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获得阅读的审美体验
【作者】 杨明生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第二中学
【摘要】准确理解新课标,透彻理解新课程,打开语文教学新局面,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是重中之重。如何进行有效阅读,如何在阅读中提高?按照新课标要求,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是关键之一。要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深刻的审美体验,必须遵循文学阅读的规律,即就是:一要立足文本,贴近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二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解构之后重塑新的作品,也就是再创造;三要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过使二者统一起来。这样,遵循规律,掌握要领,用好的方法,就会完成有效阅读,就会获得完美的审美体验。【关键词】文本;想象;阅读;审美体验
【正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多处强调了注重阅读体验的重要性,尤其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涉及阅读的部分,把获得阅读审美体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大要求十分明确的提了出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个性化的、主体性的审美体验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认识并引导学生认识这一重要性呢?又如何在阅读时间中获得并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富有创意的阅读体验呢?
我们平素所说的“阅读”一词,词典意义是“看”,泛指看书籍、报刊,领会其大意或主要意思。其实,在实际应用中,“阅读”是有广义、狭义之别的。广义的阅读,如词典解释一样,既包括泛泛而看、粗略地看,也包括细心地看、深层次地看。要在阅读中获得体验,那我们这里所说的“阅读”,当然就特指狭义的“阅读”了。但一个“阅”字来说,不仅有“看(书、报)”的意思,还有逐一或挨个检视的意思,由这一层意思引申为“经历、经过”的意思。我们这里谈“阅读”,千万不可忽视了这一层引申义。“体验”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另一层是“亲身经历”。在谈及“阅读体验”时,更应倾斜于“亲身经历”这一带有谓词过去时性质的释义,在不忽视它的谓词性质的同时,重视它的名词化倾向。基于此,心理学意义上的体验,着重指一种由感受、理解、联想、想象、领悟、情感诸多要素构成的并在此基础上对事物情感并生成意义的特殊的心理活动。推衍到教育学,体验就是阅读主体内在的所知、所感、所畏、所为的亲历和验证。阅读效果的优劣,甚至人的个体素质的高低,都与体验密不可分。
明确了“阅读”和“体验”两个概念在阅读理论层面的释义,就可以从立足文本、联系切身经历和关注二者的互融互谐三方面粗疏的谈一谈如何获得阅读的审美体验的问题了。
一、忠实于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然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在创性的活动,是读者与作者的默契、合作与对话,而不是对作品内容的消极接受,但也不是离题万里、不着边际的随意行为。这种合作与对话是有界限和范围的。就是说阅读活动一定是在作品文本所限定的范围之内、在作品文本的制约下展开的,是以一定的作品为对象和依据的,是立足和面对特定的作品而进行的,如果没有作品,也就不可产生阅读。那种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阅读状态或者说阅读境界也绝非空中楼阁、无根无茎、虚无缥缈,而是根植于作品文本至上,由作品文本引发或诱发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想的活跃、情感的波动均源于文本、并非脱离文本而出现和产生。一旦读者的思想活跃起来、情感波动起来,就意味着读者已受作者思想感情的牵制和支配,已在不自觉、无意识状态下进入作者所创设和虚构的情境和梦境中了,甚至是沉浸于其中。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的阅读。这就是说,无论怎样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的阅读,归根结蒂都要受到感知对象的制约,都必须立足文本。作品文本对阅读的这种制约性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诱导和激发作用
作品所创造的形象作为读者的审美感知对象,把作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思考,以及作家在作品中所要流露或抒发的情感,诉诸读者的感官系统,读者就会怦然心动或悄然情动,不能自禁,不能自已,置身心于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里,在亦真亦幻的虚拟生活中,感悟和体验作家在作品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先驱、清末散文新文体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的一段表述可以说是作品文本发挥诱导和激发作用的最好注脚:“我本蔼然而和也,乃读林冲雪天三限,武松飞云一厄,何以忽然发指?我本愉而乐也乃读晴雯出大观园,黛玉死潇湘馆,何以忽然泪流?我本素而庒也,乃读实甫之琴心、酬简,东塘之香眠、访翠,何以忽而情动?”凡此种种,都是作品形象诱导和激发的结果。
(二) 规范和支配作用。
真正的审美意义上的阅读是自由而开放的,被作品塑造的形象所诱发出来的读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异常活跃的,上下左右,腾挪跌宕,奔涌起伏,抑或微波荡漾、潜流脉脉,恣洒的空间相当廖廓。这样的阅读过程,不论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不论我们称之为创造性阅读还是重构型阅读,主体性阅读还是个性化阅读,总是要受限的,是要受作品文本的制约和支配的。这个限度,是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流向所给定的,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所给定的,是作品形象给读者的阅读所指引的目标,是作品形象给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所指定的范围。任何一种作品,其主题思想、情节结构、语气语调,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创作倾向和创作意图。在阅读与欣赏中,我们必须重视这些作品本来的客观存在和自身价值,在作者的向导下尽可能逼近作品的真实,尽可能不违背不改变艺术形象原本的性质而掉进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无视作品文本、无视作者思想感情真实的纯臆想的泥淖。
