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思考
【作者】 孟丽君
【机构】 江苏省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动手、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课改的理念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一定程度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但是,现在许多教师过分追求形式,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经落入了没有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是好课的新套套。合作学习成为时髦的课堂教学形式。我们是反掉了旧传统,形成了新传统。
一、重形式,舍本质,使合作=合坐=合做
“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果、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部分教师在“开放”的理念的“指导”下,追求课堂教学表面的参与。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如此的“合作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活动的时间越来越短,一堂课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多,据统计,最“高效”的合作3秒钟完成。合作真正成了“合坐”,连“合做”都谈不上。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有其必备的条件,如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这些要素在上述的课堂上都不具备,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是完全形式的,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必要进行反思,以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
二、重内涵,求本源,使合作≠合坐≠合做
1.合作是行动的参与
毫无疑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首先是行动参与。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的目的取向,知识基础以及个性特点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对学生参与有很大的影响。为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设计合作学习时,首先,应选择合理的合作学习的内容。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是合作学习赖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具有教育价值的基础。所以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必须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即教师必须能够设计出切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去的问题。同时要精心设计合作过程,抓住合作时机。
其次,教师应合理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通常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可能会出现组与组之间成绩好差不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利于合作学习的进行。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再者,应给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规定合作中必须完成的任务。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仍不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而且合作学习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它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否则。
2.合作是情感的投入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行为的参与需要积极的情感的投入来维持,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乐学”氛围。研究表明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积极的情感在组织个人相关的信息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参与行动的强有力的先导动力。在学习的内在历程和外在的表述中,情感都是一个重要因素并和其他因素加以整合。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时,应根据合作学习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合作学习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形成积极的情感参与欲望。
教师在设计时一方面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展示数学应用价值的广泛性,揭示数学知识结构的和谐美,以美引乐,以趣激乐。同时,更要用数学学习中的成功体验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征服困难的乐趣中,孜孜不倦地探索,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3.合作是思维的碰撞
在活动中要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数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成为一名观望者、监督者,而应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同时要努力促使合作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携手最后打开问题的大门,努力缩短实施课程和达成课程之间存在的差距。
好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得到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但我们不能把“合作学习”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不是通过合作学习就能获得的。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数学知识,才能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有效果的探究性活动,数学学习效能才能有保障,否则就只能是尝试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方法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一、重形式,舍本质,使合作=合坐=合做
“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果、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部分教师在“开放”的理念的“指导”下,追求课堂教学表面的参与。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如此的“合作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活动的时间越来越短,一堂课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多,据统计,最“高效”的合作3秒钟完成。合作真正成了“合坐”,连“合做”都谈不上。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有其必备的条件,如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这些要素在上述的课堂上都不具备,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是完全形式的,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必要进行反思,以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
二、重内涵,求本源,使合作≠合坐≠合做
1.合作是行动的参与
毫无疑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首先是行动参与。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的目的取向,知识基础以及个性特点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对学生参与有很大的影响。为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设计合作学习时,首先,应选择合理的合作学习的内容。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是合作学习赖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具有教育价值的基础。所以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必须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即教师必须能够设计出切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去的问题。同时要精心设计合作过程,抓住合作时机。
其次,教师应合理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通常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可能会出现组与组之间成绩好差不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利于合作学习的进行。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再者,应给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规定合作中必须完成的任务。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仍不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而且合作学习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它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否则。
2.合作是情感的投入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行为的参与需要积极的情感的投入来维持,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乐学”氛围。研究表明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积极的情感在组织个人相关的信息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参与行动的强有力的先导动力。在学习的内在历程和外在的表述中,情感都是一个重要因素并和其他因素加以整合。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时,应根据合作学习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合作学习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形成积极的情感参与欲望。
教师在设计时一方面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展示数学应用价值的广泛性,揭示数学知识结构的和谐美,以美引乐,以趣激乐。同时,更要用数学学习中的成功体验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征服困难的乐趣中,孜孜不倦地探索,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3.合作是思维的碰撞
在活动中要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数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成为一名观望者、监督者,而应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同时要努力促使合作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携手最后打开问题的大门,努力缩短实施课程和达成课程之间存在的差距。
好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得到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但我们不能把“合作学习”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不是通过合作学习就能获得的。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数学知识,才能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有效果的探究性活动,数学学习效能才能有保障,否则就只能是尝试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方法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