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农村留守中学生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关系的家长问卷调查报告

【作者】 蒙燕勤 罗德诺 李树盼

【机构】 广西来宾市南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调查背景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农村留守中学生这一群体的产生。
  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中学生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中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是南泗乡初级中学农村留守女中学生在不同的家庭结构成长中状况
  2、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个别谈话法及观察法。本研究采用问卷与文献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样本选择基本步骤是:(1)以全校九年级全部留守学生作为调研样本区域;(2)在调查留守中学生时,课题组同时对教师、家长(监护人)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2015年3月,课题组给九年级留守学生家长发问卷44份,回收有效问卷29份,有效回收率65.9%;为弥补问卷调查之不足,运用座谈、小组访谈和个别访谈等方式,课题组分别对样本所在地教师、学生、监护人和村民等相关人士进行访谈。通过调研,课题组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认识。
  三、样本描述
  (一)南泗中学九年级留守中学生家庭生活结构样本描述
  从表3.1可以看出,南泗中学九年级留守中学生家庭生活结构类型主要有五类,其中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比较普遍,不同类型比例如下:(1)孩子和父亲一起的比例为20.7%(“祖辈监护”);(2) 孩子和母亲一起的比例占13.8%(3)孩子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的比例占48.2%(4)孩子和其他亲戚一起的比例占10.3%(5)孩子寄养,托管的比例占6.9%
表3.1南泗中学九年级留守中学生家庭生活结构样本








  (二)南泗中学九年级留守中学生主要看护人与家庭交流方法样本描述
  从表3.2可以看出,孩子的事多数还是由父母一起管,交流方法以平等交流为主。各项比例如表所示
表3.2 南泗中学九年级留守中学生主要看护人与家庭交流方法样本












  (三)南泗中学九年级留守中学生家长德育结果的样本描述
  从表3.3中可以看出南泗中学留守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隐患。各项调查比例如表所示
表3.3南泗中学九年级留守中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样本


















  四、 南泗中学留守中学生家长现状的分析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留守中学生与谁留守,多数由谁管理,在我们调查中,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很少一部分由亲戚代管,可见隔代监护成了我校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尽管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很多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管不了孩子;而生活在亲戚家的则表示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所以留守学生中许多人很难从“代理监护人”那里得到很好的照顾,更别提教育了!我们猜测这也许是造成许多被调查的留守学生很难相处,性格怪癖等许多心理上的疾病的原因。??家庭教育是可促使学生的身心、品德、健康和智力得以正常发展。它本身是一种法定责任,应随着监护权的转移而转移,而事实上这一部分被无情地遗漏。但是很多“代理监护人”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管不了”,这说明了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留守子女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他们的教育责任。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而大多数的“代理监护人”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代理监护人”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盲区。
  从表3我们得出,有父母参与教育的留守中学生的思想品德都比较好,没有父母参与教育的留守中学生,存在很多不良习惯。 留守中学生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留守中学生本身出现了何种问题,其真正原因在于留守中学生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是导致留守中学生照顾与教育问题凸显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现有的留守中学生救助方式,不仅未能有效解决中学生与家庭分离的问题,反而更加剧这种分离的现象。因而对于如何有效解决留守中学生照顾与教育问题,不应仅仅为解决留守中学生个体问题着手,而更应注重留守中学生家庭的整体性作用的发挥。
  五、对策与措施
  (一)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根据本课题实践研究需要和家长实际,我们把家长学校的教学目标确立为:通过向家长讲授教育学、心理学、卫生保健和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介绍我校的发展目标,促使家长充分重视家庭教育,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指导家长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也让他们学到了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们从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和孩子善于模仿的特点出发,以自己和家庭成员模范的言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们开始接受并实践民主的教育思想,平等地对待孩子,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努力成为孩子的好朋友,更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纠正不良行为时,采取“多鼓励,少批评,有耐心”的正面引导方法,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二)开展亲职教育,在实践中领悟孩子的需求。为弥补家长学校实践不足,可以设计一系列亲职教育活动。例如:1、开展家教论坛活动。2、组织家长开展现场示范指导活动。通过情境创设,教师示范,平等讨论,让家长在“做中学”,通过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和作为学习者的家长之间的互动,促使家长理解如何在活动中体现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原则。3、开展父母与孩子“同乐”活动,让家长充分感知孩子的需求,加深对正确的教育观和科学教育孩子方法的理解。
  (三)密切家校联系,了解中学生教育。密切家校联系,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的教育,是促进家长教育观念转变所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1、让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选举那些重视子女教育,热心公益工作,有责任心,并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组建家长委员会。2、组织教师教育活动开放日。一学期安排一次,邀请家长来学校观摩中学生一日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中学生学习特点,教师是怎样针对这种特点进行教育,这样教育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家长通过参与教学,体验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影响其改正自己的家庭教育。
  (四)提高家长的素质,改善留守中学生家庭生活质量。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育儿知识的丰富和科学育儿方法,让孩子与家长的交流,与周围孩子的交往会大大增加,通过积极的正面引导,这一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合群乐观性格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教育观念随着社会进步和教改的深入,本身也在不断的演进之中。不同家长由于其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和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个人社会经历等等因素的影响,其接受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的进程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这项工作不能寄希望于短期的努力就能彻底完成,对家长教育观念的干预应全程实施、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 吕吉 刘亮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特殊教育》 2011年10期 
  [2]谭仁林《关于农村留守初中学生的调查报告》 
  [3]金莹莹 《基于支持家庭的留守儿童照顾与教育对策研究》 2013年 
  [4]《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及家庭教育效果的分析》http://blog.
sina.com.cn/s/blog_5f15edb10100rzk3.html
  [5]《父母应该怎样正确管理孩子》http://www.ci123.
com/article.php/50506
  [6]云天初霁《家长如何管理孩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