二、 凭借于想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联想和想象,伴随我们阅读欣赏活动的始终,它是由作品的形象唤起和引发的,并通过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连接、沟通和碰撞。作品的形象以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触动读者的感觉,作者以及作者所创造的文本就不是孤立的,就有了交流的对象,就有了对话的对象。在交流和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活跃起来,溅发出五彩纷呈的烟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神宇;作品形象也不是静态的古板的,而是因阅读主题的参与或加入而鲜活起来、丰满起来。不过,并不是任何一种作品文本都能激活同一读者的内心,也不是任何读者都会被同一种作品文本触动和激活,读者是否与作者通过作品产生感情共鸣或精神碰撞,关键取决于读者的主观条件和阅读取向,比如读者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兴趣爱好和性格类型等等,都可能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进入真正的阅读状态和程度。当然,读者在社会生活中所担当的角色的差异、时空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能导致不同阅读主体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出现差异。这就是说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并由此产生不同的阅读心理期待。在不同的心理期待目标的制约下,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筛选,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理解、体验、感悟就会出现差异,甚至大相径庭。这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外,读者的阅读行为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不是一味寻求作品的本意,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润色、不断改造,进行再加工,直至实现对作品的重构和对其形象的重塑。一个孔乙己,有人读出了同情,有人读出了厌恶、有人读出了可笑,有人读出了鄙夷······有人读出被损害与被侮辱者的末路惨状,还有人读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功名思想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一首《题都城南庄》,诗人崔护只是用平淡简朴的语言抒写了风物依旧、丽人不在的怅惘与落寞。有人竟读出情节,读出传奇,读出一桩命案来,说崔护三顾“此门”,一为行旅途中解渴;二为钟情和思慕面如挑花的佳丽,顾而不遇,心生惆怅,原来姑娘因崔护而患相思病,抑郁而死;三为哭悼,崔护情之所至,泣不成声,其泪竟然使姑娘死而复活,然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且不说这样的文本重构与形象重塑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忠实于文本,但就阅读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行形象的二度创造而言,不失为众多可能中的一种。所以,审美的阅读,是读者积极主动的行为,是读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是读者对作品文本、作品形象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活动。
三、 受益于互融互补,获取完整的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作者、作品、读者,创作、形象(意象)、阅读,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各自成趣,其相互间的关系几乎是对等的,没有十分清楚、十分明显的主次之分、主客之别。它们是一个特定的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只有在他们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状态下,才能完成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阅读过程,从而作为意见完整的作品而存在,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审美愉悦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这样的阅读也才算是有效的,才能使读者获得相对完美的审美体验和比较深刻的社会教育。
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阅读穿越时空限制的问题和读者思想认识发展变化的问题。
作品问世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与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时代特征、社会状况以及生活环境相去有远有近,有的相隔上下数千年,有的则在同一时代;同时,作者所属的国度和民族、地域环境和文化环境(包括民族生活环境、语言环境等)与读者之间也存在或大或小的距离。由此而形成的时空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阅读活动正常进行。要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和感悟作品内涵,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再创在,获得完整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就要以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地理视域观照作品,进而完成阅读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最起码要以丰厚坚实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做铺垫。
作品文本自身具有多元解得可能性,为读者留有联想和想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余地和空间,这是毋庸置疑的。读者年岁的增长,思想观念的变化,生活阅历的增广,文化修养的提高,兴趣爱好的转移,也会从作品中有所发现的,对作品产生新的认识。作家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文中就详细地谈到了自己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人鱼公主的不同感受和不同体会,不同理解和不同认识,而且从感官到心灵,从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步步升级,到48岁的时候,“我”认为人鱼公主是在严峻的考验中锻造的高贵灵魂······
总之,要进行有效阅读,或增强阅读的有效性,就不得不对“阅读”、“体验”之类的词做透彻的理解,进而选准角度、找准切入口,综合上述三方面内容展开阅读活动,在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相对完美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课文课程标准编写组
[3]话题中国文学史 乔力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4]唐诗鉴赏词典 萧涤非等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
[5]语文教学与研究 晓苏 华中师范大学 2008年2月
[6]文学原理 王元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多处强调了注重阅读体验的重要性,尤其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涉及阅读的部分,把获得阅读审美体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大要求十分明确的提了出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个性化的、主体性的审美体验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认识并引导学生认识这一重要性呢?又如何在阅读时间中获得并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富有创意的阅读体验呢?
