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学历史课程变迁概述

【作者】 刘 燏

【机构】 甘肃省徽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摆在教育界的一个重大难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教育的改革,各国的教育者也清醒的认识到,要发挥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加大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教育问题也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局部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各国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纷纷展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借鉴别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真正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改革之路。我国的历史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伴随改革开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过去的历史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历史教育走了许多弯路,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机遇,进行积极探索,分析别国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现状,吸取经验教训,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古代历史课程
  我国的历史教育源远流长,在人类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远古时代,历史教育就初见端倪,当时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口头的方式。由于当时的生产力落后,人们通过给孩子讲故事,使这些故事流传下去,孩子跟随父母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这是早期历史教育的雏形。
  直到奴隶制社会,伴随着文字的出现,历史可以用文字记载下来。但由于社会的阶级局限,当时的学校主要是为奴隶主子弟开设的学校。在商周时期,学校的学习内容是六艺。国家机关设置了史官,他们担负着教育统治阶级子弟的任务,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历史知识传授者。春秋时期,孔子创办了私学,他使用的教材是自己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一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但是并未出现独立的历史课程。1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学校和课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历史教育,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许多措施,推动了史学的研究发展,而且在古代启蒙教育中,非常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编写了许多
  蒙学课本,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有:“南北朝梁周兴嗣编的《千字文》、宋代王应麟编的《三字经》。”2这些都属于早期的儿童历史教育教科书,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历史知识的普及,但由于当时有“文史不分”的学术传统,始终未把史学作为单独课程列出来。
  二、近代中学历史课程
  “在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中国新式学制,根据规定,每个年级都开设历史课,历史课在中小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3从那时起,我国学校开始独立设置历史课程了,标志着历史教育的真正起步。但是当时由于受到政治影响,中小学的历史课程当中,中国史明显多于外国史,强调忠君爱国教育。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教育改革,于1913年颁发了“壬子葵丑学制”,中学中国史和外国史的课程各占一半,与清末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强调“普通教育”和“健全国民”的宗旨,废除清末“忠君”、“学孔”的教育宗旨,这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4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历史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29年公布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高中均开设历史课程,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企图通过历史教育维护其反动统治,对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灌输反动思想,使历史教育成为了政治工具,这些行径严重阻碍了历史教育的健康发展,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里,进行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教育,他们编写了许多中学历史课本,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历史教育正在兴起。
  三、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历史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设置有这样几个变化:一是先传授世界史,后传授中国史;二是历史课程改为直线式编排;三是世界史内容照搬苏联体系。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历史教材比较缺乏,但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历史教学成绩显著,为历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历史课程重新恢复了螺旋式设计,在内容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套中学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供全国范围使用,这些举措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8年,历史教育受到了强烈冲击,使历史教育受到了重大影响,历史课时一再削减。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教育更是备受摧残,历史课曾经一度“暂停开设”,后来虽然恢复,但历史课程内容被糟蹋的面目全非,历史教育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浩劫。“文革”结束后,历史课程很快得到了恢复,并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同时编写出版了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此外,在成人教育和职工教育中也开设了历史课程,乡土历史教育受到重视,历史教学活动频繁,历史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1990年,颁布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它规定初高中各讲授一遍中外历史,课程安排也恢复了螺旋式设计。1992年,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1996又公布了与之相衔接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这标志着新时期中学历史课程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我国的历史课程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加快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出版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这次改革,《历史课程标准》取代了《历史教学大纲》,成为了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正逐步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之中。”5
  我国中学对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反对把历史的发展看做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决定的观点。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样一条基本原则,但这条原则并未否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每当历史发展出现重大变革的时期,都会有一些关键人物出现,他们的出现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在历史教学内容中,我们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科学阐述人民群众与个别英雄人物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参考文献:
  [1] M.Suzanne Donoven and John D.Bransford,How Students 
Learn History inthe Classroom. Washington,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5.
  [ 2]Wineburg, Sam.Historical Thinking and Other Unnatural 
Acts: Chartingthe Future of Teaching the Past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Past).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1.
  [ 3]Levstik, L. S. & Barton, K. C., Doing History: Investigating 
withchildren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Publisher,1997.
  [4Lowenthal, The Pastisa Foreign Countr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5
  [5The 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 http://www.sscnet.ucla.edu/nchs/standards
  [1]宁裕仙,熊守清,胡任敏.历史教育方法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7 页.
  [2]宁裕仙,熊守清,胡任敏.历史教育方法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8 页.
  [3]宁裕仙,熊守清,胡任敏.历史教育方法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9 页.
  [4]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 页.
  [5]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