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构建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
【作者】 王登峨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摘要】七年级以上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社会的认知都是不同的,政治课教学中的内容应来自现实生活中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初步了解到社会上各个层面的人和事,就会对社会的基本形态有自己的看法,这种人生最初的认识,是决定学生一生思想的重要认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人们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力有高有低,这不仅与知识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判断事物的能力有关。所以,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关键词】 政治品德;生活化;教学
【正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新一轮课程改革吹响了“课程生活化”的号角,必须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想品德课堂与现实社会接轨,把社会生活融入思品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课堂认识社会,感受人生,发展自我,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本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是:
一、“生活化”课堂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一些教育家认为“学习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知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因此,思品课要面向学生生活,教师就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
二、进行课堂生活化的方法:
1.从学生感兴趣的、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可知,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课堂教学就会枯燥无味。如何将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积极地来学习呢?毫无疑问,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是一条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或以社会热点话题、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如教学《感激父母》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名字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样学生就会深切体会到家长对自己寄予的殷切希望与深沉的爱。然后,我再让学生列举一些家长爱护自己的实例。学生说完后,我因势导入:“这一切都融入了家人对我们的爱与期望,我们被家的温暖所包围,生活在幸福中。那么究竟如何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内容,让爱永住我家。”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愉悦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2.创设情境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探索的源泉,是贯穿教学的主线。教师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准生活与教材的切合点,精心设计出一系列层次清晰、目的明确,具有启发性与趣味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激活学生思维,主动探究、解决心中的疑问,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在精心设疑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材,挑战教师,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提问。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将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从而使知识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激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3.主张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与发言。如在学习《享受健康网络》这一内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一位同学通过QQ聊天认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邀请他见面。这位同学要不要接受网友的邀请呢?这样的情景学生非**悉,每个学生都可以就此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发表了许多个人见解,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论。此时,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最终学生达成了共识。这样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开展的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学生较为熟悉,都可以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考虑问题更周到。
三、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是第一要著
学生素质的提高最终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创新,而且生活化的课堂更不应当出现模式化和单一化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接受专业的继续教育等途径来逐步提高自己,更新观念,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必须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而全面形成较为鲜明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
2.挖掘生活与教材的联系是关键。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但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通向生活或生活通向教材的中介或桥梁。
3.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保证。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就思想品德课来说,营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就有利于学生感悟道德行为的要求,展现自我,促进自身思想矛盾的转化。
总之,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我们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楼江红;;让思想品德课走进学生心灵[J];中国德育;2008年11期
[2]康瑞山;冯艳;;浅谈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教师);2009年10期
[3]王春英;;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11期
[4]陈岩峰;;思想品德科高效课堂建设的有益尝试[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1期
[5]于国龙;;让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人[J];吉林教育;2011年09期
[6]刘勇;;对学生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主体地位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8期
[7]韦光兵;;思想品德课堂幸福策略思索[J];新课程(上);2011年01期
[8]殷延贞;;思想品德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06期
[9]何飞;;思想品德课愉悦教学法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6期
[10]张光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J];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08期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新一轮课程改革吹响了“课程生活化”的号角,必须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想品德课堂与现实社会接轨,把社会生活融入思品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课堂认识社会,感受人生,发展自我,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本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是:
一、“生活化”课堂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一些教育家认为“学习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知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因此,思品课要面向学生生活,教师就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
二、进行课堂生活化的方法:
1.从学生感兴趣的、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可知,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课堂教学就会枯燥无味。如何将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积极地来学习呢?毫无疑问,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是一条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或以社会热点话题、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如教学《感激父母》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名字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样学生就会深切体会到家长对自己寄予的殷切希望与深沉的爱。然后,我再让学生列举一些家长爱护自己的实例。学生说完后,我因势导入:“这一切都融入了家人对我们的爱与期望,我们被家的温暖所包围,生活在幸福中。那么究竟如何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内容,让爱永住我家。”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愉悦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2.创设情境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探索的源泉,是贯穿教学的主线。教师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准生活与教材的切合点,精心设计出一系列层次清晰、目的明确,具有启发性与趣味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激活学生思维,主动探究、解决心中的疑问,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在精心设疑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材,挑战教师,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提问。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将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从而使知识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激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3.主张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与发言。如在学习《享受健康网络》这一内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一位同学通过QQ聊天认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邀请他见面。这位同学要不要接受网友的邀请呢?这样的情景学生非**悉,每个学生都可以就此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发表了许多个人见解,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论。此时,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最终学生达成了共识。这样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开展的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学生较为熟悉,都可以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考虑问题更周到。
三、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是第一要著
学生素质的提高最终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创新,而且生活化的课堂更不应当出现模式化和单一化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接受专业的继续教育等途径来逐步提高自己,更新观念,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必须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而全面形成较为鲜明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
2.挖掘生活与教材的联系是关键。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但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通向生活或生活通向教材的中介或桥梁。
3.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保证。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就思想品德课来说,营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就有利于学生感悟道德行为的要求,展现自我,促进自身思想矛盾的转化。
总之,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我们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楼江红;;让思想品德课走进学生心灵[J];中国德育;2008年11期
[2]康瑞山;冯艳;;浅谈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教师);2009年10期
[3]王春英;;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11期
[4]陈岩峰;;思想品德科高效课堂建设的有益尝试[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1期
[5]于国龙;;让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人[J];吉林教育;2011年09期
[6]刘勇;;对学生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主体地位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8期
[7]韦光兵;;思想品德课堂幸福策略思索[J];新课程(上);2011年01期
[8]殷延贞;;思想品德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06期
[9]何飞;;思想品德课愉悦教学法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6期
[10]张光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J];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