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预习的有效策略
【作者】 代小艳
【机构】 陕西省长武县彭公镇鸦儿沟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小学高年级学生,即五、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都应该得到一个必要的提高,为升入初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做准备。预习课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个性化解读教材的过程,也是和谐、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预习的策略有效地预习,对于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预习意识,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语文预习,其本质就是学生对语文的自主学习。它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任务,通过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获得初步的个性化感悟,掌握学习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如果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只听老师讲,思维是完全被动的。而预习后,再听老师讲,思维是主动的,会将预习所得与老师讲的内容相比,加强记忆与理解。如学习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句诗时,根据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人生阅历,他们并不理解天苍苍与野茫茫到底是如何的景象。脑海里画了一个句号后,再听到老师讲解这句时的场景,才能体会到草原的自然风光的美丽,加深对诗句的记忆与理解。所以,加强学生的预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有效地预习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过程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它对学生的作用不可替代。而且预习一般是在家里进行的,家长更能参与学生的预习过程。父母可以检查子女的预习成果,或在有能力的条件下,与子女共同讨论,对子女做出适当的引导。而且父母可以更容易发现子女在预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子女改正,还可以对良好的习惯与方法进行肯定表扬,提高子女预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三)、教给课前预习的方法
有的学生预习的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好的预习方法,预习缺乏有效性。教师应该教授学生预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虽然不同的学生适合的预习方法不一样,但是主要的过程应该要包含以下的几点,才可以达到有效预习的目的。例如标段落,即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在每个段落前用数字给它标号。标生字词,即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熟悉或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中不懂的字词,符号要简单明了,不然会起反作用。找疑难处,也就是在朗读后,对课文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用“?”标出来,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对比,找出不足的地方,加深理解。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再比如查资料,用工具书或其他的方法,查文中的生字词、疑问及背景资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应将重点放在理解上,尝试解决自己的疑问。
(四)、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预习课文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尤其对于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贯穿给学生预习的习惯及教给学生预习各种体裁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加强学生的预习意识,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语文预习,其本质就是学生对语文的自主学习。它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任务,通过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获得初步的个性化感悟,掌握学习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如果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只听老师讲,思维是完全被动的。而预习后,再听老师讲,思维是主动的,会将预习所得与老师讲的内容相比,加强记忆与理解。如学习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句诗时,根据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人生阅历,他们并不理解天苍苍与野茫茫到底是如何的景象。脑海里画了一个句号后,再听到老师讲解这句时的场景,才能体会到草原的自然风光的美丽,加深对诗句的记忆与理解。所以,加强学生的预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有效地预习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过程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它对学生的作用不可替代。而且预习一般是在家里进行的,家长更能参与学生的预习过程。父母可以检查子女的预习成果,或在有能力的条件下,与子女共同讨论,对子女做出适当的引导。而且父母可以更容易发现子女在预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子女改正,还可以对良好的习惯与方法进行肯定表扬,提高子女预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三)、教给课前预习的方法
有的学生预习的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好的预习方法,预习缺乏有效性。教师应该教授学生预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虽然不同的学生适合的预习方法不一样,但是主要的过程应该要包含以下的几点,才可以达到有效预习的目的。例如标段落,即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在每个段落前用数字给它标号。标生字词,即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熟悉或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中不懂的字词,符号要简单明了,不然会起反作用。找疑难处,也就是在朗读后,对课文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用“?”标出来,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对比,找出不足的地方,加深理解。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再比如查资料,用工具书或其他的方法,查文中的生字词、疑问及背景资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应将重点放在理解上,尝试解决自己的疑问。
(四)、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预习课文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尤其对于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贯穿给学生预习的习惯及教给学生预习各种体裁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