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二年级下册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作者】 吴晓琴
【机构】 新疆博乐市第一小学锦绣校区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和60页的例1。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有剩余的现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及余数的含义。
2.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学生通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感受除法意义的发展和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2.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你们会用小棒帮图形吗?我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心灵手巧的孩子!你瞧,这是二(2)班小朋友摆的图形。(出示课件)今天他们又在摆,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他们用11根小棒在摆
那我们也用11根小棒摆一摆,看各能摆几个?同桌合作
合作要求:1、11根小棒摆一摆,看各能摆几个?
2、第一组摆
第二组摆
第三组摆
3、想一想,摆完后你有什么发现?
(四)学生汇报 小棒的根数 每几根1份 分的结果
11 4 2个剩余3根
11 3 3个剩余2根
11 5 2个剩余1根
师:在摆的过程,正方形每4根摆一个图形、三角形每3根摆一个图形、五边形每5根摆一个图形,这是平均分吗?板书:平均分。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是正好分完,今天正好分完了吗?(没有)今天的平均分有剩余。板书:剩余
教师小结:我们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是正好分完,而今天的平均分有剩余,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平均分中有剩余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出示例1 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草莓学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思考下面4个问题:
1、一边摆,一边说摆的过程。
2、想一想你摆的是平均分吗?有剩余吗?
3、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2)请同桌两人到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看他们是怎样分的。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在摆的过程中思考下面3个问题:
1、一边摆,一边说摆的过程。摆完后你有什么发现?
2、想一想你摆的是平均分吗?有剩余吗?
3、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请同桌两人到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看他们是怎样分的。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1) 你们在摆的过程,我也想到一种摆法: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2盘,还剩3个,行吗?
生:不行,因为3里面还有一个2,还可以继续分。
师:我们一直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因此只能摆3盘还剩1个.
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2)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样用算式表示?想一想,被分的数是几?每几个1份?怎样写?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我们把这种分完还有剩余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教师:带着学生读一遍。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 说说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小结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
三、拓展应用
师:那我们再回忆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这是平均分中的剩余问题吗?
生:是。
师:用除法算式怎么表示?
教师示范:11÷4=2(个)……3(根)
正方形、五边形分组完成。教师巡视。
四、 巩固练习。
那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1、书上的做一做,学生做,集体核对。
2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平均分 剩余
小棒的根数 每几根1份 分的结果
11 4 2个剩余3根
11 3 3个剩余2根
11 5 2个剩余1根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余数
教科书第59和60页的例1。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有剩余的现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及余数的含义。
2.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学生通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感受除法意义的发展和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2.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你们会用小棒帮图形吗?我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心灵手巧的孩子!你瞧,这是二(2)班小朋友摆的图形。(出示课件)今天他们又在摆,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他们用11根小棒在摆
那我们也用11根小棒摆一摆,看各能摆几个?同桌合作
合作要求:1、11根小棒摆一摆,看各能摆几个?
2、第一组摆
第二组摆
第三组摆
3、想一想,摆完后你有什么发现?
(四)学生汇报 小棒的根数 每几根1份 分的结果
11 4 2个剩余3根
11 3 3个剩余2根
11 5 2个剩余1根
师:在摆的过程,正方形每4根摆一个图形、三角形每3根摆一个图形、五边形每5根摆一个图形,这是平均分吗?板书:平均分。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是正好分完,今天正好分完了吗?(没有)今天的平均分有剩余。板书:剩余
教师小结:我们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是正好分完,而今天的平均分有剩余,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平均分中有剩余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出示例1 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草莓学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思考下面4个问题:
1、一边摆,一边说摆的过程。
2、想一想你摆的是平均分吗?有剩余吗?
3、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2)请同桌两人到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看他们是怎样分的。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在摆的过程中思考下面3个问题:
1、一边摆,一边说摆的过程。摆完后你有什么发现?
2、想一想你摆的是平均分吗?有剩余吗?
3、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请同桌两人到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看他们是怎样分的。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1) 你们在摆的过程,我也想到一种摆法: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2盘,还剩3个,行吗?
生:不行,因为3里面还有一个2,还可以继续分。
师:我们一直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因此只能摆3盘还剩1个.
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2)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样用算式表示?想一想,被分的数是几?每几个1份?怎样写?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我们把这种分完还有剩余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教师:带着学生读一遍。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 说说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小结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
三、拓展应用
师:那我们再回忆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这是平均分中的剩余问题吗?
生:是。
师:用除法算式怎么表示?
教师示范:11÷4=2(个)……3(根)
正方形、五边形分组完成。教师巡视。
四、 巩固练习。
那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1、书上的做一做,学生做,集体核对。
2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平均分 剩余
小棒的根数 每几根1份 分的结果
11 4 2个剩余3根
11 3 3个剩余2根
11 5 2个剩余1根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