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临夏砖雕艺术研究
【作者】
【机构】
【摘要】砖雕是中国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具有不同的地域流派和博大精深的艺术面貌。多种民族与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使临夏文化既丰富灿烂而又独具特色,砖雕艺术是其典型代表。学习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砖雕,是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需要,也是打造临夏砖雕之乡的有力抓手。【关键词】临夏砖雕;传统文化;独特体系;文化内涵;特征
【正文】
砖雕是中国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砖雕,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工艺手法和风格特点。区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反映于砖雕艺术中,形成了以临夏、山西、徽州、苏州、北京、天津、广东为代表的不同流派,中国砖雕呈现出博大精深的艺术面貌。
临夏是华夏文眀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王”的发现,使临夏被誉为中国的“彩陶之乡”,自汉、唐以来,又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为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的统治区域。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临夏逐步发展为多民族多宗教的民族地区,现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少数民族31个,占总人口的59.2%,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四大教派、四大门宦及其22个分支大多源自临夏,教派门宦中的许多创始人和教主也大多出自临夏,在全国具有特殊的宗教影响。汉儒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发展,使临夏文化既丰富灿烂而又独具特色。既继承传统又具有浓郁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砖雕艺术是其典型代表。
一、临夏砖雕的独特风格
临夏砖雕源于秦汉,成熟于宋金,繁昌于明清,鼎盛于明国初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换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在全国一枝独秀。临夏是在全国唯一保持砖雕传统的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砖雕风格特征各不相同。
(一)传统砖雕风格(遗存砖雕):清幽、雅静、简约、精致
临夏传统砖雕走的是文人和专业画家构图作画,砖雕艺人雕刻的路子,从现存的清末民初的砖雕来看,大到影壁,小到腰束、画板,每幅作品都是精美的中国山水花鸟风景画。花鸟画构图和谐有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山水大气磅礴,同时又幽静恬淡,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和飒飒的松涛声。如清代遗存作品万寿观岁寒三友图,寥寥几笔勾勒出苍劲的古松、傲雪盛开的梅花和几杆稀疏的竹子,两只小鸟俯瞰而下。整个画面看似简单,却从大片空旷寂寥的背景中反映出松竹梅内在的精气神,清雅脱俗,令人回味无穷。红园清晖轩一字影壁山水堂心,山势峥嵘,祥云缭绕,松涛阵阵,归雁声声,楼阁耸峙,绿树婆娑,一孔小桥跨过溪水延伸到两处,一处过山洞通向山上平台处的亭子,一路延伸到另一侧的茅草屋,陡峭山路上的台阶依稀可见。整个画面意境幽静深远,反映了中国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追求高雅的精神气韵。
(二)新时期砖雕风格:繁缛、细密、温婉、华美、
1938年,绽成元大师在承接东公馆砖雕作品时,开了临夏砖雕由雕刻艺人独自设计制作之先河。从此,临夏砖雕以大自然为师,反映他们熟悉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及追求向往,砖雕走向人民大众,为他们所熟知所热爱。砖雕风格也日益平民化、世俗化、通俗化、大众化,呈现出繁缛、细密、华美、写实的风格。
新的历史时期,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专业美术工作者参与到临夏砖雕的研究和制作当中,不断发扬光大临夏传统砖雕的精气神,在普及中达到了新的提升,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同时,能够满足不同阶层欣赏的需求,砖雕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适用范围,从传统建筑走向了酒店山庄、现代建筑、文化广场、民居楼房,也从实用工艺走向了观赏工艺(微型摆件),涌现出一批经典力作,如《神奇的河州》、临夏新八景等。
二、临夏砖雕的题材特征
临夏砖雕总体上以反映中华民族江山一统、百业兴旺、生态优美及追求福禄寿喜财等吉祥文化的题材为基本内容,同时自然的融入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题材,具有丝绸之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明特征。
