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话语体系角色定位探究
【作者】 陈志华;李家武
【机构】 湖北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阳市委党校
【摘要】国际化,是全球高端智库的重要特征;接地气,是中国“智库时代”的优化路径;变鲜活,是中国智库用得上的基础要件。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必须立足国际化,着力构建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话语体系的研究平台;必须立足接地气,着力构建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话语体系的展示平台;必须立足变鲜活,着力构建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话语体系的转化平台。自觉承担“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导舆论”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改革发展决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的职能作用。进而争取国际、国内更多的话语权,打造高端的、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导向力的中国教育新型智库。【关键词】教育智库;话语体系;角色定位
【正文】
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于一体的、多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系统。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必须立足国际化、接地气、变鲜活,自觉承担“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导舆论”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改革发展决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的职能作用。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于2015年初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见》,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将其总体要求映射在强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图景上,是一项宏大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笔者结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话语体系建设”方向性选题,联系自身教学科研、智库资政工作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话语体系角色定位探究”这一课题,作了一些创新性思考。
立足国际化——
构建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话语体系的研究平台
智库乃思想库。其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作用越来越显现。例如:美国知名的兰德公司、欧洲知名的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日本知名的野村综合研究所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产生。教育科研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认识教育规律、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智库作用。目前,全国教科院(所、室)规模在2000多个,拥有科研人员10多万人。大量的高端教育人才有能力也有意愿为强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献计出力。多年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研讨活动、课题立项、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将各类教育人才集合在一起,“建务实之言,出管用之计”,虽然从眼前看还没有智库之名,但确实有智库之实。通过这些渠道,为决策者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权衡决策的利弊得失、作出决策的优化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关注教育发展、打造教育强国”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正是教育智库的优势所在,才形成了中国教育工作的特色品牌。2015年9月15日,笔者撰写的《差距是发展的空间——兼论率先实现湖北新一轮转型发展》,被《求是》杂志·求是网“学术纵横”栏目刊发,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献计献策。2015年6月8日,调研撰文《襄阳行政审批进入“一”时代的理性思考》,入选国家行政学院“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研讨会,《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于2015年第3期以《对襄阳行政“一枚印章管审批”的理性思考》为题予以全文刊发,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创造出行政审批改革的示范效应。2014年5月结题通过的省级课题《襄阳市职业院校校本培训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路径选择。其实,全国各级教科院(所、室)一直以来都在面向基层实践,锐意进取创新,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一些课题还走出国门、亮向国际,赢得了一席之地。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教育新型智库在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中不断提升了国际、国内话语权地位。
然而纵观一百多年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那个时候,就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可怕 “幽灵” 的欧洲反动势力,无不予以反对。而在如今,世界社会主义在历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等强大冲击之后,已经稳住了脚跟。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地扩大。但实事求是地看,“西强我弱”态势在当前国际意识形态的交峰中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存在着有理说不出的现象,或者说了传不开的现状,究其原因是缺乏比较成熟的智库根植话语体系角色定位。具体到国家级研究机构即智库层面来看,主要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4个研究室,以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和一些职能部门研究室等机构。由于各研究机构的设置不同,职能定位也不一样,研究资源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存在多头组织、力量分散、课题重复的问题。