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例谈
【作者】 卞佃侠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自新课改以来,教育部实施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北京也相应的出台了京八条,要求学校不再加课补课,而高中生物是从高二年级才开始的一门新兴自然学科,每节新课中要出现诸多的概念和名词,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往的那种“满堂灌”式讲课,甚至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无暇顾及“以生为本”的新课标理念,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主动性被抹杀。因此,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以《减数分裂》第一课时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变、辩、辨”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体会。
1.课前教学设计,明确重要概念,‘变’教学方式
1.1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人教版“减数分裂”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括“精子、卵细胞的生成过程和受精作用”,教学建议是用3课时完成。对于“精子、卵细胞生成过程”的内容,教材先以‘问题探讨’形式出示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使学生产生疑问,而后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主要通过2个图解说明精子、卵细胞的生成过程,与此同时给出许多名词和概念,其后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最后安排了让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如何突破这一重要概念,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努力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主动参与到概念的形成、分析、运用和辨析中来,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构建模型法,组内合作交流法,组间辩论法等辨析概念的本质,期间还通过播放视频深化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1.2 重要概念及相关概念、名词的确立
重要概念:同源染色体、“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相关概念: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随染色体的变化名词: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联会、四分体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构建模型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组间辩论法
2. 教学过程
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展多种形式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组间‘辩’论,‘辩’出解决问题之策,‘辩’出每章节的重要概念及概念的延伸;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减量、提质并举,巩固当天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辨’出概念的本质,健全知识体系。
2.1 新课导入:
情境一:出示教材P24页‘图2-7 受精过程的开始’的图片。
教师: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过程称为受精作用;由图可知,在4-6亿个精子中,只有几百个精子到达卵细胞的周围,最后只有一个到达中点,进入卵细胞,生成受精卵,发育成个体。所以每个个体生来就是一名冠军。所以我们要……。
设置意图:使每位学生充满自信,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境二:一对善良的夫妇,生了一位‘白富美’的小宝贝—冠军,问:这位小宝贝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受精卵细胞是通过谁融合而成的?父方或母方又是以何种细胞增殖方式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今天就以精子的生成过程为例学习减数分裂。设置意图:回顾有丝分裂,总结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和意义,为减数分裂学习奠定基础。
2.3 新课讲解:
情境三:出示图片(图一):某种生物的一个体细胞和其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两个精子问题1:配子中的染色体和体细胞中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数目上有什么区别?
‘辩’论现场一:学生甲:从数目上看,配子中是
体细胞数目的一半。
乙:配子中没有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丙:配子中染色体数为什么要减半呢?丁:受精时再把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加一起,就跟亲代一样了。
教师:给出同源染色体、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和减数分裂的概念。
问题2:配子在形成过程中是怎样发生染色体数减半的呢?
2.4 小组合作、组间辩论、自建模型
2.4.1 ‘辩’出重要概念:“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以图一中精原细胞为例,每组(4人/组)用彩纸条、双面胶、毛线、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大胆想象,尝试制作模型,模拟染色体的变化。
教师释疑: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期,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而不是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并且是平均分配。接着给出新名词: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会相互靠近的,叫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配对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叫四分体。精原细胞复制后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两个子细胞叫做次级精母细胞。
2.4.2 ‘辨’出相关概念: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辩’论现场三:小组7:我们组制作的模型在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两条是由颜色相同的纸条构成,而图二中是由颜色不同的构成,我们组制作的还正确吗?
