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地理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张作秀

【机构】 甘肃临夏县土桥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而用图像来表示地理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大力加强图像系统,因为相当数量的地理知识只靠文字系统是无法表述的,而课本插图,它即使地理教学的直观教具,又是地理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既起到“教具”作用,又起到“教材”的作用。下面我来谈几点课本插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地图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理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地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点问题:在课堂上结合时事提出问题。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让同学们在欧洲地图上找到德国鲁尔区、我国辽中南、美国硅谷、日本九州岛等;再比如气压带和风带,让同学们在世界地图上找到各气压带和风带所在的具体位置,以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讲地图时先让同学们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同学们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注意让其区分地图和一般的图画有何不同,适时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三个基本要素的问题,并逐一认真讲解,打好基础。
  2、乡土问题: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乡土问题。让同学利用“农业的区位选择”进一步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类型,并思考是什么自然因素影响的。这样学生在查找过程中加强了对所学的概念或原理的理解,避免学生机械记忆课文。接着还可以继续问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钢铁厂应该建在什么样的地区,甘蔗制糖厂应布局在哪?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地图的兴趣,也提高了阅读地图的能力,巩固了地图三要素的知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
  3、地图和其他手段的结合运用: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乃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还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象、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遭受巨大冲击的情况下,借助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例如:在讲解必修一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等知识时,不仅使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更应该采用多媒体动图等新型教学工具,以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地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是鲜活的,学习地理是有用的,从而对许多地理现象产生疑问,对地理产生兴趣。
  二、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是用各种地图符号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要注意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理规律。使用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使用一般的景观图片、幻灯片、电影等直观教具有所不同。地图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之中。例如,在讲解地球上的水这一节时,用世界地图分析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学生结合地图可以发现,地球上绝大多数水资源以海水的形式存在,淡水更多的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两极地区。这里学生绝大部分进行的是形象思维,即凭借头脑中的表象。这种形象思维具有不受已形成的地理概念、规律与理论约束的特点,容易产生直觉,即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忽然领悟的思维,也就是帕格森所谓“理智的体验”。很多事例证明,直觉在发明创造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读图伊始,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的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读图,激发起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挖掘出学习地理兴趣。其次,在正确识图之后,对所给图像,依据题意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合作分析、讨论,不失时机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此时,学生们有了一份成功的喜悦,兴致正浓,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进一步引导、质疑,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再次经过学生各种思维形式的加工处理,发表见解,畅所欲言,层层探究、升华,从而达到以创新之目的。例如,在“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中教学插图可以这样处理:(下转第55页)
(上接第53页)
  (1)学生自由看图,体会图上展示内容,这样使学生自然投入识图,开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小组讨论图下问题“为什么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得到结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作物生长周期长,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优势。”
  四、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虽然教材中许多插图已经设计了一些问题,且这些问题往往与图、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此,而应发动学生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提供了可能。在用图中养成看图思考的习惯,寻找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1、养成正确的读图习惯,让学生看清图例与图的主题并要经常利用信息进行推理训练。例如见到河流流向就能够判断地势的高低;见到滩涂、三角洲面积的扩大,能够判断水土流失加剧;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就能判断河流流向等等,经常进行推理、判断能够增加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利于信息的提取。
  2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观察是与思维相联系的,通过观察量的差别能够发现新的问题。例如,在讲到“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可让学生通过图片思考不同地貌形成的原因和因素,并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这些问题是直接从图中得来的,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学会类比的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见,提高地理教学水平,使学生从全方位简明、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中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不可推卸的责任。
  课本插图的运用是地理教学特色之一,它有利于把地理知识落实在读图上,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地理规律,可以说读图是地理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知识的载体。如果我们忽视了插图的运用,学生连图上的基本信息都不能读出,图文分家,对地理知识绝对不能全方位认识和理解。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明确课本插图在教材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忆图、绘图、用图,进行有效的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