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审思”方能迈向成功——浅谈写作中的审题

【作者】 黄青冉

【机构】 厦门市华侨中学

【摘要】写作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培养学生会写、敢写、爱写的能力不仅在考试中能决胜,而且能够让他们凭借这样的文学素养自信从容地面对人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写作不尽如人意,思考分析后发现有部分原因为一开始的审题偏差导致全文方向的错误,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训练他们审题尤为关键。
【关键词】审题;理解;辨别;文体;虚实;类型;材料提示
【正文】 

  初中的写作,要在小学六年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改变小学一文一事的单一写法、改变小学写作仅停留在将一件事叙述完整的层面上,能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感受到的真情、社会的热点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实现一文一价值,从而达到课程总目标所提出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但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写作第一步——审题方面就出现问题,导致文不对题,另起炉灶的情况,如有的学生将《感谢有你》写成了《因为有你》、将《触动人心的力量》理解为《触动人心的一件事》,写成了令人难忘的一件事。可见文章是否切题,是行文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审清题意非常重要。我觉得审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静下心来给自己时间充分理解题意。如何理解题目含义?先要读懂题中重点的词意,有些词意需要联系实际,接下来再对题目全面理解,思考出卷老师的出题意图及是否有设下陷阱,此时需要拿笔画出题中的关键点,最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如《生活中的馨香》,要解读“馨香”的含义,即生活中的美人美事美景才能体现“香”的美好之意,因此要写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经历的事,而且能让人收获到美好感觉。 又如,以“拥抱”为话题,必须是热情主动发自内心喜爱的的动作才能是拥抱,因此不宜写成《拥抱挫折》。又如,《画一扇窗给自己》,这里的“窗”有光明之意,因此题意即当面对困境时要想尽各种方法努力摆脱困境,改变现状,赢得成功。
  (2)充分理解题意后,看题找到写作的中心,初步思考选材范围。如《那一幕,令我       》,强调那个场景而不能等于一个个场景,而且“那一幕”不等于“那一刻”,强调的一定是自己看到的某个场面描写,发生在别人身上,自己看到的。又如以“心事”为话题,“心事”绝非“想法”、“看法 ”,选材时只能选择困扰人的事件。还有把“交流”当作“倾听”,变双方为单方。
  (3)审题时要审清题目要求的文体,然后选择自己擅长的、有话可写的文体。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在题目的首尾有“记”“事”“我”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标明写所见所闻、描写场景等,这就要求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首尾有“论”“谈”“说”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明确提出一种主张或一个问题,这往往是要求写成议论文,此外话题作文一般倾向议论。如《       的感觉真好》,因为题中的“感觉”限制,若写议论写他人不知他人感受,无法体现“感觉”只能写记叙文;又如“我看见、听见……”等半命题作文,题中又有带“我”字的只能是记叙文。
  (4)分清题目所包含的虚实之意,在考场作文中往往虚实结合的写法最受欢迎,因此可将题中能想到的虚实之意罗列出来,由此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切入。如“弯腰”,可实写:劳动、勤劳、吃苦,非常适合写记叙,特别是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容易写出真情;可需写,“弯腰”代表着尊敬、忍让、谦虚、感谢或者屈服、丧失人格,这样的选择容易写出较高的立意。又如以“岸”为话题,可写现实中的岸,展现发生在岸边的事或者岸边的风景,也可将岸当作是“家”,温暖的避风港,以颂亲情、母爱等;也可将它看做一种限制、约束、规则,写它指引自己顺利前行;还可以写成“心灵的栖息地,使心灵得以放松陶醉,减轻自己的压力或者把它当作归宿,写思乡之情、把“岸”当作成功理想的彼岸,写奋斗。
  (5)对于有给材料的作文题目要先默读所给材料,画出材料提示的可选内容或限定或提炼材料体现的观点,以此来决定行文的方向,特别是议论文,没有读懂材料将导致观点把握不到位,文章偏离题意的重大失误。对所提供的材料,一定要多读几遍,牢记材料是方向。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审出题中所给的写作素材并大胆抛弃它,开动脑筋想到材料以外的写作素材,避免人人都一样的选材造成的视觉疲劳。
  如: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作文:不要尘封你的心灵,青春的世界里没有忧郁;不要学着冷漠,忘了给别人,给自己,一声笑语;不要蜷缩在书堆里,外面是花香鸟语,阳光属于你;青春如此可贵,需要你,欣赏、创造、亮出自己;生活如此美好,师恩、亲情、真诚的友谊,萦绕着你。以“生活的真味”为题,写一篇作文。 
  可指导学生据材料,理解诗句的内涵。第一句即开朗、乐观;第二句即关爱他人、热情;第三句即亲近自然;第四句即自信、勇于创新;最后一句即老师的关爱、真诚的友谊、亲人的呵护,围绕上头的提示选材就容易多了。
  (6)审清题中限定性的话语如人称、范围、时间也很关键,如《2015,我多了一份       》,规定只能以第一人称来写而且有时间的限定;又如《经历风雨》选材的范围必须是困难、逆境、挫折;还有“那一天、那一刻”等字眼都带有明显的限定。
  此外,题中的“要求”也要认真看清,看清有没有特定要求的问题、看清字数的要求、卷面要求,这些都将提醒学生认真对待写作。总之,必须在审题过后,拟好提纲再动笔写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指导,大多学生不会再像以往那样提笔就写,而会静心读题,以咬文嚼字的心态读透、读懂题目,确定题目要求的文体,并根据题意安排好文章的详略,有点学生甚至养成了翻看优秀作文目录看题练审题的好习惯,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会审题是写作成功的第一步”,相信有了这个稳固的根基,他们今后能在选材、立意等方面继续思考,为自己的写作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