各研究部门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信息沟通不顺畅,研究成果也就没有形成共享的机制,难以造就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从中国教育智库层面来看,汇集、培养教育人才并发挥其作用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教育人才的“请进来”与“走出去”落实的程度不尽人意,缺乏经济杠杆的制度设计效应,缺乏较为完备的课题招标系统,缺乏教育人才的网络互通机制,往往就会造成研究成果的纯理论性、专业性,而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更谈不上对国际话语权的贡献率。也不可否认,有一些科研成果仍然处于“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难以在国际、国内舞台上推销“自己”、走向前台。教育智库还没有真正成为引领国内、影响全球教育变革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国际化,是全球高端智库的共同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加强话语权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这是对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也是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和时代呼唤。为此,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要立足国际化,采取一步到位的改革模式。即全面梳理、融合国家级决策研究力量,建立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挂率、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对全国的决策研究工作实施统一领导。要从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受重视而中国教育研究不受重视入手,扩大教育智库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上注入中国教育新型智库的强大能量。建议国家教育部门成立“中国教育新型智库联盟”,对全国教育战线的决策咨询和科学研究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主要职能是拟定国家教育课题研究计划,推进课题招标,完成国家领导交办的课题研究工作,并设置专人负责项目策划,赋予其全国教育政策研究的协调权和研究成果的评估权,增强服务决策的职能,为国家智库提供有益而又必要的补充。要立足国际化,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打造高端的、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教育新型智库。
立足接地气——
构建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话语体系的展示平台
智库乃“智库产品”。其思路与建议、方向与对策,均直接为党委、政府提供。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追求的是供需平衡。而“智慧产品”也只有与党政需求对接,才会转变成为有价值的商品。服务中国现实发展,规划中国长远蓝图,是中国新型智库的首要任务。围绕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梦想,是近一个时期全党、全国上下的工作重心。时常说,政府的工作是千头万绪,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也是纷繁复杂。对接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工作大局,直面政府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科学管用、务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离不开教育智库的建言;对接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和殷切期盼,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理论探索和调查研究,客观公正地解决、回答好现实问题,离不开教育智库的献策。2015年8月17日,笔者撰文《科研如何为党委决策服务》,被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网》予以转登。2015年4月,撰写的“勾勒大城市核心架构 点亮新襄阳文化根脉——关于新命名打造城市大道大桥升级版的再探究”课题文章,被襄阳市委领导批示以“专送参阅件”的形式专送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参阅。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与研究》2015年第6期予以刊发,《襄阳论坛》2015年第2期在“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研究”栏目予以推介,引起了领导决策层面的极大关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经过襄阳经信委评审通过的智力成果采购课题《襄阳市企业成长路径研究》于2015年6月签约,竭力在实现教育智库“本土化”上做文章,发出教育智库声音,发挥教育智库作用。其实,细数全国教育智库,无一不是紧扣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关注民本民生,在接好“地气”上狠下功夫、做足了功课。只有接好供求平衡的“地气”,教育智库的建言献策才会参在点子上、谋在高明处,才会产生教育智库长久的生命力。
然而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许许多多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气”的原创性话语。比如,“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群众利益无小事”等等这些名句,都奠定了我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与之相对应,中国智库常常会陷入“国有疑难无处问”的境地,主要体现在国内教育智库有的普遍热衷于“言必称西方”,擅长于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借鉴与引进,有的简单套用西方的理念,习惯于用西方的话语或思维来解读中国的改革与实践;而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国内具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与研究,提出可靠性决策参考。特别是智库成果的展示平台相对缺乏,加之力量不足且处于分散状态,存在沉不下身到基层去调查问题、静不下心到群众中去研究问题的现象,对一些现实的问题研究不够,难以形成质量高、效果好的研究成果和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大师一级的人物和杰出的人才相当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研究不够,对国际视野把握不准,对国家政策领会不全面,喜欢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很少用客观真实的情况或事实数据来说话;深入实际不够,对世情、国情和本地情况研究不深刻,难以触及产生问题的本质;建言高度不够,有些调研成果眼界不宽、思路不宽,研究的前瞻性不强,缺乏话语权;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全国教育专家咨询库,教育人才参与智库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不多。
