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作者】 卜和彦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神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是教学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重要的“激活因素”,更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教学组成部分的课堂提问,理应为它添彩增色,如果我们在实践中对上述看法有所体现与发展,相信会有好的效果,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的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其课堂“提问”的不当,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只有苦心研究,精心设计,提问才有价值。
一、为什么要提问
尽管“问题式教学法(或模式)”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风头正劲,但仍有很多事实表明:对它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的教师仍然不在少数。
“为什么要提问?”怀疑论者有足够的理由保持这一怀疑:
1.提问是教师的既有、寻常技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行为。许多历史教师固执地坚守自己的信念:提问、讨论之类教学行为是作秀,效率不高,只能作为次要的教学手段偶尔使用一下。于是他们的课堂基本上是自始至终一言堂,有问题也是自问自答。他们的偶像是评书艺人、百家讲坛主讲人。
2.课堂时间有限。按新课程改革的课时标准,高一历史课每周开设两节,两节课的间隔周期一般在二到三天。在频密的语、数、外或物理、化学等课程之后,那一节历史课就象是远离思维主航道的一弯静水,如果教学组织不当,那就是一潭死水。有太多的内容要在一节课内扔进水里。此时提问,犹如在浑浊的湖水里扔一颗石子。
3.学生的历史学科智能有限。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限,掌握史实不多,思维技巧不够,理解史实现象都很困难,要他们提出或回答超越既有信息的问题,简直是天方夜谭。为一个学生的一个问题,耽误大半节课,也未必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些理由的支撑下,就产生了太多的死水般的课堂,产生太多的历史学科差生。有没有方法将那一湾静水、死水变成活水、流水?将那一个个历史学科差生变成历史爱好者或历史智者?有的——方法就是有效提问!
理由在哪里
1.提问的有效性表明它完全可以做为首要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评价并指导学生,有利于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及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重难点问题上,并有利于教师利用学生的答案并给予及时的反馈。总之,好的提问本身就是一种技巧,可以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效的“理解”,大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2.提问并不需占用整堂课的时间,它提倡“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当的问题”。多少时间才恰当?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风格、经验或其他环境因素。有的教师将问题设计得紧锣密鼓,形成一波波课堂高潮。有的教师可能就设计了一两个问题贯穿始终。无论如何,让提问“习惯成自然”,每个问题都要求学生深思熟虑地回答,学生最终的学业水平将大大高于其他教学方法。
3.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习得”的智能。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只要有教学行为发生,教师和学生就必然要进行批判性思维,建构或再建构概念。
二、提问是怎样失效的
历史是“问题”多多的学科,但并不是任何一个现象挂上一个“?”就构成一个有效问题。很多教师在这个问题上,都有不自信的实践体会。笔者听过不少教师的公开示范课,常常为一些不恰当的时间所提的不恰当问题感到遗憾!
无效提问常常表现在:
1.教师对提问态度消极,对学生的期望不够,认为学生没有能力解答问题,不如不问,即使提问,也是不准备给学生解答的机会;
2.教师没有掌握提问技能,对专业范围内的问题缺少良好的设计,随意提问,让学生不明白目的、意义,学生只能频繁地以“不知道”来对付;
3.无序提问,或措辞不当;或提问对象狭窄,降低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欲望;或提问难度失据,从而造成可能的解答失控……等等。
三、如何有效提问
学校定位、生源素质、教材版本、绩效政策及教师本人性格等,都会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偏好和动力产生影响。象历史这样的每周两节课的人文课程,每堂课都是“尖锋时刻”,快速拉高期望值,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否则,“狮子王”给一群“沉默的羔羊”上课,只能回到“冰河时代”!
