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摭谈
【作者】 刘番玲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五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同时,还肩负着渗透德育教学工作的重任。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通过开展时时处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适时渗透孝敬父母和尊老爱幼的教育、贯彻始终渗透信息道德教育等最终达成教育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把握一定的教学策略,包括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充分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依托模块内容要求,实施相应的德育教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道德认识水平,进行个别化施教;并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使得德育教学寓于情理之中,最终达到德育教学渗透于信息技术课程中“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教学策略
【正文】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内容,很少探讨道德问题,而在德育课上,教师所讲内容又多远离信息道德的领域,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道德基本上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而不是教育所期求的“道德有序”状态。因此,如何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倡导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理科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然而,信息技术课程毕竟不能替代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存在,反之亦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既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又要达成渗透德育教学的目标,就必须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
第一,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重在操作,理论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应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德育教学的渗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口头传授,可以借助于过程性设计、协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对不良道德行为的评论等途径实现。
第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相对开放的,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创造性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场所的灵活性。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讲授完毕关于信息获取的理论知识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捕获真实的自然信息,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利用网络论坛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二)依托模块内容要求,实施相应的德育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一)、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二)、网络技术应用(选修三)、数据管理技术(选修四)、人工智能初步(选修五)共六个模块。由于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同,其所要求的德育教学目标和实施策略便有所差异。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模块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德育教学策略。
以“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为例,本模块涉及的德育目标主要有:友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及外化;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信息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平等、互助、合作的精神;爱国主义的道德信念和远大的道德理想、严格的自律精神等等。对于网络的道德法规和网络安全法规就可以采取说理诱导法,对于信息垃圾、计算机病毒等不良信息对人类的危害可采取集体讨论法等。
(三)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与道德认识水平,因材施教
中小学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一年轻群体的心理处于懵懂而又急切渴求知识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们又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信息海洋”,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极容易“迷失”、陷入“网瘾”,深受不道德的网络信息传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信息的欺骗与伤害。
而对于这一年轻群体,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存在着个体的性格差异、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认识水平。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把握这一群体里每个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道德认识水平,“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工作,顺利进行个体化教育。
(四)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模范形象。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特别是对于新世纪的中小学生,在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立定坚定的信息毅力前,更容易由“偶像崇拜”和从众心理驱使,模仿“偶像行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做有心之人,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个性化的中小学生,由于受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虚荣心驱使,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中导演一场场不良信息行为的“恶作剧”。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要保持豁达的心胸和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不良信息行为循循善诱,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皮革玛丽翁效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道德教育,最终在此渗透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内容,很少探讨道德问题,而在德育课上,教师所讲内容又多远离信息道德的领域,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道德基本上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而不是教育所期求的“道德有序”状态。因此,如何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倡导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理科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然而,信息技术课程毕竟不能替代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存在,反之亦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既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又要达成渗透德育教学的目标,就必须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
第一,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重在操作,理论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应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德育教学的渗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口头传授,可以借助于过程性设计、协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对不良道德行为的评论等途径实现。
第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相对开放的,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创造性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场所的灵活性。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讲授完毕关于信息获取的理论知识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捕获真实的自然信息,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利用网络论坛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二)依托模块内容要求,实施相应的德育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一)、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二)、网络技术应用(选修三)、数据管理技术(选修四)、人工智能初步(选修五)共六个模块。由于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同,其所要求的德育教学目标和实施策略便有所差异。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模块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德育教学策略。
以“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为例,本模块涉及的德育目标主要有:友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及外化;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信息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平等、互助、合作的精神;爱国主义的道德信念和远大的道德理想、严格的自律精神等等。对于网络的道德法规和网络安全法规就可以采取说理诱导法,对于信息垃圾、计算机病毒等不良信息对人类的危害可采取集体讨论法等。
(三)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与道德认识水平,因材施教
中小学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一年轻群体的心理处于懵懂而又急切渴求知识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们又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信息海洋”,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极容易“迷失”、陷入“网瘾”,深受不道德的网络信息传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信息的欺骗与伤害。
而对于这一年轻群体,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存在着个体的性格差异、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认识水平。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把握这一群体里每个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道德认识水平,“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工作,顺利进行个体化教育。
(四)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模范形象。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特别是对于新世纪的中小学生,在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立定坚定的信息毅力前,更容易由“偶像崇拜”和从众心理驱使,模仿“偶像行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做有心之人,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个性化的中小学生,由于受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虚荣心驱使,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中导演一场场不良信息行为的“恶作剧”。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要保持豁达的心胸和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不良信息行为循循善诱,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皮革玛丽翁效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道德教育,最终在此渗透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