(一)花卉(包括果实)翎毛
花卉翎毛虽然是中国传统砖雕的主要题材内容和文化内涵载体,在各地砖雕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一题材在临夏工匠艺人的创作中得到了全面提升,达到了极盛。由于一方面临夏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占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清真寺、拱北的装饰中砖雕又居主体地位,数量多、面积大,伊斯兰教又反对偶像崇拜,禁止人物造像出现在宗教场所。受此影响,宋金以后反映忠孝节义、英雄事迹的人物故事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人物雕刻也成了临夏砖雕的稀有艺术。另一方面,北方砖雕也以植物花卉为主,少有人物故事和生活场景,不像南派砖雕以舞台戏剧为主要反映对象,这也是南北砖雕的巨大差异。这一特点,在临夏砖雕中体现得最集中,最突出。所以,临夏砖雕以花卉翎毛为主要题材内容,在其雕刻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鹿鹤同春、喜鹊登梅、十辈富贵、松鹤延年等是经典内容。就是尺寸见方的小小腰束和边饰花卉中,都有小鸟灵动婉转的倩影。只要是花鸟,不管是名贵的兰草牡丹,还是乡野小花,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凤凰,还是随处可见的喜鹊斑鸠,艺匠们都能把它们创作雕刻得栩栩如生且气韵生动。
牡丹的雕刻,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些雕刻师被称为牡丹王。临夏人民喜爱牡丹,牡丹种植历史悠久,品质繁多,民居庭院、道路两旁、茶园酒肆、工业厂区等都有牡丹种植。不仅按季节观赏,还培育出反季节牡丹,寒冬腊月也能看到盛开的牡丹。以牡丹为内容的砖雕,比比皆是,随处可见。牡丹雕刻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灿烂盛开的牡丹,含苞待放的牡丹,正在孕育的牡丹,花叶繁盛,摇曳多姿,精细入微,形象逼真,把牡丹雍容华贵的身姿刻画得玲离尽致,令人叫绝。仔细观赏,既有世俗的华丽,更有端庄的风骨。
(二)博古器具
这是临夏人民崇尚喜爱、善于表达的又一砖雕题材。虽然博古是中国砖雕的传统题材,各地砖雕都有所反映,但是没有那个地方能像临夏砖雕那样刻画得细致入微,表达得玲离尽致,应用的得心应手。遍观临夏砖雕,传统现代都有博古题材,形式有整博古和散博古。
整博古就是有各种形式的博古架子,分隔摆放宝物器具,如宝镜、宝鼎、如意、玛瑙、书籍、宝瓶、香炉等。整博古主要作为堂心装饰在廊墙、影壁、拱北塔身上,形装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海棠形、六角形等,主体内容有求知博文、长命富贵、吉祥如意、仁爱孝贤等不同。新时期的临夏砖雕更是与时俱进,将彩陶王、和政羊、恐龙等临夏的“宝贝”请到博古架上,以特高浮雕、近似圆雕的形式突出之,镶嵌在现代建筑的墙壁上,既达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又反映临夏文化的鲜明特征。
散博古就是将博古架上的器物和其他花卉植物、暗八仙等图案相组合,广泛用于腰束、画板、边饰、挂杄、锤头上,也可以作为堂子题材。散博古在临夏砖雕的应用更加广泛而灵活,可以说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临夏砖雕对博古题材的青睐,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文化心理诉求。博古,意博古通今,知识渊博,这是人们共同崇尚和追求的境界。处于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临夏商业文化发达,走南闯北的临夏人在积累财富的同时,深知文化学识对个人家族、乃至对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所以,做儒商、作有学识的人是他们不懈的追求。
(三)山水植物与建筑
山水植物是临夏砖雕表现的又一主要题材。在明清遗存砖雕中,80%以上是植物山水砖雕。红园清晖轩南北两侧的一字影壁上12幅砖雕堂子,有10幅是以山水植物、建筑为其主要内容的。其中北侧影壁向东一面的堂子《五老观太极》,雕刻的是五棵枝干遒劲的松树,居高临下,气势宏伟,是临夏砖雕的经典之作。民国时期的东公馆集临夏砖雕之大成,使临夏砖雕艺术跃至顶峰,其中两幅主体堂子是《子孙万代》(雕刻内容是一树硕果累累的葡萄,寓意子孙繁盛)和《江山图》,反映了临夏人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眷恋之情。
红园和东公馆的砖雕,是临夏新时期砖雕的源头活水,砖雕艺人们从这里找到灵感和启发,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开拓临夏砖雕发展的新境界,使临夏砖雕不仅雄霸西北五省,并且深入到安徽、广东、上海等南方各省,走到了全国各地 ,跨出了国门, 影响日益深远。在中国传统砖雕其它流派后继乏人,日益式微的情况下,临夏砖雕一枝独秀,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势。
(四)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装饰性极强。从红园遗存砖雕来看,在腰束题材中,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结;修建于清道光七年的临夏市肖家庄浙江提督萧福禄故居影壁基座腰束装饰是不同式样的中国结。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临夏砖雕中的几何纹样越来越丰富多样,广泛装饰在基座、窗台底、窗户等处,如东公馆、蝴蝶楼的窗台底装饰就是各种几何纹样。也有以几何纹作堂心的,如蝴蝶楼的廊墙和大拱北内部影壁墙即是几何纹样。
