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让实践语文课堂动起来

【作者】 舒忠群

【机构】 贵州省玉屏大龙中学

【摘要】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动起来,笔者认为:首先老师亲切的微笑、充满激情、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会营造和谐的氛围;其次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再其次要拓展延伸,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更要针对课文内容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或有争议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起来
【正文】 

  有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此话有理,求知欲,好奇心,可以说是人的天性。可如今有些学生对学习很淡然,甚至厌烦课堂上,他们一副木讷的神情,死气沉沉的情景,让人焦急,让人担忧。如果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并有着强烈的未知欲望,那么他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相互启发,智慧涌动,灵光闪烁。课堂就会灵动无比。
  可是怎样才能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好奇心、未知欲和表现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课堂灵动起来呢?
  课堂的灵魂绝非一蹴而就,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教师的情感、态度、方法、技巧等因素。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协同的脑力劳动过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思考、求知、探索、展示,跟教师是否善于激发和引导有很大关系。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激活课堂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吧。
  一、 老师亲切的微笑,充满激情,富新和力的语言,会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心情愉悦,愿意敞开心扉与人交流;老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充满自信,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的情绪、表情会直接影响着学生。曾经笔者因怕唬不住学生,课上,课下总板着脸。学生看到一张“臭脸”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多说一句话,唯恐说错引来雷霆万钧。有一处学生毕业后给我寄贺卡,贺卡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老师,请您多给学生一些笑容。其实,您笑起来挺好看的。”并附上一个笑脸漫画。笔者对比触动很大,我反思,我想改变。从此,我时常提醒自己:威信不是靠“臭脸”来维护的。之后,我慢慢地笑了。笑着走进教室,笑着面对学生。我发现,这笑不仅没有让我的威信减弱,反而觉得学生更喜欢 了。笑脸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课堂上不仅多了学生发言的声音,也多了学生的笑容。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师生情,师生问答,讨论,如同亲切的交谈,和谐自然。
  作为语文教师,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要读懂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用心用情去感悟、去体会。作为语文教师得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文本。如果语文教师说话有气无力,语言平淡,缺乏激情。学生听了只会昏昏欲睡,课堂怎能活跃灵动?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鼓励,多肯走。学生问答问题时可能会有疑虑,怕回答错误,笔者经常会在学生答题时听到这句话:“不知道对不对?”此时,我总会亲切地对学生说:“你说出来,我们才知道对不对呀!”并用微笑示意学生大胆发言,学生就会轻松自然地发言,其他学生也会被带动起来。
  教师的微笑和激情,能打开师生的心扉,感应灵动而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的尊重与鼓励,能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中尽情挥撒与创造。
  二、 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语很关键。教师依据课文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语。或挂图、或讲故事、或唱歌、或绘画、或游戏、或表演、或一段抒情话语、或介绍背景、或讲述作者传奇人生……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触动其情感,激发其兴趣。
  “天底下还有不愿当官宁愿回家和田的人吗?他是谁?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一个违背常人意愿的问题激起学生想了解陶渊明的欲望。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一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一首学生熟悉喜爱的歌把他们从神奇的神州王国带到“奇妙的克隆”世界。
  一组色彩缤纷的画面将学生引进美丽的“苏州园林”。
  不断变脸的导语,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未知欲望,拉近了师间、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走活了课堂教学的第一着棋。
  三、 拓展延伸,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新课标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中参不考课内现代文。这些都告诉我们,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例子。我们要教活例子,不能拘泥于鸽子,要拓展延伸,由课内引向生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还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学生就会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课堂就活跃灵动了。
  比如,教学诗歌,根据诗歌中对偶特点引入“对对子”,即写对联;学习排比修辞,就可以练习仿写;教学有关战争题材的单元,就引入美国所谓人权等话题。学生极其感兴趣。
  笔者教学律诗《使至塞上》时,分析了中间两联的“对偶”修辞手法后,我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试试用‘对偶’手法学着写对联吗?”一石惊起千层浪,我见学生兴趣盎然就出了一个上联:“品千古美文”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一个接一个,我都插不上话。下面摘录几句:(1)唱百姓可乐;(2)饮百年佳酿;(3)赏万代名画;(4)看百态人生;(5)赏万种风情……
  教学《木兰诗》时,我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木兰形象自己出上联,自己对下联。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相互启发,不甘落后,表现欲被发现到极致,课堂的气氛如浪潮,一浪罪过一浪,就连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同学也耐不住要说。虽然说的不很好,但对于他来说,就是创造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气氛,也是想不出来的。
  当然,不能一味为激活而延伸,更不能喧宾夺主。
  四、针对课文内容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或者争议的问题。
  阅读,本身就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直可谓;“有一千个错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也是如此。现在的学生,接触的媒体多,见识面广。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旺旺不满足于一种答案,一个结果。他们不愿苟同于别人的看法,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能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查找资料,区辩论,去展示。教师尊重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相互启发,打破定势思维,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辩论中引发兴趣,及其主动意识,活跃课堂。
  比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设置这样一个题目,你认为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弊?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课堂对这个问题争论很激烈,双方辩论都能做到有理有据,推理严密,围绕观点。通过辩论,学生不仅明白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也能伤害人类的道理。更可贵的事在辩论重生成许多新问题。克隆能否克隆人的智慧和道德?如果一个希特勒是否就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克隆一个爱因斯坦是否就是科学家?如果是那么天赋与后天学习又是怎样的关系?是不是天赋高就一定成才?
  学生在辩论中生成的一连串问题,有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更大兴趣。可随结束,但学生余兴未完,课下继续探究。这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基于,而是激发,不是讲课本带给学生,而是引领学社进进课本,走向生活,不是将知识、学生的主动求和意识一旦被激发,课堂自然就灵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