接地气,是中国“智库时代”的优化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为此,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要立足接地气,进一步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切实营造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新型智库作用的良好氛围,积极为教育系统有志之士提供施展智库才能的平台。国家教育部门要着手建立完善“中国教育专家咨询库”。入选的专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入选条件,要求在教育战线上具有较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熟悉所在行业、专业的情况,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参政议政智库能力等。知名资深智库专家要能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学术影响力,带动中青年教育人士的成长,打造成一支具有共同愿景、持续学习研究精神的创造创新型团队,使中国教育新型智库发展成为国家优秀教育人才的孵化器。要建立中国教育新型智库专家聘用制度,专家聘期建议为5年,期满后根据履职情况的评估考核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入选。要抓住人民群众对中国教育自身的迫切关注和心理需求,需要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打通智库话语和民间话语的阻隔,善于把抽象变具体、把具体变生动,真正让中国教育新型智库从民间而来接地气解决现实问题,从高层而来通天线阐释主流话语而走向大众、走向本土。结合中国教育战线智库成员范围宽、层次高、规模大、性质特殊的实际,为了促使各级各类教育智库成员施展才华、贡献智慧、促进人才价值增值,建议创办“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期刊,使之成为了解国情的窗口,服务决策的依据、指导工作的载体,同时成为广大教育智库成员的重要读物,成为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双效期刊。要进一步重视创新办好“中国教育新型智库网站”,发挥好外宣展示平台的效应。要力足接地气,争取更多的国内话语权,打造高端的、真正具有国内导向力的中国教育新型智库。
立足变鲜活——
构建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话语体系的转化平台
智库乃智囊团。服务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基层和社会各界,智库已成为基本构件。智库的成果,必须要靠得住、信得过,同时还要变鲜活、用得上。如果用心血付出获得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调研成果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所以做好调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就至关重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善于指导智库深度参与,也要积极创造坦诚交流、主动对话的环境,倾听纳谰,推动智库的“纸上谈兵”向“真刀真枪”、“真抓实干”的实质转变。笔者直面党校科研现状,撰文《党校科研要向新型智库转型》,于2015年8月19日被《求是》杂志·求是网“学术纵横”栏目刊发。针对2015年5月14日湖北《楚天都市报》报道“贯通山区的‘工业大道’将华丽转身”,拜读此文高兴之余,却又感到“工业大道”之称谓,与整个襄阳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及形象很不协调,于是采用鲜活的语言、精准的表述,撰文《建议把“工业大道”改成“樊城大道”和“襄州大道”》,于2015年5月20日被《襄阳日报》刊发,并被《光明网》、《汉江网》等转登。以《关于襄阳“工业大道”改名的建议》为题,于2015年6月1日,被《湖北社会科学报》全文刊发,并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关注,直接进入决策层。目前已不再提“工业大道”称谓,“襄樊大道”、“东津大道”等名称已正式起用。曾主持并结题的省级课题《襄阳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撰写的《高职教育绿色教育探究》等30多篇学术论文,被《环境教育》、《管理学家》等期刊采用。为中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绿色教育等开辟了新径。其实,全国教育智库在变鲜活、用得上方面成果丰厚。特别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推进计划》,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就是很好的例证。其明确指出:高校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一是发挥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着重开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智库人才,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发挥高校学术优势,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积极释疑解惑,1引导社会舆论。五是发挥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推动公共外交○1。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建立健全汇报协调制度、联系协商制度和意见直达制度,以制度来保障智库作用的充分发挥。应该说,这些都是在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上为智库成果变鲜活、用得上、研用一致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然而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展示出来的变鲜活、精典性话语。比如,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以每个人天天都在做的很平常的小事,来警醒青年朋友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来表明我们党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坚强决心。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表示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用“记得住乡愁”,来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基本要求。等等如此朴实、鲜活的话语,勾起我们对学术界、理论界尤其是智库话语的反思。应当承认,用鲜活的智库语言传播中国主流话语潜力巨大,路还很长。智库语言学者化、抽象化、呆板化等表现尤为明显。再联系到当下参与决策机制还不够完善的现状,研究成果的转化率还普遍不高。从目前高校智库来看,非隶属关系决定了高校智库服务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签约”关系,高校智库服务地方经济决策的平台和机制普遍缺失而显得 “乏力”。现实中不难看出,往往很多重大事项的综合规划、方案论证、咨询建议等均由职能部门自行全权负责,其结果有时确实很难以对科学的决策产生积极影响。有的研究机构大部分时间都是自找研究课题,由于缺乏顶层规划设计,难以对国际、国内实际情况全面了解、综合分析、科学判断,所以调研成果很难转化为决策。有的不愿意研究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有的对理论创新研究不感兴趣。有时请专家面对面座谈、建言献策,由于会前沟通不够,造成专家对课题了解不全面、准备不充分,座谈发言针对性不强,建言献策缺少建树,对实际工作帮助指导不多,因而转化为决策的可能性也就不大。
