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述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夏明翠

【机构】 贵族省玉屏县玉屏民族中学

【摘要】化学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创新性学习,让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形成创新性思维品质。
【关键词】 化学;情境;实验;思维
【正文】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索科学家的实践活动的原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本质和规律,进而在化学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本文中浅述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创设情境,实验设疑
  培养活到创造性思维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大力开发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即时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地解决课堂实验中的有关问题,以锻炼学生的迅速反应能力及创新精神。例如在讲到铝这章AI(OH)3一节时,课本强调AI(OH)3溶液,不同的是甲往盛有NaOH溶液试管中加入AI2(SO4)3,乙往盛 AI2(SO4)3,乙住盛有AI2(SO4)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问最后谁能得到AI2(SO4)3?经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甲乙实验开始出现的沉淀的原因。学生明白了错误的答案往往是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方法,从而体会到要突破常规思维方式,大胆地进行创新性思维,探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二、“一题多解”,展现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比如,在物质鉴别和除杂的习题中,这种发散思维的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教师提供命题,发动学生各自寻找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然后纪律他们的设计方案,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如有Na2CO3、NaCl、NaBr、KI四种无色溶液,如何鉴别?笔者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设计两各以上不同方案,由于学生已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根据四种物质的个性,设计不同方案,经过教师汇总,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仔细分析此较这几中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各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通过列举一个体育循环赛程序的编制例子加以启发,结果发现不同鉴别物质的个性,在方法上则是将数学中排列组合愿望实行了一次正迁移,经过实际练习和探究,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
  (二)在讨论解题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及时的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除杂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除去KCl中含有少量K2CO3杂质,按照常规方法都选择BaCl2,将K2CO3过滤,班上有一位同学不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加BaCl2
  CO32-是除去了,可Ba2+不好除,这样又加进了新的杂质,他采用的方法是先加HCl有如下反应:
  当没有气体产生时证明CO32-已除尽,然后加入KOH调PH值至中性,比法虽然复杂一点,但他毕竟是动了脑筋,解题思路宽,知识用得活,解法与众不同,实属有创见。当笔者向全班介绍这一解法,并且表扬了这位同学。这样做不公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具有很好的启发和诱导作用。接着笔者又告诉大家还有其它的方法,对同学们提供的不同解法均给予适当的点评,并且使大家明白要善于从多种解法中寻求最佳解法。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利用实验激发创新
  实验本身对于化学学术读,就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用素,创造条件进行有效的实验活动。比如《烃的衍生物》中关于乙醛的眼睛反应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验之一。除了让学生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完成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中,使学生明白以下几点要注意:
  1、AgNO3i溶液的浓度不宜太小,以2%至4%为宜。
  2、银氨溶液中的氨水不宜加得太多。要以滴加氨水溶液解最初产生的沉淀到略显浑浊为宜。这就是成功进行乙醛眼镜反应实验的关键,也是银氨溶液中没有过量的NH3,Ag+没有过渡洛化,氧化能力强。当水温在70%-80%时加入三滴乙醛,由于Ag2O在水浴加热时溶解度增大,也能表现它对乙醛的氧化作用,促进银镜反应的形成。在实际操作中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因此老师一定要求学生严格按规程进行。
  实验教学形象直观,通过学生的观察,能够看到实验的现象。学生动手实验,效果会更好,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有助于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