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 顾玉文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

【摘要】生物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材中的各种理论、结论、观点都是通过反复实验总结出来的,生物学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过程。开展实验课程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关键词】生物实验课;教学方法
【正文】 
  对实验教育的模式必须进行不断优化,强化老师的示范教育力度,不但要协助学生掌握生物基本理论,而且,还要促使学生从观测到实验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在实验教育过程中,必须对教育模式加以优化,激励学生参加到实验的全部过程之中,以此提升学生从准备实验——确立计划——实验课程管控的综合水平。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确保学生全面把控实验操作程式,切实培育学生动手水平
  在生物实验教育之中,老师必须系统全面地讲解实验的具体操作规则程序,并进行示范,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把握实验操作的方式和技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自主精准地展开操作,强化理解教育内容,培育其操作水平,激发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兴致。比方说,常规性的操作规则(配置药剂、运用仪器、选取材料等),都需要学生切实把握;在生物实验之中,通常需要用到观察工具,作为老师,必须细致讲解其具体的使用方法,还需要告知其运用的原理。以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为前提,有演示性的展开教育,以此排除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仪器的使用不规范而出现惶恐心理。不但如此,必须指引学生选取适当的实验仪器,比方说在洋葱细胞的解剖实验课程中,学生在选取仪器时通常较为迷茫,很难抉择选取何种倍率的显微镜。此时,作为老师,必须展开精心的指引,全面细致地讲解高低倍镜的基础原理,要让学生明白,从分辨率和放大倍数来看,显然高倍镜占有优势,但是其观察的实际范围并不大,然后,给学生做深入的解析:显微镜的倍数和利用它所观测到的材料厚度之间是成反比的。当学生认知到了这些基础的原理和操作方式后,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老师要以自身教学、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前提,增加学生的实验课时,凭借实验训练,全面培育学生的动手水平。
  二、培育学生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培育其观察水平
  从高中生物教育纲要中可以看到,核查生物实验的准则为:利用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式,要能自己提出相应的问题作合理的设定,进行有效的实验设计,正式进行实验,对相应的数据加以分析、处理,得出合理有效的结论。生物学的实验主要是对照性实验,其主体是定性实验,但是在具体的试验中,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控制变量。在生物实验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促使其观测的准确性,以此为前提,详细记录各有关的数据,这种记录在分析实验结果以及解析其误差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展开实验、得出合理有效的结论,其前提必须是学会观测。所以,老师要教导学生对实验的对象进行认真观测,做好相应的记录,对实验数据的意义做深入解析。老师必须对教育目标进行严格规范,让学生时刻牢记,在实验的进程之中,需要进行深刻观测,对所观测到的各项数据和现象做好准确的记录。凭借边做边记录的训练,促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纠正偏差,诱导生成教学
  “在做中学,在实验中探究”是新课改倡导的生物教学方法。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只是扮演一个帮助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提出问题,但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时,有学生在观察完洋葱表皮细胞中央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后,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引流,观察其原生质层的大小变化,结果发现原生质层并无变化。笔者有了以下教学对话:师:为什么原生质层没有变化?生(不假思索):材料不新鲜了,细胞已经全部死亡.笔者让学生选择新鲜的实验材料进行再次操作,结果还是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师(开玩笑地):材料又不新鲜了?植物细胞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生质壁分离?生: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的时候.师:该操作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吗?生:不知道,应该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吧,我用的是0.3g/ml的蔗糖溶液啊.不然我把材料直接放在蔗糖溶液中试试。(学生按照想法操作了实验,结果出现了质壁分离现象)师:为什么前两次都没有出现质壁分离?生:蔗糖溶液的浓度不够。师:用的是同样的蔗糖溶液,为什么会浓度不够?生:前面滴加的蔗糖溶液较少或者被清水稀释。师:怎样避免蔗糖溶液被稀释?生:在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的时候,另一侧用吸水纸引流,要重复几次。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实验结果与预设结果出现偏差,教师没有直接指出问题所在,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进而发现问题所在。 
  四、创设条件,提高动手能力
  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高探究能力除了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外,还(下转第7页)(上接第8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指点迷津,包括改变实验探究点、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等。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条形滤纸做分离实验,经常会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只出现3条色素带或者色素带不平行.为此,笔者在实验中提供了圆形滤纸.笔者提问如何用圆形滤纸做色素的分离实验,有部分学生尝试性地回答在滤纸中间先滴入色素再滴加层析液,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鼓励和表扬.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下,制定了用圆形滤纸分离色素的具体步骤:在圆形滤纸中央点上色素提取液,等干了再点上,反复操作多次,然后用滴管把层析液连续地滴在色素点上观察色素分离效果。学生把圆形滤纸和条形滤纸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到用圆形滤纸分离色素能形成4个同心圆,从外到里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与此同时,笔者深切地感到,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除了教学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还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辨,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实验,并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生物实验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方式也在慢慢发生转变。过往的实验课程中会以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者示范实验为主,学生自主进行的实验探究并不多。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的模式也在慢慢发生转变。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点拨,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才会掌握更好的实验方法,并取得更好的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