变鲜活,是中国智库用得上的基础要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要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希望广大专家学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真实情况,广泛调研,潜心研究,不断拿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成果,为党中央科学决策建言献策。为此,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要立足变鲜活,加快构建“智库谋划、部门决断”的合理分工决策平台,完善智库参与决策的机制,善于发挥教育战线的独特优势,推进全国智库的差异化发展,为中国智库用得上创造必要条件。国家教育部门要进一步主动作为、有所作为,争取更大作为。着力构建中国教育新型智库转化平台,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成果评估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服务机制等。要转换视角,推进智库语言大众化、具体化、生动化,将智库根植鲜活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可设立“中国教育新型智库专项基金”。着力形成全国教育系统纵向、横向联系紧密的智库网络和共享平台,以实现中国教育新型智库“聚智辅政”的品牌化、权威性。要立足变鲜活,争取国际、国内更多的话语权,打造高端的、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导向力的中国教育新型智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14-02/28/content_2625304.htm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新浪财经网,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40101/
071017813897.shtml
[3]王辉耀.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4,(5):20-24
[4] 薛澜.智库热的冷思考:破解中国特色智库发展之道[J].中国行政管理,2014,(5):6-10
[5]穆晓莉.美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2):89
[6]刘益东.提升智语权和智媒实力,实现中国智库的快速崛起[J].发展研究,2012,(12):2-11
[7]张国强.话语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赢得主动(从政者与媒体领袖不能不看清的“国家启示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8](美)约瑟夫·奈.权力的大未来[M].王吉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9]金芳.西方学者论智库[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注释:
①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14-02/28/content_2625304.htm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新浪财经网,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40101/
071017813897.shtml
作者简介:陈志华(1971-),女,广东潮阳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李家武(1962-),男,湖北襄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襄阳市委党校《襄阳论坛》杂志责任编辑,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决策资政。
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于一体的、多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系统。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必须立足国际化、接地气、变鲜活,自觉承担“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导舆论”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改革发展决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的职能作用。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于2015年初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见》,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将其总体要求映射在强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图景上,是一项宏大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笔者结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话语体系建设”方向性选题,联系自身教学科研、智库资政工作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话语体系角色定位探究”这一课题,作了一些创新性思考。
立足国际化——
构建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话语体系的研究平台
智库乃思想库。其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作用越来越显现。例如:美国知名的兰德公司、欧洲知名的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日本知名的野村综合研究所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产生。教育科研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认识教育规律、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智库作用。目前,全国教科院(所、室)规模在2000多个,拥有科研人员10多万人。大量的高端教育人才有能力也有意愿为强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献计出力。多年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研讨活动、课题立项、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将各类教育人才集合在一起,“建务实之言,出管用之计”,虽然从眼前看还没有智库之名,但确实有智库之实。