(五)文字砖雕
文字在临夏砖雕中所占的比例分量较大,有以匾额、对联形式出现的,也有以单字(福、寿)作为堂心的,还有整段文字雕刻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特别是飞舞的阿拉伯文字砖雕更成了临夏砖雕的一道靓丽风景,如以阿拉伯文字组成的汤瓶,造型优美,令人叫绝。文字直白反映文化内容,造型是形式之美,又有象征意义。砖雕在充分发挥装饰功能的同时,又从两方面反映了思想内涵,不能不说是临夏砖雕艺人们的奇思妙想。
三、临夏砖雕的独特体系
(一)临夏砖雕装饰部位与装饰形式。临夏砖雕主要装饰在寺院、庙道、拱北和民居的大门、影壁、墙体、窗台底等处。新时期的临夏砖雕还用来装饰文化广场、文化柱、酒肆、山庄和其它公共建筑。一是底座,有板玛、压条、腰束、画板、立画栋、掌锤、瓦面、板凳腿、月光板等构建以各种形式组成;二是边饰,有松腰、板玛、压条、皮条线子等以不同形式组成,主要用来装饰堂心;三是堂心,有中心画(也称圆光、方光等)加岔角和自由构图两种形式;四是檐部,有椽子、飞椽、斗拱、画板、鹁鸽头、吊锤、画栋等构件组成,主要是仿木结构;五是门饰,有只装饰墀头和少许门楣的民居式,有完全砖雕仿木结构的牌楼,有月洞门装饰,还有西洋风格的砖雕门。
(二)临夏砖雕装饰之特长。临夏砖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影壁和砖雕门制作上。从历史遗存砖雕来看,时间最早的清朝砖雕主要是大型影壁,如北寺影壁、红园清晖轩影壁、万寿观大殿两侧影壁。民国时期的东公馆砖雕影壁就有六座。新时期的临夏砖雕不仅制作各种大型影壁(如榆巴巴拱北、国拱北、台子拱北、大拱北、东乡伊哈池拱北等在改革开放后制作了大型影壁,神韵、能成、青韵、祥泰公司内部影壁),还制作大型文化墙,如红园文化广场、和政聚兴文化广场,临夏州文化馆、彩陶馆、临夏市步行街墙饰,大拱北的砖雕长廊、榆巴巴拱北砖雕墙等。制作十几米高的堂子,那是最难把握和掌控的,反映了临夏砖雕的高潮技艺和制作水平。
在门楼装饰上,临夏砖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东公馆的砖雕门是西洋风格,完全用水磨青砖严丝合缝拼接而成,反映了临夏艺匠碓砖的高潮技艺。民居门楼墀头过渡装饰是高浮雕,近似圆雕,花卉、植物、博古、动物等往往突出于方框之外,在雕刻上有一定难度,不是一般水平的艺匠能做到的。
新的历史时期,临夏砖雕在门楼的制作上成就更大,往往是难度极高的牌坊门,如青韵的四柱七楼牌坊门,神韵、能成、祥泰公司的砖雕牌坊门,土桥镇四柱十一楼牌楼地标,伊哈池拱北砖雕拱券门等。
拱券的装饰很有特色,往往用高浮雕和镂雕的技法雕刻二龙戏珠、云鹤呈祥、凤穿牡丹、松鹤延年、多子多福(葡萄)等图案。
(三)微型摆件——砖雕艺术在新时期的拓展。临夏艺人们用圆雕、透雕和镂雕等方式,雕刻出一件件艺术品,如长城、中华龙、鲤鱼跃龙门、君子图、太平有象等,一般有基座支撑,可摆放在案头欣赏把玩,把砖雕从建筑装饰领域拓展到了工艺艺术品范畴。临夏神韵公司办公楼前的一对花瓶,造型优美精巧,雕工细腻独到,堪称临夏当代艺术品一绝。
四、临夏砖雕雕刻技法特点
临夏砖雕在雕刻技法上综合应用高浮雕、浅浮雕、镂雕、圆雕、透雕、平面线刻(阳线刻、阴线刻)等。一般边饰用线刻和浅浮雕,其他如堂子和腰束、画板等综合应用各种雕刻方式,总体是以高浮雕和浅浮雕为主。
五、临夏砖雕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
首先,临夏砖雕是中国传统砖雕的组成部分。受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的影响,黄河文明演进变化反映突出,追求福禄寿喜财是其文化内涵的主要特征。如东公馆树德、怀仁匾额、瓶居(平居)门、子孙万代(多子多福)、江山图(江山永固)影壁及对联,都是这一文化心理的反映。再如遍布临夏砖雕的松鹤延年、福禄寿、根深蒂固、鹿鹤同春、石生富贵、百鸟朝凤等题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其次,临夏砖雕在题材上少有人物故事和生活场景,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变化之结晶。反映了临夏在广阔的时空变换当中,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交流激荡、融合演进的壮丽画卷。
再次,临夏砖雕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深邃的哲理追求。临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砖雕题材部分直接来自大自然、来自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如东公馆西南院西房的一对砖雕墀头雕刻内容是白菜箩卜,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箩卜毛根上带着土,白菜上有只飞落的蚂蚱和从壳里探头的蜗牛;在主院三楼两侧廊墙装饰椭圆形博古架,须弥座腰束是锦地蝴蝶,在万字不到头的底纹上,有摇曳的小草,蒲公英等小野花点缀其中,姿态各异的蝴蝶蜜蜂翩翩起舞,极具生活情趣。在榆巴巴拱北的砖雕隔墙上,我们看到了两幅类似内容,靠左的堂子雕刻四时花卉和应时飞鸟,右面的堂子内容则是蔬菜花果,上有各种昆虫,如蜜蜂、蚂蚱、蜻蜓、蝴蝶等。反映伊斯兰教人类与自然界众生平等、共同繁荣昌盛的宇宙观和生态观。这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世界的共同追求呢?!
