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从《论语 选读》浅谈对孔子的认识
【作者】 鲁晓萍
【机构】 甘肃临夏县土桥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要内容是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当仁,不让于师》,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弟子的关系。第三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要内容是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内容是孔子的“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第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持守。第六节《有教无类》,主要内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第七节《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主要内容是孔子“仁”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本单元采用现在这种形式编排,是为了使学生对《论语》及孔子有一系列专题性的了解,也是为了把《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学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所之,末有也已。”这是孔子学生颜渊的喟然长叹。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对于孔子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德行也只有仰视、喟叹。
一、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孔子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个“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时代。面对皇室的衰落,诸侯的割据混战,人民遭受的巨大创伤和痛苦,这位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青年人深感困惑。怎样才能挽大厦与将倾,救百姓与水火呢?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形态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力图通过“忠君尊王”,实现“圣君、贤臣、良民”,和谐一致的“天下大同”的理想。
就当时而言,孔子站在了中华民族的前面,因为如果他的一整套理论能够谨行不已的话,中国无疑将结束战乱,实现治世,人民将从此永享太平。但当时的形势是:人人拥兵自立,各个国家为了百姓和土地,杀伐扰攘战火不熄。失去了武力便失去了继续生存的权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孔子的思想又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因为在一个只相信武力的时代里,呐喊和呼吁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虽然它有时还可以有一些零碎的呼应。然而这种呼应相对于战马的长鸣声、金戈的相交声、统治者胜利后那狰狞的笑声,太过微弱渺小了。因此,即便孔子发出了“知其不可为而之”的哀叹,我们还是将其列为“理想主义者”。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在“理想主义者”前面加上“伟大”二字。“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斯文”与客观环境出现巨大矛盾之际,在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的时代,仍然坚信理想能够实现。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足;楚狂接舆,看清时务,等待时机,潇洒清高;孔子之徒,断食绝粮,讥讽嘲笑,处境困厄。但这一切并没有让他放弃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巨大推动力,他总是坚定地面对困难,淡然地面对不解与嘲讽。“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心怀天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那悲剧性的执著,千百年之下,是那么的令人肃然起敬。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后羿上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治理洪水,这些都凸显了那勇于担当民族重任的悲壮。孔子不是女娲,也不是后羿、大禹,但他以天下为己任,为达到目标,百折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雅思贝尔斯说:“这正是他几千年来的伟大之所在。”
二、中国教育的自觉者、先行者
孔子从事教育活动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有明确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全面的教育内容,一套相辅相成的教材。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认为,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子见南子”章,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他对学生那种真诚坦率的态度令人叹服。
三、生活的智者
从孔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因此,我们的人际关系一团糟。我们总是埋怨说生活太冷漠,社会太无情,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家长、朋友,理解他们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
《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孔子,他的品格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所之,末有也已。”这是孔子学生颜渊的喟然长叹。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对于孔子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德行也只有仰视、喟叹。
一、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孔子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个“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时代。面对皇室的衰落,诸侯的割据混战,人民遭受的巨大创伤和痛苦,这位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青年人深感困惑。怎样才能挽大厦与将倾,救百姓与水火呢?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形态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力图通过“忠君尊王”,实现“圣君、贤臣、良民”,和谐一致的“天下大同”的理想。
就当时而言,孔子站在了中华民族的前面,因为如果他的一整套理论能够谨行不已的话,中国无疑将结束战乱,实现治世,人民将从此永享太平。但当时的形势是:人人拥兵自立,各个国家为了百姓和土地,杀伐扰攘战火不熄。失去了武力便失去了继续生存的权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孔子的思想又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因为在一个只相信武力的时代里,呐喊和呼吁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虽然它有时还可以有一些零碎的呼应。然而这种呼应相对于战马的长鸣声、金戈的相交声、统治者胜利后那狰狞的笑声,太过微弱渺小了。因此,即便孔子发出了“知其不可为而之”的哀叹,我们还是将其列为“理想主义者”。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在“理想主义者”前面加上“伟大”二字。“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斯文”与客观环境出现巨大矛盾之际,在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的时代,仍然坚信理想能够实现。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足;楚狂接舆,看清时务,等待时机,潇洒清高;孔子之徒,断食绝粮,讥讽嘲笑,处境困厄。但这一切并没有让他放弃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巨大推动力,他总是坚定地面对困难,淡然地面对不解与嘲讽。“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心怀天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那悲剧性的执著,千百年之下,是那么的令人肃然起敬。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后羿上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治理洪水,这些都凸显了那勇于担当民族重任的悲壮。孔子不是女娲,也不是后羿、大禹,但他以天下为己任,为达到目标,百折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雅思贝尔斯说:“这正是他几千年来的伟大之所在。”
二、中国教育的自觉者、先行者
孔子从事教育活动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有明确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全面的教育内容,一套相辅相成的教材。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认为,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子见南子”章,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他对学生那种真诚坦率的态度令人叹服。
三、生活的智者
从孔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因此,我们的人际关系一团糟。我们总是埋怨说生活太冷漠,社会太无情,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家长、朋友,理解他们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
《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孔子,他的品格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