通过这些渠道,为决策者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权衡决策的利弊得失、作出决策的优化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关注教育发展、打造教育强国”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正是教育智库的优势所在,才形成了中国教育工作的特色品牌。2015年9月15日,笔者撰写的《差距是发展的空间——兼论率先实现湖北新一轮转型发展》,被《求是》杂志·求是网“学术纵横”栏目刊发,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献计献策。2015年6月8日,调研撰文《襄阳行政审批进入“一”时代的理性思考》,入选国家行政学院“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研讨会,《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于2015年第3期以《对襄阳行政“一枚印章管审批”的理性思考》为题予以全文刊发,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创造出行政审批改革的示范效应。2014年5月结题通过的省级课题《襄阳市职业院校校本培训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路径选择。其实,全国各级教科院(所、室)一直以来都在面向基层实践,锐意进取创新,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一些课题还走出国门、亮向国际,赢得了一席之地。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教育新型智库在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中不断提升了国际、国内话语权地位。
然而纵观一百多年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那个时候,就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可怕 “幽灵” 的欧洲反动势力,无不予以反对。而在如今,世界社会主义在历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等强大冲击之后,已经稳住了脚跟。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地扩大。但实事求是地看,“西强我弱”态势在当前国际意识形态的交峰中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存在着有理说不出的现象,或者说了传不开的现状,究其原因是缺乏比较成熟的智库根植话语体系角色定位。具体到国家级研究机构即智库层面来看,主要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4个研究室,以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和一些职能部门研究室等机构。由于各研究机构的设置不同,职能定位也不一样,研究资源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存在多头组织、力量分散、课题重复的问题。各研究部门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信息沟通不顺畅,研究成果也就没有形成共享的机制,难以造就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从中国教育智库层面来看,汇集、培养教育人才并发挥其作用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教育人才的“请进来”与“走出去”落实的程度不尽人意,缺乏经济杠杆的制度设计效应,缺乏较为完备的课题招标系统,缺乏教育人才的网络互通机制,往往就会造成研究成果的纯理论性、专业性,而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更谈不上对国际话语权的贡献率。也不可否认,有一些科研成果仍然处于“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难以在国际、国内舞台上推销“自己”、走向前台。教育智库还没有真正成为引领国内、影响全球教育变革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国际化,是全球高端智库的共同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加强话语权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这是对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也是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和时代呼唤。为此,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要立足国际化,采取一步到位的改革模式。即全面梳理、融合国家级决策研究力量,建立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挂率、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对全国的决策研究工作实施统一领导。要从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受重视而中国教育研究不受重视入手,扩大教育智库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上注入中国教育新型智库的强大能量。建议国家教育部门成立“中国教育新型智库联盟”,对全国教育战线的决策咨询和科学研究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主要职能是拟定国家教育课题研究计划,推进课题招标,完成国家领导交办的课题研究工作,并设置专人负责项目策划,赋予其全国教育政策研究的协调权和研究成果的评估权,增强服务决策的职能,为国家智库提供有益而又必要的补充。要立足国际化,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打造高端的、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教育新型智库。
立足接地气——
构建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话语体系的展示平台
智库乃“智库产品”。其思路与建议、方向与对策,均直接为党委、政府提供。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追求的是供需平衡。而“智慧产品”也只有与党政需求对接,才会转变成为有价值的商品。服务中国现实发展,规划中国长远蓝图,是中国新型智库的首要任务。围绕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梦想,是近一个时期全党、全国上下的工作重心。时常说,政府的工作是千头万绪,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也是纷繁复杂。对接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工作大局,直面政府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科学管用、务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离不开教育智库的建言;对接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和殷切期盼,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理论探索和调查研究,客观公正地解决、回答好现实问题,离不开教育智库的献策。2015年8月17日,笔者撰文《科研如何为党委决策服务》,被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网》予以转登。