第四,临夏砖雕的宗教文化。在宗教建筑上的砖雕装饰部分反映宗教内容,如文字砖雕、建筑砖雕等。部分砖雕是教民以家庭或以个人名义捐献的,反映了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某种文化诉求。
第五,临夏砖雕在建筑装饰上基本是仿木结构,和木刻、彩画有着深刻的渊源。不仅题材和技法上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在装饰形式上也基本一致。如门楼、影壁檐部装饰等。榆巴巴拱北雕刻了一座三开间传统房屋立面墙,屋顶檐部基座、可开启的格扇门格扇窗、门额牌匾、柱子上对联、门前花卉盆景都是砖雕的,显示了临夏砖雕的高超技艺。
在临夏盛传着这么一句俗语:汉族的木刻、回族的砖雕、藏族的彩绘。这是说,在临夏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变迁过程中,汉族人民擅长木刻技艺,回族人民善于砖雕艺术,而藏族擅长彩绘。多民族文化交流融汇的结果成就了临夏高超的古建营造技艺,临夏古建活跃在全国市场,雄霸西北五省,特别是清真寺、拱北的营造更是临夏人的绝对优势。中国传统建筑是独特的木结构体系,砖雕本是其构件逐步发展为装饰艺术的,自然受古建木结构的深刻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这既是工匠精神的反映,又是艺术创作的结晶。
第六,临夏砖雕构图自由,形式多样。临夏艺人善于装饰制作一高两低或一高四低甚至一高六低、高达10米左右的大型影壁墙,还有长达20多米的砖雕围墙、院内隔墙。如榆巴巴拱北院内有两道隔墙正反两面全部应用砖雕装饰,第二道隔墙则在豪华的须弥座上全是各式花瓶,插着四时花卉,圆雕、镂雕、透雕、浮雕、线刻综合应用,四面皆可观赏,是一面砖雕艺术墙壁。金顶院影壁为一高四低一字型,两侧砖雕围墙,大小堂子几十幅,基本是满雕的自由构图,少量是中心画加岔角的形式,中心画构图又有海棠型、扇面型、斗型、椭圆型、正方型、插屏型、几何型等,互不雷同。
第七,临夏砖雕受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砖雕与木刻、彩绘是一脉相承的兄弟艺术,同时受多种艺术的影响,如彩陶、青铜器、瓷器、玉雕、针织品、漆器、绘画等。临夏砖雕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当地彩陶艺术、雕刻葫芦、民族地毯、刺绣、麦秆贴画等的影响。如民族地毯的构图、纹样我们在砖雕中都能看到,有些花卉砖雕的构图与实体物象隐约闪耀着刺绣的风姿;百鸟朝凤等是雕刻葫芦和砖雕共同的经典题材;借鉴名家绘画更是砖雕永恒的追求。
第八,临夏砖雕以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融汇南北砖雕之所长,不断提升技艺技能和艺术水准。临夏文化历来是开放包容的,这基于发达的商贸流通业和古建技能在全国的影响力。走南闯北的临夏商人和艺人不仅实现了物流和信息的互通有无,而且把临夏人民的精妙手艺带到了全国,和当地文化交流融合中实现了自身技能和艺术水准的提高。临夏土桥镇百益集团民俗村四合院的砖雕装饰是其典型代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临夏传统砖雕装饰的门内照壁,四面坡屋顶,回纹花草装饰正脊,四角按有五把鬃脊兽,檐部飞椽斗拱,额枋三四层,用吊锤等距离分割,底座为三进三出须弥座,博古花卉文字堂心,极尽豪华细密精巧之能事;在侧墙上又可看到古徽州、苏州砖雕装饰的门楼,又隐约透出山西门头的装饰风格;在院内隔墙上是常见与江南园林中的砖雕漏窗;院墙上还有形态各异的实体砖雕墙窗装饰,却又不同与江浙一带和山西大院住宅墙上的圆形和方形的墙窗,只能说是艺术的再创新。大门外两侧廊墙是文王访贤、岳母刺字等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砖雕装饰,这是临夏砖雕对人物故事和生活场景雕刻的一次成功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楼庆西著,《砖雕石刻》、《千门之美》、《雕梁画栋》、《户牖之艺》、《装饰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2]敏贤麟著《回族文化概要》,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敏贤麟著《蒙古游牧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汇》,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3]尚洁著、《中国砖雕》,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4]《事造剜凿:砖雕》,陈洁滋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5]《砖雕》,张道一、唐家路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你6月第一版
[6]《素壁清辉——临夏砖雕艺术研究》,牛乐著,2011年出版
[7]《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马志勇、唐士乾主编,甘肃民族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 文章:牛乐著《青砖雕刻的城市——文化变迁中的临夏砖雕艺术》,《中国民族美术》创刊号,2015年第一期。
