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黄文权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龙合乡果桃村完小
【摘要】德育及学生思想品德关系着人才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关系着育人大业,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未成年人道德问题,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在全社会形成统一认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根源;对策
【正文】
我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数量巨大。就我所在的地那所村完小而言,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小学生由于远离父母,自己被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由于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以及学校只片面的重视智育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加上社会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大部分的小学生开始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
根据我多年从事小学教育和通各种形式对学生的了解和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一>小学生思想道德表现好的方面.
当前我校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的学生都具有基本的文明修养,都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诚待人。爱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热心公益、遵守纪律。学生已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具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观念。大多数学生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懂得基本的守法要求。绝大多数学生有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有自控能力,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矛盾,对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有信心,
<二>小学生普遍有拖拉的习惯.
很多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很差.都需要父母或老师的监督.有时在父母或老师的监督下仍然还找种种借口,因为这种拖拉的习惯影响了学习。实际上这是懒怠的心态表现,表明学生缺乏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的意识。
<三>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较差.
由于受农村文化生活背景的影响,许多小学生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最起码的常识礼仪.他们出口成脏,语言粗鲁,出口伤人,不讲究卫生,随意破坏公物,践踏花草树木.不懂尊重老师或长辈,不懂团结同学,有的还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常常给集体抹黑,不关心集体,生活用品铺张浪费,盲目追求时髦,缺乏自尊心,自信心, 自我意识强而自制力弱.
二、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出现失范的根源
〈一〉家庭因素
1、农村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自己被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由于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大部分的小学生开始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
2、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当前,家庭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孩子的品德形成。主要表现:
一是家长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
二是家庭对孩子的溺爱,
三是部分家长本身素质低,不具备教育界孩子的能力。
〈二〉学校因素
1、重理论而轻实践
学校教育的缺陷,重理论而轻实践。仅仅用一些条条框框去灌输学生,要求学生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实际在做的方面却很少,这就使得德育成为了一种空谈,学生对这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水过鸭背,说完了也就完了。
2、重智育而轻德育
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处处以高分论英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就“一俊遮百丑”,在口头上强调重视德育教育,但是在实际行动上片面的去重视智育教育,所以,在形式上开展得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在实际行动小还是牢固扎着根的“应试教育”。
〈三〉社会因素
法制的不完备。目前我国法制还不够完备,好人不能得到法律有效保护,社会不公平不公道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一些扶贫济困者自陷尴尬,一些伸张正义者遭遇凄凉,一些为民请命者不得善终,而社会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状也是令不少学生是非不明、美丑易位、思想迷乱的催化剂。
三、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学生在性格、品德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必须给自己的子女树立光辉的榜样,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子女。外出务工的父母首先要利用城市优良的环境,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和心理的素质。同时,父母应给孩子做好榜样,要求留守在家的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要转变育人观念,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小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像生存危机、心理障碍和道德失范等问题,跟农村社会环境的制约有关,也与做父母自身认识的偏差有关。
(二)加强学校教育
1、转变学校德育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而注重的也是学校教育小的德育,而实际上,小学德育不仅仅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它还可以通过家庭和社会甚至是网络,德育工作者就要注意好这些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利用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2、加强老师与小学生的感情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留守孩子愿意向老师吐露自己的情感,以便老师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提高社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
1、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对小学生的关注与监督,共同解决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缺失问题。开展以农村小学生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调研活动中,寻找需要帮助的小学生对象,和他们结对子,担任小学生的知心哥哥和知心姐姐,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书信、电话等联系,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
2、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彻底清除给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的各类垃圾,如违法经营的网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小学生在优美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总之,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共同承担教育青少年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从而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张艳萍.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03)
[3]王晓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
我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数量巨大。就我所在的地那所村完小而言,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小学生由于远离父母,自己被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由于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以及学校只片面的重视智育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加上社会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大部分的小学生开始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
根据我多年从事小学教育和通各种形式对学生的了解和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一>小学生思想道德表现好的方面.
当前我校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的学生都具有基本的文明修养,都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诚待人。爱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热心公益、遵守纪律。学生已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具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观念。大多数学生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懂得基本的守法要求。绝大多数学生有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有自控能力,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矛盾,对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有信心,
<二>小学生普遍有拖拉的习惯.
很多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很差.都需要父母或老师的监督.有时在父母或老师的监督下仍然还找种种借口,因为这种拖拉的习惯影响了学习。实际上这是懒怠的心态表现,表明学生缺乏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的意识。
<三>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较差.
由于受农村文化生活背景的影响,许多小学生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最起码的常识礼仪.他们出口成脏,语言粗鲁,出口伤人,不讲究卫生,随意破坏公物,践踏花草树木.不懂尊重老师或长辈,不懂团结同学,有的还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常常给集体抹黑,不关心集体,生活用品铺张浪费,盲目追求时髦,缺乏自尊心,自信心, 自我意识强而自制力弱.
二、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出现失范的根源
〈一〉家庭因素
1、农村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自己被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由于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大部分的小学生开始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
2、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当前,家庭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孩子的品德形成。主要表现:
一是家长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
二是家庭对孩子的溺爱,
三是部分家长本身素质低,不具备教育界孩子的能力。
〈二〉学校因素
1、重理论而轻实践
学校教育的缺陷,重理论而轻实践。仅仅用一些条条框框去灌输学生,要求学生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实际在做的方面却很少,这就使得德育成为了一种空谈,学生对这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水过鸭背,说完了也就完了。
2、重智育而轻德育
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处处以高分论英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就“一俊遮百丑”,在口头上强调重视德育教育,但是在实际行动上片面的去重视智育教育,所以,在形式上开展得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在实际行动小还是牢固扎着根的“应试教育”。
〈三〉社会因素
法制的不完备。目前我国法制还不够完备,好人不能得到法律有效保护,社会不公平不公道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一些扶贫济困者自陷尴尬,一些伸张正义者遭遇凄凉,一些为民请命者不得善终,而社会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状也是令不少学生是非不明、美丑易位、思想迷乱的催化剂。
三、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学生在性格、品德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必须给自己的子女树立光辉的榜样,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子女。外出务工的父母首先要利用城市优良的环境,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和心理的素质。同时,父母应给孩子做好榜样,要求留守在家的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要转变育人观念,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小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像生存危机、心理障碍和道德失范等问题,跟农村社会环境的制约有关,也与做父母自身认识的偏差有关。
(二)加强学校教育
1、转变学校德育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而注重的也是学校教育小的德育,而实际上,小学德育不仅仅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它还可以通过家庭和社会甚至是网络,德育工作者就要注意好这些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利用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2、加强老师与小学生的感情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留守孩子愿意向老师吐露自己的情感,以便老师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提高社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
1、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对小学生的关注与监督,共同解决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缺失问题。开展以农村小学生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调研活动中,寻找需要帮助的小学生对象,和他们结对子,担任小学生的知心哥哥和知心姐姐,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书信、电话等联系,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
2、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彻底清除给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的各类垃圾,如违法经营的网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小学生在优美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总之,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共同承担教育青少年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从而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张艳萍.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03)
[3]王晓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