2015年4月,撰写的“勾勒大城市核心架构 点亮新襄阳文化根脉——关于新命名打造城市大道大桥升级版的再探究”课题文章,被襄阳市委领导批示以“专送参阅件”的形式专送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参阅。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与研究》2015年第6期予以刊发,《襄阳论坛》2015年第2期在“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研究”栏目予以推介,引起了领导决策层面的极大关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经过襄阳经信委评审通过的智力成果采购课题《襄阳市企业成长路径研究》于2015年6月签约,竭力在实现教育智库“本土化”上做文章,发出教育智库声音,发挥教育智库作用。其实,细数全国教育智库,无一不是紧扣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关注民本民生,在接好“地气”上狠下功夫、做足了功课。只有接好供求平衡的“地气”,教育智库的建言献策才会参在点子上、谋在高明处,才会产生教育智库长久的生命力。
然而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许许多多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气”的原创性话语。比如,“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群众利益无小事”等等这些名句,都奠定了我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与之相对应,中国智库常常会陷入“国有疑难无处问”的境地,主要体现在国内教育智库有的普遍热衷于“言必称西方”,擅长于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借鉴与引进,有的简单套用西方的理念,习惯于用西方的话语或思维来解读中国的改革与实践;而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国内具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与研究,提出可靠性决策参考。特别是智库成果的展示平台相对缺乏,加之力量不足且处于分散状态,存在沉不下身到基层去调查问题、静不下心到群众中去研究问题的现象,对一些现实的问题研究不够,难以形成质量高、效果好的研究成果和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大师一级的人物和杰出的人才相当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研究不够,对国际视野把握不准,对国家政策领会不全面,喜欢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很少用客观真实的情况或事实数据来说话;深入实际不够,对世情、国情和本地情况研究不深刻,难以触及产生问题的本质;建言高度不够,有些调研成果眼界不宽、思路不宽,研究的前瞻性不强,缺乏话语权;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全国教育专家咨询库,教育人才参与智库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不多。
接地气,是中国“智库时代”的优化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为此,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要立足接地气,进一步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切实营造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新型智库作用的良好氛围,积极为教育系统有志之士提供施展智库才能的平台。国家教育部门要着手建立完善“中国教育专家咨询库”。入选的专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入选条件,要求在教育战线上具有较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熟悉所在行业、专业的情况,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参政议政智库能力等。知名资深智库专家要能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学术影响力,带动中青年教育人士的成长,打造成一支具有共同愿景、持续学习研究精神的创造创新型团队,使中国教育新型智库发展成为国家优秀教育人才的孵化器。要建立中国教育新型智库专家聘用制度,专家聘期建议为5年,期满后根据履职情况的评估考核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入选。要抓住人民群众对中国教育自身的迫切关注和心理需求,需要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打通智库话语和民间话语的阻隔,善于把抽象变具体、把具体变生动,真正让中国教育新型智库从民间而来接地气解决现实问题,从高层而来通天线阐释主流话语而走向大众、走向本土。结合中国教育战线智库成员范围宽、层次高、规模大、性质特殊的实际,为了促使各级各类教育智库成员施展才华、贡献智慧、促进人才价值增值,建议创办“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期刊,使之成为了解国情的窗口,服务决策的依据、指导工作的载体,同时成为广大教育智库成员的重要读物,成为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双效期刊。要进一步重视创新办好“中国教育新型智库网站”,发挥好外宣展示平台的效应。要力足接地气,争取更多的国内话语权,打造高端的、真正具有国内导向力的中国教育新型智库。
立足变鲜活——
构建中国教育新型智库根植话语体系的转化平台
智库乃智囊团。服务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基层和社会各界,智库已成为基本构件。智库的成果,必须要靠得住、信得过,同时还要变鲜活、用得上。如果用心血付出获得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调研成果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所以做好调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就至关重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善于指导智库深度参与,也要积极创造坦诚交流、主动对话的环境,倾听纳谰,推动智库的“纸上谈兵”向“真刀真枪”、“真抓实干”的实质转变。笔者直面党校科研现状,撰文《党校科研要向新型智库转型》,于2015年8月19日被《求是》杂志·求是网“学术纵横”栏目刊发。针对2015年5月14日湖北《楚天都市报》报道“贯通山区的‘工业大道’将华丽转身”,拜读此文高兴之余,却又感到“工业大道”之称谓,与整个襄阳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及形象很不协调,于是采用鲜活的语言、精准的表述,撰文《建议把“工业大道”改成“樊城大道”和“襄州大道”》,于2015年5月20日被《襄阳日报》刊发,并被《光明网》、《汉江网》等转登。以《关于襄阳“工业大道”改名的建议》为题,于2015年6月1日,被《湖北社会科学报》全文刊发,并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关注,直接进入决策层。目前已不再提“工业大道”称谓,“襄樊大道”、“东津大道”等名称已正式起用。曾主持并结题的省级课题《襄阳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撰写的《高职教育绿色教育探究》等30多篇学术论文,被《环境教育》、《管理学家》等期刊采用。