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情感体验在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作者】 钟松明
【机构】 四川省中江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这个过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即是学生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评价、分析的由浅入深的认同过程。然而,音乐不是一门单一的、独立的学科,在本质上,它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并需要同文学、绘画、舞蹈等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丰富情感的综合艺术。这一特点,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用自己丰富的学识驾驭好教学过程,把学生引进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意境之中,以更好地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基于这一认识,我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时,我首先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原诗并体验其主旨,便于学生在听此乐曲时能更好地把握音乐与原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在课堂上,我反复放了两遍乐曲,第一遍让学生跟随我的讲解,来体会音乐的意境。我发现,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学生的情绪也随之波动起来。在播放第二遍时,我循着音乐节律朗读了原诗,学生更是听的如痴如醉。当乐曲声和我的朗读声同时停下来时,教室里格外安静,过了好长时间,学生还沉浸在那深远的意境里。后来一位男学生在他的听后感里这样写到:读了原诗我了解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听完乐曲我似乎成了故事中的焦仲卿,经历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凄美爱情,尤其是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更让我思潮起伏,不经意间,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看了学生的这一叙述,更增添了我的信心。我相信,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延伸至今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认识,理解。
二、运用音乐自身的要素来进行情感体验
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这一观点揭示了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音乐对真、善、美的表现是由构成音乐的特定要素形成的。这些要素主要有: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调式、和声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要素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进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所表现的凄美爱情,就是通过起伏跌宕的旋律来实现的。即使根本不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到这样的乐曲,也会有美的感受,但是他未必能感知这一协奏曲所表现的特定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构成音乐的若干要素引导学生感知具体乐曲的特定内容,就成了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要素的训练,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速度等要素所表现的不同内涵。这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普通高中学生属于青年初期14,15-17,18岁,生理发育趋向成熟,在心理发展方面走向独立,是一个人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时期。在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中学音乐教学课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例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有伤感的叹息,苦痛的倾诉和难以排解的愁绪,也有抑制不住的激愤,还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加之用我国民族乐器二胡进行演奏,更是把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展现的淋漓尽致。我在教《二泉映月》时,首先从帮助学生捕捉音乐形象出发,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学生自己融进音乐的意境之中,感受音乐的寓意,从而产生共鸣,激发美的情感。通过对此曲的教学与欣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阿丙悲凄的人生,而且更赞叹阿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对阿丙的同情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不仅种植了“阿丙” 凄凉悲切的人生,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民间音乐的热情和增强学生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而努力的信心。
四、结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严肃音乐之中,也可表现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会有意识地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听一些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并适时帮助他们感受这些流行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如《红旗飘飘》,《祝你平安》这些歌曲,学生又很喜欢,而内容又很健康,让这样的音乐大量进入音乐课堂,将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情感体验是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环节。情感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如果教师,学生善于抓住这一关键,并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进行体验,那么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同时也会使音乐欣赏课更具有生命力。以上这些只是音乐教育情感体验的一部分,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下去,任务艰巨但有意义。让我们共同为艺术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全面、高素质的人才,奉献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才智。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这个过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即是学生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评价、分析的由浅入深的认同过程。然而,音乐不是一门单一的、独立的学科,在本质上,它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并需要同文学、绘画、舞蹈等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丰富情感的综合艺术。这一特点,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用自己丰富的学识驾驭好教学过程,把学生引进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意境之中,以更好地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基于这一认识,我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时,我首先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原诗并体验其主旨,便于学生在听此乐曲时能更好地把握音乐与原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在课堂上,我反复放了两遍乐曲,第一遍让学生跟随我的讲解,来体会音乐的意境。我发现,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学生的情绪也随之波动起来。在播放第二遍时,我循着音乐节律朗读了原诗,学生更是听的如痴如醉。当乐曲声和我的朗读声同时停下来时,教室里格外安静,过了好长时间,学生还沉浸在那深远的意境里。后来一位男学生在他的听后感里这样写到:读了原诗我了解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听完乐曲我似乎成了故事中的焦仲卿,经历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凄美爱情,尤其是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更让我思潮起伏,不经意间,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看了学生的这一叙述,更增添了我的信心。我相信,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延伸至今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认识,理解。
二、运用音乐自身的要素来进行情感体验
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这一观点揭示了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音乐对真、善、美的表现是由构成音乐的特定要素形成的。这些要素主要有: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调式、和声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要素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进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所表现的凄美爱情,就是通过起伏跌宕的旋律来实现的。即使根本不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到这样的乐曲,也会有美的感受,但是他未必能感知这一协奏曲所表现的特定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构成音乐的若干要素引导学生感知具体乐曲的特定内容,就成了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要素的训练,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速度等要素所表现的不同内涵。这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普通高中学生属于青年初期14,15-17,18岁,生理发育趋向成熟,在心理发展方面走向独立,是一个人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时期。在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中学音乐教学课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例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有伤感的叹息,苦痛的倾诉和难以排解的愁绪,也有抑制不住的激愤,还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加之用我国民族乐器二胡进行演奏,更是把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展现的淋漓尽致。我在教《二泉映月》时,首先从帮助学生捕捉音乐形象出发,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学生自己融进音乐的意境之中,感受音乐的寓意,从而产生共鸣,激发美的情感。通过对此曲的教学与欣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阿丙悲凄的人生,而且更赞叹阿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对阿丙的同情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不仅种植了“阿丙” 凄凉悲切的人生,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民间音乐的热情和增强学生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而努力的信心。
四、结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严肃音乐之中,也可表现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会有意识地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听一些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并适时帮助他们感受这些流行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如《红旗飘飘》,《祝你平安》这些歌曲,学生又很喜欢,而内容又很健康,让这样的音乐大量进入音乐课堂,将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情感体验是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环节。情感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如果教师,学生善于抓住这一关键,并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进行体验,那么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同时也会使音乐欣赏课更具有生命力。以上这些只是音乐教育情感体验的一部分,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下去,任务艰巨但有意义。让我们共同为艺术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全面、高素质的人才,奉献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