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美术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平台

【作者】 赵 瑾

【机构】 贵州省盘县第八中学

【摘要】 美术教学是艺术实践活动,也是艺术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平台,初中美术课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既丰富了生活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能力;体会
【正文】 

  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大量事实证明,在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美术课程是最具有成效的课程之一。美术教学既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既能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自身的发展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平台。但是,由于家庭和学校大多注重学生分数和升学率的原因,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十分有限,也就局限了学生思维的方式,目的性,智力品质,思维技巧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学生为主体,兴趣为先导
  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化学老师,在上课之前,拿出了一颗晶莹美丽的金刚石放在同学们面前,学生一下子被它吸引住了,大家非常安静地等待老师讲解。老师问:“大家看到这颗宝石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齐声回答:“太美了。”老师又问:“谁知道这颗宝石叫什么?”同学们相互看着不能回答,但又极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于是,老师讲了“碳的同素异形体”。从此以后,学生对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学起来不枯燥,不费力。学生的这些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是从美术中的“色彩”开始的,是美术中的“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是美术中的“色彩” 促进他们去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美术课程中的艺术形象就是按这一规律安排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比左脑先定型。当右脑给输入图画形象时,左脑才开始分析、综合,并把它变成符号、文字、语言——右脑是左脑发挥其功能的重要保证。相反,如果右脑得不到良好的开发,左脑功能也会低下——这就直接影响着人的智力水平。因此让美术课程中科学而丰富的形象进入学生的右脑,开发右脑,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的智力活动中,创新是最高层次的表现。创新能力是智力最光彩照人的花朵。因此,“没有创新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灵魂的民族和国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创新是美育中的精灵……”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主要任务。在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中,美术课程是最具有成效的课程之一。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
  三、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段,紧密联系实际
  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首先为学生的创新有了思维形象上的准备。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则是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进行创新的阶段。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学生已能够力争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与描述,再通过讨论加以分析和解释,从而达到评价的目的。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对接触到的作品从美术语言、传记、历史研究、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完善了知识领域,也学会了思维的过程中对具体对象的研究方法,掌握了创作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步骤。在具有创新特征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生可以尝试运用不同工具材料,通过看、画、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来。同时,能有意识地将已掌握的形、色、肌理、空间、明暗等正确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的作品,必然是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创作。这一将知识学习与操作实践结合的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生活的经验,也增强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开发创造的潜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如七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线条开始,不能以难度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另外雕塑、手工制作也是很好的培养动手能力的途径。
  例如有一次,我在给学生上泥工课时,提出了“题材自由,分组创作”的要求。结果全年级十个班九百多名同学参与的一百多个小组的作品收集后,竟然没有一件是相同的:逼真的鞋、机灵的猴子、规则的几何体、威武的老虎、怒吼的狮子、健壮的卧马、勤奋的耕牛、顽皮的小猫、精制的楼房,还有同学们设计的各种校园雕塑……这次小组艺术活动,检验了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同时开发了他们的创造的潜能。
  动手过程中不仅有视觉的刺激,也有触觉、肢体感觉的参与。通过观察多角度地准确地掌握目标的特征,精确地把握目标,才能练就精巧的手,这说明技能形成过程中,形象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动手与动脑是相互促进的。动作的精细,促进思维向细致发展;思维的细致发展,又促进手的精巧。一个美术教师,就是要从事这种冶炼、开采的工作,才能把潜藏于每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开发出来。
  创新能力是人类的本能,而学生的这种潜能尚待开发,教师应该用这种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从自身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他们的兴趣,循序渐进,每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才能开发出来,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