教师:小组7你们的质疑是对的,你们的模型也是正确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的这种现象叫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请同学们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该过程。播放观看减数分裂全过程(动画)。师生共同总结减数分裂的特点。
各组学生再完善模型,并用标签纸标出:联会、四分体、初级(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等名词。
2.4.3 课后练习,概念延伸,加深理解必修二第一章孟德尔遗传定律。
练习:给图一精原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标出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问: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随染色体有什么变化,进而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 教学反思
在学习有丝分裂时也曾用同样的材料让学生模拟过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这为本节减数分裂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降低操作中的繁琐,我选用的是4条(两对同源)染色体的某种生物体细胞,没有选用教材中的果蝇细胞,由于时间的关系也没有让学生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来创设真实的情境。评课时同行提出:图一中精原细胞到配子,应该给出四个配子而不是两个配子,我个人觉得如果给出四个配子再去探讨“复制一次,分裂两次”就没意义了。
总之,本节课在注重生物学科方法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探讨、辩论、构建模型得出规律,没有像教材安排的顺序那样“满堂灌”式教学,而是先确立重要概念,改‘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组间‘辩’论,‘辩’出解决问题之策,‘辩’出每章节的重要概念及概念的延伸;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减量、提质并举,巩固当天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辨’出概念的本质,健全知识体系。
1.课前教学设计,明确重要概念,‘变’教学方式
1.1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人教版“减数分裂”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括“精子、卵细胞的生成过程和受精作用”,教学建议是用3课时完成。对于“精子、卵细胞生成过程”的内容,教材先以‘问题探讨’形式出示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使学生产生疑问,而后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主要通过2个图解说明精子、卵细胞的生成过程,与此同时给出许多名词和概念,其后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最后安排了让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如何突破这一重要概念,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努力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主动参与到概念的形成、分析、运用和辨析中来,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构建模型法,组内合作交流法,组间辩论法等辨析概念的本质,期间还通过播放视频深化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1.2 重要概念及相关概念、名词的确立
重要概念:同源染色体、“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相关概念: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随染色体的变化名词: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联会、四分体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构建模型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组间辩论法
2. 教学过程
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展多种形式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组间‘辩’论,‘辩’出解决问题之策,‘辩’出每章节的重要概念及概念的延伸;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减量、提质并举,巩固当天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辨’出概念的本质,健全知识体系。
2.1 新课导入:
情境一:出示教材P24页‘图2-7 受精过程的开始’的图片。
教师: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过程称为受精作用;由图可知,在4-6亿个精子中,只有几百个精子到达卵细胞的周围,最后只有一个到达中点,进入卵细胞,生成受精卵,发育成个体。所以每个个体生来就是一名冠军。所以我们要……。
设置意图:使每位学生充满自信,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境二:一对善良的夫妇,生了一位‘白富美’的小宝贝—冠军,问:这位小宝贝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受精卵细胞是通过谁融合而成的?父方或母方又是以何种细胞增殖方式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今天就以精子的生成过程为例学习减数分裂。设置意图:回顾有丝分裂,总结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和意义,为减数分裂学习奠定基础。
2.3 新课讲解:
情境三:出示图片(图一):某种生物的一个体细胞和其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两个精子问题1:配子中的染色体和体细胞中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数目上有什么区别?
‘辩’论现场一:学生甲:从数目上看,配子中是
体细胞数目的一半。
乙:配子中没有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丙:配子中染色体数为什么要减半呢?丁:受精时再把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加一起,就跟亲代一样了。
教师:给出同源染色体、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和减数分裂的概念。
问题2:配子在形成过程中是怎样发生染色体数减半的呢?
2.4 小组合作、组间辩论、自建模型
2.4.1 ‘辩’出重要概念:“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以图一中精原细胞为例,每组(4人/组)用彩纸条、双面胶、毛线、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大胆想象,尝试制作模型,模拟染色体的变化。
教师释疑: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期,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而不是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并且是平均分配。接着给出新名词: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会相互靠近的,叫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配对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叫四分体。精原细胞复制后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两个子细胞叫做次级精母细胞。
2.4.2 ‘辨’出相关概念: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辩’论现场三:小组7:我们组制作的模型在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两条是由颜色相同的纸条构成,而图二中是由颜色不同的构成,我们组制作的还正确吗?
教师:小组7你们的质疑是对的,你们的模型也是正确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的这种现象叫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请同学们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该过程。播放观看减数分裂全过程(动画)。师生共同总结减数分裂的特点。
各组学生再完善模型,并用标签纸标出:联会、四分体、初级(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等名词。
2.4.3 课后练习,概念延伸,加深理解必修二第一章孟德尔遗传定律。
练习:给图一精原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标出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问: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随染色体有什么变化,进而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 教学反思
在学习有丝分裂时也曾用同样的材料让学生模拟过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这为本节减数分裂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降低操作中的繁琐,我选用的是4条(两对同源)染色体的某种生物体细胞,没有选用教材中的果蝇细胞,由于时间的关系也没有让学生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来创设真实的情境。评课时同行提出:图一中精原细胞到配子,应该给出四个配子而不是两个配子,我个人觉得如果给出四个配子再去探讨“复制一次,分裂两次”就没意义了。
总之,本节课在注重生物学科方法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探讨、辩论、构建模型得出规律,没有像教材安排的顺序那样“满堂灌”式教学,而是先确立重要概念,改‘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组间‘辩’论,‘辩’出解决问题之策,‘辩’出每章节的重要概念及概念的延伸;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减量、提质并举,巩固当天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辨’出概念的本质,健全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