砖雕是中国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砖雕,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工艺手法和风格特点。区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反映于砖雕艺术中,形成了以临夏、山西、徽州、苏州、北京、天津、广东为代表的不同流派,中国砖雕呈现出博大精深的艺术面貌。
临夏是华夏文眀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王”的发现,使临夏被誉为中国的“彩陶之乡”,自汉、唐以来,又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为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的统治区域。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临夏逐步发展为多民族多宗教的民族地区,现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少数民族31个,占总人口的59.2%,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四大教派、四大门宦及其22个分支大多源自临夏,教派门宦中的许多创始人和教主也大多出自临夏,在全国具有特殊的宗教影响。汉儒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发展,使临夏文化既丰富灿烂而又独具特色。既继承传统又具有浓郁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砖雕艺术是其典型代表。
一、临夏砖雕的独特风格
临夏砖雕源于秦汉,成熟于宋金,繁昌于明清,鼎盛于明国初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换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在全国一枝独秀。临夏是在全国唯一保持砖雕传统的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砖雕风格特征各不相同。
(一)传统砖雕风格(遗存砖雕):清幽、雅静、简约、精致
临夏传统砖雕走的是文人和专业画家构图作画,砖雕艺人雕刻的路子,从现存的清末民初的砖雕来看,大到影壁,小到腰束、画板,每幅作品都是精美的中国山水花鸟风景画。花鸟画构图和谐有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山水大气磅礴,同时又幽静恬淡,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和飒飒的松涛声。如清代遗存作品万寿观岁寒三友图,寥寥几笔勾勒出苍劲的古松、傲雪盛开的梅花和几杆稀疏的竹子,两只小鸟俯瞰而下。整个画面看似简单,却从大片空旷寂寥的背景中反映出松竹梅内在的精气神,清雅脱俗,令人回味无穷。红园清晖轩一字影壁山水堂心,山势峥嵘,祥云缭绕,松涛阵阵,归雁声声,楼阁耸峙,绿树婆娑,一孔小桥跨过溪水延伸到两处,一处过山洞通向山上平台处的亭子,一路延伸到另一侧的茅草屋,陡峭山路上的台阶依稀可见。整个画面意境幽静深远,反映了中国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追求高雅的精神气韵。
(二)新时期砖雕风格:繁缛、细密、温婉、华美、
1938年,绽成元大师在承接东公馆砖雕作品时,开了临夏砖雕由雕刻艺人独自设计制作之先河。从此,临夏砖雕以大自然为师,反映他们熟悉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及追求向往,砖雕走向人民大众,为他们所熟知所热爱。砖雕风格也日益平民化、世俗化、通俗化、大众化,呈现出繁缛、细密、华美、写实的风格。
新的历史时期,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专业美术工作者参与到临夏砖雕的研究和制作当中,不断发扬光大临夏传统砖雕的精气神,在普及中达到了新的提升,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同时,能够满足不同阶层欣赏的需求,砖雕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适用范围,从传统建筑走向了酒店山庄、现代建筑、文化广场、民居楼房,也从实用工艺走向了观赏工艺(微型摆件),涌现出一批经典力作,如《神奇的河州》、临夏新八景等。
二、临夏砖雕的题材特征
临夏砖雕总体上以反映中华民族江山一统、百业兴旺、生态优美及追求福禄寿喜财等吉祥文化的题材为基本内容,同时自然的融入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题材,具有丝绸之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明特征。
(一)花卉(包括果实)翎毛
