘之机。
(二) 过错行为源头的防范
处理过错要抓住源头,做到快、准、狠,处理要及时,教育要到位,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郊果。要做到这一点,班干部与班主任的配合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有了得力的班干部,班主任工作才能细致入微,及时发现“小过错”,使其不能蔓延。
(三) 过错行为事后的防范
并非事情处理完了就万事大吉,如果没能够及时在其他学生中引以为戒,利用这“契机”进行宣传教育的话,只能是处理一个,下一个仍可能继续发生。因此,事后的宣传做好可以推动今后的班级工作的开展。但是,宣传与讨论切不可流于形式,同时要做好当事人的心理辅导,否则适得其反。
五、班主任做“大文章”所要遵循原则
发现学生的“小过错”班主任要及时做“大文章”,要善于把握多种层面。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的要求,这是发展独特的、独立的学生观的要求。
(一) 要关于把握基础层面,坚持冷静对待
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过错行为,甚至极端严重的问题行为,教师要冷静的调整心态,解读与学生过错行为有关的信息,没有充分、深入、准确的解读,解决过错行为就是无的放矢,因此班主任要坚持“冷静——解读——解决”的基本步骤处理问题。
(二)要善于把握原则层面,坚持严格公正
严格意义上,即使发生过错学生受到教育,使问题得以解决,又使其他学生也受到教育。不论有什么长处和短处,无论有什么优势和弱势,都要一视同仁,同一标准,切忌偏心偏爱,严此松彼。否则,处理的权威性必将受到质疑、冲击、削弱直至丧失,学生处于无政府状态,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过错行为时,都要高度重视和稳固把握严格公正的原则。
(三)要善于把握方法的层面,坚持灵活多样
独立的学生观表明,差异存在于学生的各个方面,教师处理学生的“过错”行为时,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诸多的差异,教师处理方法切忌简单、粗暴、公式化、格式化,要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差异使用不同的方法,因人施教。每次过错发生,总有可以引导解决的因素,教师要独具慧眼,创造出引导解决问题的趋势,因势利导,一步步顺畅和拓宽解决问题的进程。此外,老师的机智艺术,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消极为积极,通过暗示、转淡化、期待、稳定等诸多方式方法处理过错行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在善于把握效果层面,坚持完全彻底
对于学生的过错行为,不能止于学生认识到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错误的原因和根源,便他们从根本上消除错误意识,从而建立、完善和强化学生的行为认知结构和习惯,用以扭转过错行为,这种解决,才是完全的处理。此外还要利用学生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和鼓舞,使学生在体验到教师的爱心中建立、持续与强化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并能自学落实到以后的行动中。处理学生过错切忌表现出无奈、灰心,不闻不问,尤其冷嘲热讽、训斥惩罚。否则,不仅学生的问题行为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将学生的问题推入不可救药的境地。
“小过错”在班级管理中辐射出来的危害固然严重,但只要班主任能够从平时防范,在学生的“小过错”上及时做“大文章”,相信班级管理不再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谢世腰,王力.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宋永刚.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