要让提问有效,必须遵守如下原则:
1.用故事、角色激起原始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用提问诱发理智的求知欲和责任感,奠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这是首要原则。方法很多:讲故事,多媒体演示,角色扮演,趣味知识……千方万法,核心是:“引子”(或曰“诱饵”)要恰当,构思要巧妙;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时判断、把握和引导课堂局势,让学生的兴趣、思维自愿跟着老师走,不会轻易跑神、迷失。
2.积极提问,面向全体。不管所讲的内容多枯燥、多烦难,教师也要积极面对学生,面带微笑,一开始就以同样难度、同样数量的问题,向所有学生提问。也许学生并不认同那些问题的价值,更不会因为错误的回答而自愧,但90%的学生会因为被教师提问所关注而产生学习激情,无论优生、差生都是一样的。
3.纯粹提问,有问必证。教师授课的所有意图,都可以用提问形式表达,提问完整、紧凑,教师只问不答,由学生去阅读、思考进而解答。不管解答质量如何,教师都要立即追问:“你有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来支持你的答案?”只要学生选择了回答,他们就得为老师证明——选正确答案的理由,不选错误答案的理由,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可以让提问目标更集中,更能杜绝盲目猜测的侥幸。
总之,课堂提问策略、技能的培养,是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掌握并经常应用这种技能的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清朝灭亡后为什么没有被一个新王朝代替?”“法国人认为英国人应该对他们法国革命持什么态度?”这样的问题时,其心智反应一定是从容不迫、积极自信的。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教学组成部分的课堂提问,理应为它添彩增色,如果我们在实践中对上述看法有所体现与发展,相信会有好的效果,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的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其课堂“提问”的不当,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只有苦心研究,精心设计,提问才有价值。
一、为什么要提问
尽管“问题式教学法(或模式)”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风头正劲,但仍有很多事实表明:对它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的教师仍然不在少数。
“为什么要提问?”怀疑论者有足够的理由保持这一怀疑:
1.提问是教师的既有、寻常技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行为。许多历史教师固执地坚守自己的信念:提问、讨论之类教学行为是作秀,效率不高,只能作为次要的教学手段偶尔使用一下。于是他们的课堂基本上是自始至终一言堂,有问题也是自问自答。他们的偶像是评书艺人、百家讲坛主讲人。
2.课堂时间有限。按新课程改革的课时标准,高一历史课每周开设两节,两节课的间隔周期一般在二到三天。在频密的语、数、外或物理、化学等课程之后,那一节历史课就象是远离思维主航道的一弯静水,如果教学组织不当,那就是一潭死水。有太多的内容要在一节课内扔进水里。此时提问,犹如在浑浊的湖水里扔一颗石子。
3.学生的历史学科智能有限。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限,掌握史实不多,思维技巧不够,理解史实现象都很困难,要他们提出或回答超越既有信息的问题,简直是天方夜谭。为一个学生的一个问题,耽误大半节课,也未必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些理由的支撑下,就产生了太多的死水般的课堂,产生太多的历史学科差生。有没有方法将那一湾静水、死水变成活水、流水?将那一个个历史学科差生变成历史爱好者或历史智者?有的——方法就是有效提问!
理由在哪里
1.提问的有效性表明它完全可以做为首要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评价并指导学生,有利于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及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重难点问题上,并有利于教师利用学生的答案并给予及时的反馈。总之,好的提问本身就是一种技巧,可以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效的“理解”,大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2.提问并不需占用整堂课的时间,它提倡“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当的问题”。多少时间才恰当?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风格、经验或其他环境因素。有的教师将问题设计得紧锣密鼓,形成一波波课堂高潮。有的教师可能就设计了一两个问题贯穿始终。无论如何,让提问“习惯成自然”,每个问题都要求学生深思熟虑地回答,学生最终的学业水平将大大高于其他教学方法。
3.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习得”的智能。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只要有教学行为发生,教师和学生就必然要进行批判性思维,建构或再建构概念。
二、提问是怎样失效的
历史是“问题”多多的学科,但并不是任何一个现象挂上一个“?”就构成一个有效问题。很多教师在这个问题上,都有不自信的实践体会。笔者听过不少教师的公开示范课,常常为一些不恰当的时间所提的不恰当问题感到遗憾!
无效提问常常表现在:
1.教师对提问态度消极,对学生的期望不够,认为学生没有能力解答问题,不如不问,即使提问,也是不准备给学生解答的机会;
2.教师没有掌握提问技能,对专业范围内的问题缺少良好的设计,随意提问,让学生不明白目的、意义,学生只能频繁地以“不知道”来对付;
3.无序提问,或措辞不当;或提问对象狭窄,降低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欲望;或提问难度失据,从而造成可能的解答失控……等等。
三、如何有效提问
学校定位、生源素质、教材版本、绩效政策及教师本人性格等,都会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偏好和动力产生影响。象历史这样的每周两节课的人文课程,每堂课都是“尖锋时刻”,快速拉高期望值,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否则,“狮子王”给一群“沉默的羔羊”上课,只能回到“冰河时代”!
要让提问有效,必须遵守如下原则:
1.用故事、角色激起原始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用提问诱发理智的求知欲和责任感,奠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这是首要原则。方法很多:讲故事,多媒体演示,角色扮演,趣味知识……千方万法,核心是:“引子”(或曰“诱饵”)要恰当,构思要巧妙;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时判断、把握和引导课堂局势,让学生的兴趣、思维自愿跟着老师走,不会轻易跑神、迷失。
2.积极提问,面向全体。不管所讲的内容多枯燥、多烦难,教师也要积极面对学生,面带微笑,一开始就以同样难度、同样数量的问题,向所有学生提问。也许学生并不认同那些问题的价值,更不会因为错误的回答而自愧,但90%的学生会因为被教师提问所关注而产生学习激情,无论优生、差生都是一样的。
3.纯粹提问,有问必证。教师授课的所有意图,都可以用提问形式表达,提问完整、紧凑,教师只问不答,由学生去阅读、思考进而解答。不管解答质量如何,教师都要立即追问:“你有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来支持你的答案?”只要学生选择了回答,他们就得为老师证明——选正确答案的理由,不选错误答案的理由,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可以让提问目标更集中,更能杜绝盲目猜测的侥幸。
总之,课堂提问策略、技能的培养,是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掌握并经常应用这种技能的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清朝灭亡后为什么没有被一个新王朝代替?”“法国人认为英国人应该对他们法国革命持什么态度?”这样的问题时,其心智反应一定是从容不迫、积极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