花卉翎毛虽然是中国传统砖雕的主要题材内容和文化内涵载体,在各地砖雕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一题材在临夏工匠艺人的创作中得到了全面提升,达到了极盛。由于一方面临夏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占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清真寺、拱北的装饰中砖雕又居主体地位,数量多、面积大,伊斯兰教又反对偶像崇拜,禁止人物造像出现在宗教场所。受此影响,宋金以后反映忠孝节义、英雄事迹的人物故事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人物雕刻也成了临夏砖雕的稀有艺术。另一方面,北方砖雕也以植物花卉为主,少有人物故事和生活场景,不像南派砖雕以舞台戏剧为主要反映对象,这也是南北砖雕的巨大差异。这一特点,在临夏砖雕中体现得最集中,最突出。所以,临夏砖雕以花卉翎毛为主要题材内容,在其雕刻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鹿鹤同春、喜鹊登梅、十辈富贵、松鹤延年等是经典内容。就是尺寸见方的小小腰束和边饰花卉中,都有小鸟灵动婉转的倩影。只要是花鸟,不管是名贵的兰草牡丹,还是乡野小花,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凤凰,还是随处可见的喜鹊斑鸠,艺匠们都能把它们创作雕刻得栩栩如生且气韵生动。
牡丹的雕刻,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些雕刻师被称为牡丹王。临夏人民喜爱牡丹,牡丹种植历史悠久,品质繁多,民居庭院、道路两旁、茶园酒肆、工业厂区等都有牡丹种植。不仅按季节观赏,还培育出反季节牡丹,寒冬腊月也能看到盛开的牡丹。以牡丹为内容的砖雕,比比皆是,随处可见。牡丹雕刻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灿烂盛开的牡丹,含苞待放的牡丹,正在孕育的牡丹,花叶繁盛,摇曳多姿,精细入微,形象逼真,把牡丹雍容华贵的身姿刻画得玲离尽致,令人叫绝。仔细观赏,既有世俗的华丽,更有端庄的风骨。
(二)博古器具
这是临夏人民崇尚喜爱、善于表达的又一砖雕题材。虽然博古是中国砖雕的传统题材,各地砖雕都有所反映,但是没有那个地方能像临夏砖雕那样刻画得细致入微,表达得玲离尽致,应用的得心应手。遍观临夏砖雕,传统现代都有博古题材,形式有整博古和散博古。
整博古就是有各种形式的博古架子,分隔摆放宝物器具,如宝镜、宝鼎、如意、玛瑙、书籍、宝瓶、香炉等。整博古主要作为堂心装饰在廊墙、影壁、拱北塔身上,形装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海棠形、六角形等,主体内容有求知博文、长命富贵、吉祥如意、仁爱孝贤等不同。新时期的临夏砖雕更是与时俱进,将彩陶王、和政羊、恐龙等临夏的“宝贝”请到博古架上,以特高浮雕、近似圆雕的形式突出之,镶嵌在现代建筑的墙壁上,既达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又反映临夏文化的鲜明特征。
散博古就是将博古架上的器物和其他花卉植物、暗八仙等图案相组合,广泛用于腰束、画板、边饰、挂杄、锤头上,也可以作为堂子题材。散博古在临夏砖雕的应用更加广泛而灵活,可以说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临夏砖雕对博古题材的青睐,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文化心理诉求。博古,意博古通今,知识渊博,这是人们共同崇尚和追求的境界。处于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临夏商业文化发达,走南闯北的临夏人在积累财富的同时,深知文化学识对个人家族、乃至对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所以,做儒商、作有学识的人是他们不懈的追求。
(三)山水植物与建筑
山水植物是临夏砖雕表现的又一主要题材。在明清遗存砖雕中,80%以上是植物山水砖雕。红园清晖轩南北两侧的一字影壁上12幅砖雕堂子,有10幅是以山水植物、建筑为其主要内容的。其中北侧影壁向东一面的堂子《五老观太极》,雕刻的是五棵枝干遒劲的松树,居高临下,气势宏伟,是临夏砖雕的经典之作。民国时期的东公馆集临夏砖雕之大成,使临夏砖雕艺术跃至顶峰,其中两幅主体堂子是《子孙万代》(雕刻内容是一树硕果累累的葡萄,寓意子孙繁盛)和《江山图》,反映了临夏人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眷恋之情。
红园和东公馆的砖雕,是临夏新时期砖雕的源头活水,砖雕艺人们从这里找到灵感和启发,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开拓临夏砖雕发展的新境界,使临夏砖雕不仅雄霸西北五省,并且深入到安徽、广东、上海等南方各省,走到了全国各地 ,跨出了国门, 影响日益深远。在中国传统砖雕其它流派后继乏人,日益式微的情况下,临夏砖雕一枝独秀,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势。
(四)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装饰性极强。从红园遗存砖雕来看,在腰束题材中,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结;修建于清道光七年的临夏市肖家庄浙江提督萧福禄故居影壁基座腰束装饰是不同式样的中国结。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临夏砖雕中的几何纹样越来越丰富多样,广泛装饰在基座、窗台底、窗户等处,如东公馆、蝴蝶楼的窗台底装饰就是各种几何纹样。也有以几何纹作堂心的,如蝴蝶楼的廊墙和大拱北内部影壁墙即是几何纹样。