我们平素所说的“阅读”一词,词典意义是“看”,泛指看书籍、报刊,领会其大意或主要意思。其实,在实际应用中,“阅读”是有广义、狭义之别的。广义的阅读,如词典解释一样,既包括泛泛而看、粗略地看,也包括细心地看、深层次地看。要在阅读中获得体验,那我们这里所说的“阅读”,当然就特指狭义的“阅读”了。但一个“阅”字来说,不仅有“看(书、报)”的意思,还有逐一或挨个检视的意思,由这一层意思引申为“经历、经过”的意思。我们这里谈“阅读”,千万不可忽视了这一层引申义。“体验”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另一层是“亲身经历”。在谈及“阅读体验”时,更应倾斜于“亲身经历”这一带有谓词过去时性质的释义,在不忽视它的谓词性质的同时,重视它的名词化倾向。基于此,心理学意义上的体验,着重指一种由感受、理解、联想、想象、领悟、情感诸多要素构成的并在此基础上对事物情感并生成意义的特殊的心理活动。推衍到教育学,体验就是阅读主体内在的所知、所感、所畏、所为的亲历和验证。阅读效果的优劣,甚至人的个体素质的高低,都与体验密不可分。
明确了“阅读”和“体验”两个概念在阅读理论层面的释义,就可以从立足文本、联系切身经历和关注二者的互融互谐三方面粗疏的谈一谈如何获得阅读的审美体验的问题了。
一、忠实于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然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在创性的活动,是读者与作者的默契、合作与对话,而不是对作品内容的消极接受,但也不是离题万里、不着边际的随意行为。这种合作与对话是有界限和范围的。就是说阅读活动一定是在作品文本所限定的范围之内、在作品文本的制约下展开的,是以一定的作品为对象和依据的,是立足和面对特定的作品而进行的,如果没有作品,也就不可产生阅读。那种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阅读状态或者说阅读境界也绝非空中楼阁、无根无茎、虚无缥缈,而是根植于作品文本至上,由作品文本引发或诱发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想的活跃、情感的波动均源于文本、并非脱离文本而出现和产生。一旦读者的思想活跃起来、情感波动起来,就意味着读者已受作者思想感情的牵制和支配,已在不自觉、无意识状态下进入作者所创设和虚构的情境和梦境中了,甚至是沉浸于其中。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的阅读。这就是说,无论怎样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的阅读,归根结蒂都要受到感知对象的制约,都必须立足文本。作品文本对阅读的这种制约性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诱导和激发作用
作品所创造的形象作为读者的审美感知对象,把作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思考,以及作家在作品中所要流露或抒发的情感,诉诸读者的感官系统,读者就会怦然心动或悄然情动,不能自禁,不能自已,置身心于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里,在亦真亦幻的虚拟生活中,感悟和体验作家在作品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先驱、清末散文新文体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的一段表述可以说是作品文本发挥诱导和激发作用的最好注脚:“我本蔼然而和也,乃读林冲雪天三限,武松飞云一厄,何以忽然发指?我本愉而乐也乃读晴雯出大观园,黛玉死潇湘馆,何以忽然泪流?我本素而庒也,乃读实甫之琴心、酬简,东塘之香眠、访翠,何以忽而情动?”凡此种种,都是作品形象诱导和激发的结果。
(二) 规范和支配作用。
真正的审美意义上的阅读是自由而开放的,被作品塑造的形象所诱发出来的读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异常活跃的,上下左右,腾挪跌宕,奔涌起伏,抑或微波荡漾、潜流脉脉,恣洒的空间相当廖廓。这样的阅读过程,不论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不论我们称之为创造性阅读还是重构型阅读,主体性阅读还是个性化阅读,总是要受限的,是要受作品文本的制约和支配的。这个限度,是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流向所给定的,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所给定的,是作品形象给读者的阅读所指引的目标,是作品形象给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所指定的范围。任何一种作品,其主题思想、情节结构、语气语调,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创作倾向和创作意图。在阅读与欣赏中,我们必须重视这些作品本来的客观存在和自身价值,在作者的向导下尽可能逼近作品的真实,尽可能不违背不改变艺术形象原本的性质而掉进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无视作品文本、无视作者思想感情真实的纯臆想的泥淖。
二、 凭借于想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联想和想象,伴随我们阅读欣赏活动的始终,它是由作品的形象唤起和引发的,并通过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连接、沟通和碰撞。作品的形象以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触动读者的感觉,作者以及作者所创造的文本就不是孤立的,就有了交流的对象,就有了对话的对象。在交流和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活跃起来,溅发出五彩纷呈的烟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神宇;作品形象也不是静态的古板的,而是因阅读主题的参与或加入而鲜活起来、丰满起来。不过,并不是任何一种作品文本都能激活同一读者的内心,也不是任何读者都会被同一种作品文本触动和激活,读者是否与作者通过作品产生感情共鸣或精神碰撞,关键取决于读者的主观条件和阅读取向,比如读者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兴趣爱好和性格类型等等,都可能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进入真正的阅读状态和程度。当然,读者在社会生活中所担当的角色的差异、时空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能导致不同阅读主体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出现差异。