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 卢德堂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明村镇明村中学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发展个性、抓好课堂教学的见解和观点,阐述了注重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从事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教学经验,也为今后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工作奠定的教学的基础。【关键词】素质教育;发展观;发展个性;主体观念
【正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把素质教育深入到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把每一堂思品课都上成素质教育课,这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树立全面发展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各种能力的教育。全面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既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又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其目标都应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性,即完成本学科特有的教学目标;共性,即完成素质教育提出的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心理教育、健体教育等各门学科共有的教学目标。政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在确定任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都要有“三线”目标意识:一条线是具有学科个性特点的教学目标;另一条是提升知识力度的能力意识;最后一条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升华,即情感意识。前一条线是主线,后两条线是副线,主线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副线要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光有主线目标而无副线目标,不是素质教育课;光副线目标而无主线目标,不是思想品德课。我们应该把思品课上成具有素质教育特点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课。
二、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目中无人,使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尊重人的教育,它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也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经长期研究探讨,但并未真正解决的一个问题。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最根本的一条是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案例训练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政治教学就有了活力。
长期以来,中学思品教学中表面上的活跃掩盖了学生事实上的被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际上学生缺少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状态。表现在:1.学生转着教师转,课堂上很少看到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2.教师不重视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信息的反馈多限于一问一答,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3.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赖性大,自信心不强,不会独立思考;4.学生语言不规范或回答错误时,很少看到教师给予及时纠正,即使进行修正或补充,也是“治标不治本”。5.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少,思考、组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少,练习、作业的时间少。对于上述问题,是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只不过去时表现的突出与一般,明显与隐匿罢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根还是一个主体地位的问题。
三、树立面向全体观念、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而不是选拔教育,英才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因此,中学思品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
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其衡量标准可考虑以下“三看”:一看难度。教师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既要以教师为依据,又要以学生为依据。以学生为依据,就存在一个以什么样的水平的学生为依据的问题,一般来说,应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依据,这样可以兼顾上下两头:如果仅仅以尖子学生水平为依据,那就会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二看广度。广度,指学生参与训练的面。一般说来,课堂重点训练项目,应让学生有人人参与的机会。如朗读训练,应增加多种形式良好的环境;默读训练,应提供提纲,保证时间,让每个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三看抓两头。学生的个别差异,集中反映在优生和差生这两头。对优生,要提供条件让学生们有发展的机会:对差生,要加强个别辅导。有人提出,教学目标要分层,课堂提问要分档,作业设计要分类,评价反馈要分度,这是很有见地的。
四、树立提高效率观念、摒弃分数意识。
许多教师教学,只有效果观念,而无效率观念。效率观念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强调既要花时少,又要效果好,强调低耗高效。教学效率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而提高教学效率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前提。教学效率低势必挤占学生课外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势必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体健康,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相悖的。
提高教学效率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以应试教育为指导思想,这个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而不能含糊,要准确而不能随心所欲,要具体而不能笼统,要重点突出而不能面面俱到,要以语文训练为重点,而不能以理解内容为重点。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要形成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特征的训练机制和迁移机制,提倡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废除逐段串讲、逐段串问的传统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方法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凡是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都是好方法。要提倡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组合。优化教学渠道,学习政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光靠课堂教学怎么也做不好。
总之,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着眼于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增强“素质教育”观念,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意培养儿童的能力、发展智力,做到“三个并行”:调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强调记忆,重视启发;强调模仿,重视创新。“五个体现”:1.重视儿童个性发展;2.教育面向全体学生;3.教学以学生为主体;4.调动非智力因素作用;5.“文道”统一。切实把思想品德学科的素质教育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品德基本功训练上,从而达到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把素质教育深入到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把每一堂思品课都上成素质教育课,这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树立全面发展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各种能力的教育。全面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既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又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其目标都应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性,即完成本学科特有的教学目标;共性,即完成素质教育提出的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心理教育、健体教育等各门学科共有的教学目标。政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在确定任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都要有“三线”目标意识:一条线是具有学科个性特点的教学目标;另一条是提升知识力度的能力意识;最后一条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升华,即情感意识。前一条线是主线,后两条线是副线,主线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副线要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光有主线目标而无副线目标,不是素质教育课;光副线目标而无主线目标,不是思想品德课。我们应该把思品课上成具有素质教育特点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课。
二、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目中无人,使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尊重人的教育,它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也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经长期研究探讨,但并未真正解决的一个问题。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最根本的一条是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案例训练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政治教学就有了活力。
长期以来,中学思品教学中表面上的活跃掩盖了学生事实上的被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际上学生缺少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状态。表现在:1.学生转着教师转,课堂上很少看到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2.教师不重视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信息的反馈多限于一问一答,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3.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赖性大,自信心不强,不会独立思考;4.学生语言不规范或回答错误时,很少看到教师给予及时纠正,即使进行修正或补充,也是“治标不治本”。5.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少,思考、组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少,练习、作业的时间少。对于上述问题,是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只不过去时表现的突出与一般,明显与隐匿罢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根还是一个主体地位的问题。
三、树立面向全体观念、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而不是选拔教育,英才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因此,中学思品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
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其衡量标准可考虑以下“三看”:一看难度。教师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既要以教师为依据,又要以学生为依据。以学生为依据,就存在一个以什么样的水平的学生为依据的问题,一般来说,应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依据,这样可以兼顾上下两头:如果仅仅以尖子学生水平为依据,那就会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二看广度。广度,指学生参与训练的面。一般说来,课堂重点训练项目,应让学生有人人参与的机会。如朗读训练,应增加多种形式良好的环境;默读训练,应提供提纲,保证时间,让每个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三看抓两头。学生的个别差异,集中反映在优生和差生这两头。对优生,要提供条件让学生们有发展的机会:对差生,要加强个别辅导。有人提出,教学目标要分层,课堂提问要分档,作业设计要分类,评价反馈要分度,这是很有见地的。
四、树立提高效率观念、摒弃分数意识。
许多教师教学,只有效果观念,而无效率观念。效率观念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强调既要花时少,又要效果好,强调低耗高效。教学效率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而提高教学效率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前提。教学效率低势必挤占学生课外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势必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体健康,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相悖的。
提高教学效率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以应试教育为指导思想,这个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而不能含糊,要准确而不能随心所欲,要具体而不能笼统,要重点突出而不能面面俱到,要以语文训练为重点,而不能以理解内容为重点。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要形成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特征的训练机制和迁移机制,提倡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废除逐段串讲、逐段串问的传统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方法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凡是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都是好方法。要提倡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组合。优化教学渠道,学习政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光靠课堂教学怎么也做不好。
总之,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着眼于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增强“素质教育”观念,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意培养儿童的能力、发展智力,做到“三个并行”:调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强调记忆,重视启发;强调模仿,重视创新。“五个体现”:1.重视儿童个性发展;2.教育面向全体学生;3.教学以学生为主体;4.调动非智力因素作用;5.“文道”统一。切实把思想品德学科的素质教育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品德基本功训练上,从而达到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