为中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绿色教育等开辟了新径。其实,全国教育智库在变鲜活、用得上方面成果丰厚。特别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推进计划》,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就是很好的例证。其明确指出:高校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一是发挥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着重开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智库人才,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发挥高校学术优势,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积极释疑解惑,1引导社会舆论。五是发挥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推动公共外交○1。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建立健全汇报协调制度、联系协商制度和意见直达制度,以制度来保障智库作用的充分发挥。应该说,这些都是在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上为智库成果变鲜活、用得上、研用一致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然而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展示出来的变鲜活、精典性话语。比如,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以每个人天天都在做的很平常的小事,来警醒青年朋友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来表明我们党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坚强决心。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表示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用“记得住乡愁”,来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基本要求。等等如此朴实、鲜活的话语,勾起我们对学术界、理论界尤其是智库话语的反思。应当承认,用鲜活的智库语言传播中国主流话语潜力巨大,路还很长。智库语言学者化、抽象化、呆板化等表现尤为明显。再联系到当下参与决策机制还不够完善的现状,研究成果的转化率还普遍不高。从目前高校智库来看,非隶属关系决定了高校智库服务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签约”关系,高校智库服务地方经济决策的平台和机制普遍缺失而显得 “乏力”。现实中不难看出,往往很多重大事项的综合规划、方案论证、咨询建议等均由职能部门自行全权负责,其结果有时确实很难以对科学的决策产生积极影响。有的研究机构大部分时间都是自找研究课题,由于缺乏顶层规划设计,难以对国际、国内实际情况全面了解、综合分析、科学判断,所以调研成果很难转化为决策。有的不愿意研究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有的对理论创新研究不感兴趣。有时请专家面对面座谈、建言献策,由于会前沟通不够,造成专家对课题了解不全面、准备不充分,座谈发言针对性不强,建言献策缺少建树,对实际工作帮助指导不多,因而转化为决策的可能性也就不大。
变鲜活,是中国智库用得上的基础要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要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希望广大专家学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真实情况,广泛调研,潜心研究,不断拿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成果,为党中央科学决策建言献策。为此,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要立足变鲜活,加快构建“智库谋划、部门决断”的合理分工决策平台,完善智库参与决策的机制,善于发挥教育战线的独特优势,推进全国智库的差异化发展,为中国智库用得上创造必要条件。国家教育部门要进一步主动作为、有所作为,争取更大作为。着力构建中国教育新型智库转化平台,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成果评估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服务机制等。要转换视角,推进智库语言大众化、具体化、生动化,将智库根植鲜活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可设立“中国教育新型智库专项基金”。着力形成全国教育系统纵向、横向联系紧密的智库网络和共享平台,以实现中国教育新型智库“聚智辅政”的品牌化、权威性。要立足变鲜活,争取国际、国内更多的话语权,打造高端的、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导向力的中国教育新型智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14-02/28/content_2625304.htm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新浪财经网,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40101/
071017813897.shtml
[3]王辉耀.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4,(5):20-24
[4] 薛澜.智库热的冷思考:破解中国特色智库发展之道[J].中国行政管理,2014,(5):6-10
[5]穆晓莉.美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2):89
[6]刘益东.提升智语权和智媒实力,实现中国智库的快速崛起[J].发展研究,2012,(12):2-11
[7]张国强.话语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赢得主动(从政者与媒体领袖不能不看清的“国家启示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8](美)约瑟夫·奈.权力的大未来[M].王吉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9]金芳.西方学者论智库[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注释:
①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14-02/28/content_2625304.htm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新浪财经网,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40101/
071017813897.shtml
作者简介:陈志华(1971-),女,广东潮阳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李家武(1962-),男,湖北襄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襄阳市委党校《襄阳论坛》杂志责任编辑,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决策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