这就是说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并由此产生不同的阅读心理期待。在不同的心理期待目标的制约下,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筛选,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理解、体验、感悟就会出现差异,甚至大相径庭。这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外,读者的阅读行为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不是一味寻求作品的本意,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润色、不断改造,进行再加工,直至实现对作品的重构和对其形象的重塑。一个孔乙己,有人读出了同情,有人读出了厌恶、有人读出了可笑,有人读出了鄙夷······有人读出被损害与被侮辱者的末路惨状,还有人读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功名思想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一首《题都城南庄》,诗人崔护只是用平淡简朴的语言抒写了风物依旧、丽人不在的怅惘与落寞。有人竟读出情节,读出传奇,读出一桩命案来,说崔护三顾“此门”,一为行旅途中解渴;二为钟情和思慕面如挑花的佳丽,顾而不遇,心生惆怅,原来姑娘因崔护而患相思病,抑郁而死;三为哭悼,崔护情之所至,泣不成声,其泪竟然使姑娘死而复活,然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且不说这样的文本重构与形象重塑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忠实于文本,但就阅读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行形象的二度创造而言,不失为众多可能中的一种。所以,审美的阅读,是读者积极主动的行为,是读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是读者对作品文本、作品形象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活动。
三、 受益于互融互补,获取完整的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作者、作品、读者,创作、形象(意象)、阅读,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各自成趣,其相互间的关系几乎是对等的,没有十分清楚、十分明显的主次之分、主客之别。它们是一个特定的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只有在他们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状态下,才能完成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阅读过程,从而作为意见完整的作品而存在,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审美愉悦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这样的阅读也才算是有效的,才能使读者获得相对完美的审美体验和比较深刻的社会教育。
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阅读穿越时空限制的问题和读者思想认识发展变化的问题。
作品问世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与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时代特征、社会状况以及生活环境相去有远有近,有的相隔上下数千年,有的则在同一时代;同时,作者所属的国度和民族、地域环境和文化环境(包括民族生活环境、语言环境等)与读者之间也存在或大或小的距离。由此而形成的时空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阅读活动正常进行。要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和感悟作品内涵,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再创在,获得完整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就要以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地理视域观照作品,进而完成阅读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最起码要以丰厚坚实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做铺垫。
作品文本自身具有多元解得可能性,为读者留有联想和想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余地和空间,这是毋庸置疑的。读者年岁的增长,思想观念的变化,生活阅历的增广,文化修养的提高,兴趣爱好的转移,也会从作品中有所发现的,对作品产生新的认识。作家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文中就详细地谈到了自己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人鱼公主的不同感受和不同体会,不同理解和不同认识,而且从感官到心灵,从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步步升级,到48岁的时候,“我”认为人鱼公主是在严峻的考验中锻造的高贵灵魂······
总之,要进行有效阅读,或增强阅读的有效性,就不得不对“阅读”、“体验”之类的词做透彻的理解,进而选准角度、找准切入口,综合上述三方面内容展开阅读活动,在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相对完美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课文课程标准编写组
[3]话题中国文学史 乔力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4]唐诗鉴赏词典 萧涤非等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
[5]语文教学与研究 晓苏 华中师范大学 2008年2月
[6]文学原理 王元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