(五)文字砖雕
文字在临夏砖雕中所占的比例分量较大,有以匾额、对联形式出现的,也有以单字(福、寿)作为堂心的,还有整段文字雕刻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特别是飞舞的阿拉伯文字砖雕更成了临夏砖雕的一道靓丽风景,如以阿拉伯文字组成的汤瓶,造型优美,令人叫绝。文字直白反映文化内容,造型是形式之美,又有象征意义。砖雕在充分发挥装饰功能的同时,又从两方面反映了思想内涵,不能不说是临夏砖雕艺人们的奇思妙想。
三、临夏砖雕的独特体系
(一)临夏砖雕装饰部位与装饰形式。临夏砖雕主要装饰在寺院、庙道、拱北和民居的大门、影壁、墙体、窗台底等处。新时期的临夏砖雕还用来装饰文化广场、文化柱、酒肆、山庄和其它公共建筑。一是底座,有板玛、压条、腰束、画板、立画栋、掌锤、瓦面、板凳腿、月光板等构建以各种形式组成;二是边饰,有松腰、板玛、压条、皮条线子等以不同形式组成,主要用来装饰堂心;三是堂心,有中心画(也称圆光、方光等)加岔角和自由构图两种形式;四是檐部,有椽子、飞椽、斗拱、画板、鹁鸽头、吊锤、画栋等构件组成,主要是仿木结构;五是门饰,有只装饰墀头和少许门楣的民居式,有完全砖雕仿木结构的牌楼,有月洞门装饰,还有西洋风格的砖雕门。
(二)临夏砖雕装饰之特长。临夏砖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影壁和砖雕门制作上。从历史遗存砖雕来看,时间最早的清朝砖雕主要是大型影壁,如北寺影壁、红园清晖轩影壁、万寿观大殿两侧影壁。民国时期的东公馆砖雕影壁就有六座。新时期的临夏砖雕不仅制作各种大型影壁(如榆巴巴拱北、国拱北、台子拱北、大拱北、东乡伊哈池拱北等在改革开放后制作了大型影壁,神韵、能成、青韵、祥泰公司内部影壁),还制作大型文化墙,如红园文化广场、和政聚兴文化广场,临夏州文化馆、彩陶馆、临夏市步行街墙饰,大拱北的砖雕长廊、榆巴巴拱北砖雕墙等。制作十几米高的堂子,那是最难把握和掌控的,反映了临夏砖雕的高潮技艺和制作水平。
在门楼装饰上,临夏砖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东公馆的砖雕门是西洋风格,完全用水磨青砖严丝合缝拼接而成,反映了临夏艺匠碓砖的高潮技艺。民居门楼墀头过渡装饰是高浮雕,近似圆雕,花卉、植物、博古、动物等往往突出于方框之外,在雕刻上有一定难度,不是一般水平的艺匠能做到的。
新的历史时期,临夏砖雕在门楼的制作上成就更大,往往是难度极高的牌坊门,如青韵的四柱七楼牌坊门,神韵、能成、祥泰公司的砖雕牌坊门,土桥镇四柱十一楼牌楼地标,伊哈池拱北砖雕拱券门等。
拱券的装饰很有特色,往往用高浮雕和镂雕的技法雕刻二龙戏珠、云鹤呈祥、凤穿牡丹、松鹤延年、多子多福(葡萄)等图案。
(三)微型摆件——砖雕艺术在新时期的拓展。临夏艺人们用圆雕、透雕和镂雕等方式,雕刻出一件件艺术品,如长城、中华龙、鲤鱼跃龙门、君子图、太平有象等,一般有基座支撑,可摆放在案头欣赏把玩,把砖雕从建筑装饰领域拓展到了工艺艺术品范畴。临夏神韵公司办公楼前的一对花瓶,造型优美精巧,雕工细腻独到,堪称临夏当代艺术品一绝。
四、临夏砖雕雕刻技法特点
临夏砖雕在雕刻技法上综合应用高浮雕、浅浮雕、镂雕、圆雕、透雕、平面线刻(阳线刻、阴线刻)等。一般边饰用线刻和浅浮雕,其他如堂子和腰束、画板等综合应用各种雕刻方式,总体是以高浮雕和浅浮雕为主。
五、临夏砖雕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
首先,临夏砖雕是中国传统砖雕的组成部分。受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的影响,黄河文明演进变化反映突出,追求福禄寿喜财是其文化内涵的主要特征。如东公馆树德、怀仁匾额、瓶居(平居)门、子孙万代(多子多福)、江山图(江山永固)影壁及对联,都是这一文化心理的反映。再如遍布临夏砖雕的松鹤延年、福禄寿、根深蒂固、鹿鹤同春、石生富贵、百鸟朝凤等题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其次,临夏砖雕在题材上少有人物故事和生活场景,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变化之结晶。反映了临夏在广阔的时空变换当中,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交流激荡、融合演进的壮丽画卷。
再次,临夏砖雕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深邃的哲理追求。临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砖雕题材部分直接来自大自然、来自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如东公馆西南院西房的一对砖雕墀头雕刻内容是白菜箩卜,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箩卜毛根上带着土,白菜上有只飞落的蚂蚱和从壳里探头的蜗牛;在主院三楼两侧廊墙装饰椭圆形博古架,须弥座腰束是锦地蝴蝶,在万字不到头的底纹上,有摇曳的小草,蒲公英等小野花点缀其中,姿态各异的蝴蝶蜜蜂翩翩起舞,极具生活情趣。在榆巴巴拱北的砖雕隔墙上,我们看到了两幅类似内容,靠左的堂子雕刻四时花卉和应时飞鸟,右面的堂子内容则是蔬菜花果,上有各种昆虫,如蜜蜂、蚂蚱、蜻蜓、蝴蝶等。反映伊斯兰教人类与自然界众生平等、共同繁荣昌盛的宇宙观和生态观。这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世界的共同追求呢?!
第四,临夏砖雕的宗教文化。在宗教建筑上的砖雕装饰部分反映宗教内容,如文字砖雕、建筑砖雕等。部分砖雕是教民以家庭或以个人名义捐献的,反映了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某种文化诉求。
第五,临夏砖雕在建筑装饰上基本是仿木结构,和木刻、彩画有着深刻的渊源。不仅题材和技法上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在装饰形式上也基本一致。如门楼、影壁檐部装饰等。榆巴巴拱北雕刻了一座三开间传统房屋立面墙,屋顶檐部基座、可开启的格扇门格扇窗、门额牌匾、柱子上对联、门前花卉盆景都是砖雕的,显示了临夏砖雕的高超技艺。
在临夏盛传着这么一句俗语:汉族的木刻、回族的砖雕、藏族的彩绘。这是说,在临夏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变迁过程中,汉族人民擅长木刻技艺,回族人民善于砖雕艺术,而藏族擅长彩绘。多民族文化交流融汇的结果成就了临夏高超的古建营造技艺,临夏古建活跃在全国市场,雄霸西北五省,特别是清真寺、拱北的营造更是临夏人的绝对优势。中国传统建筑是独特的木结构体系,砖雕本是其构件逐步发展为装饰艺术的,自然受古建木结构的深刻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这既是工匠精神的反映,又是艺术创作的结晶。
第六,临夏砖雕构图自由,形式多样。临夏艺人善于装饰制作一高两低或一高四低甚至一高六低、高达10米左右的大型影壁墙,还有长达20多米的砖雕围墙、院内隔墙。如榆巴巴拱北院内有两道隔墙正反两面全部应用砖雕装饰,第二道隔墙则在豪华的须弥座上全是各式花瓶,插着四时花卉,圆雕、镂雕、透雕、浮雕、线刻综合应用,四面皆可观赏,是一面砖雕艺术墙壁。金顶院影壁为一高四低一字型,两侧砖雕围墙,大小堂子几十幅,基本是满雕的自由构图,少量是中心画加岔角的形式,中心画构图又有海棠型、扇面型、斗型、椭圆型、正方型、插屏型、几何型等,互不雷同。
第七,临夏砖雕受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砖雕与木刻、彩绘是一脉相承的兄弟艺术,同时受多种艺术的影响,如彩陶、青铜器、瓷器、玉雕、针织品、漆器、绘画等。临夏砖雕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当地彩陶艺术、雕刻葫芦、民族地毯、刺绣、麦秆贴画等的影响。如民族地毯的构图、纹样我们在砖雕中都能看到,有些花卉砖雕的构图与实体物象隐约闪耀着刺绣的风姿;百鸟朝凤等是雕刻葫芦和砖雕共同的经典题材;借鉴名家绘画更是砖雕永恒的追求。
第八,临夏砖雕以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融汇南北砖雕之所长,不断提升技艺技能和艺术水准。临夏文化历来是开放包容的,这基于发达的商贸流通业和古建技能在全国的影响力。走南闯北的临夏商人和艺人不仅实现了物流和信息的互通有无,而且把临夏人民的精妙手艺带到了全国,和当地文化交流融合中实现了自身技能和艺术水准的提高。临夏土桥镇百益集团民俗村四合院的砖雕装饰是其典型代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临夏传统砖雕装饰的门内照壁,四面坡屋顶,回纹花草装饰正脊,四角按有五把鬃脊兽,檐部飞椽斗拱,额枋三四层,用吊锤等距离分割,底座为三进三出须弥座,博古花卉文字堂心,极尽豪华细密精巧之能事;在侧墙上又可看到古徽州、苏州砖雕装饰的门楼,又隐约透出山西门头的装饰风格;在院内隔墙上是常见与江南园林中的砖雕漏窗;院墙上还有形态各异的实体砖雕墙窗装饰,却又不同与江浙一带和山西大院住宅墙上的圆形和方形的墙窗,只能说是艺术的再创新。大门外两侧廊墙是文王访贤、岳母刺字等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砖雕装饰,这是临夏砖雕对人物故事和生活场景雕刻的一次成功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楼庆西著,《砖雕石刻》、《千门之美》、《雕梁画栋》、《户牖之艺》、《装饰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2]敏贤麟著《回族文化概要》,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敏贤麟著《蒙古游牧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汇》,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3]尚洁著、《中国砖雕》,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4]《事造剜凿:砖雕》,陈洁滋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5]《砖雕》,张道一、唐家路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你6月第一版
[6]《素壁清辉——临夏砖雕艺术研究》,牛乐著,2011年出版
[7]《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马志勇、唐士乾主编,甘肃民族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 文章:牛乐著《青砖雕刻的城市——文化变迁中的临夏砖雕艺术》,《中国民族美术》创刊号,201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