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岗位体能与体育训练

【作者】 刘 闯

【机构】 安徽省徽商职业学院

【摘要】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学生体育意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调研大中型工厂、企业体育文化现状,了解工厂、企业对机电、机械加工、制造专业岗位体能的要求,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提高岗位体能和未来体能与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发,打破学科限制,将有效提高岗位体能的非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采用“六步法”教学,开发教学情境,对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进行开创性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岗位体能与体育训练;课程改革;情景教学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给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招生人数在逐年增多,教学规模在不断扩大。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完善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改变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高职教育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体育教学还相对落后,不具备高职教育的特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传统,无法满足专业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未得到凸显,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特点。
  在国家建设的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结合专业特点,比如国家示范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及机械类专业,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及就业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等,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并让他们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对岗位体能与体育训练课程,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设定五个教学情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课程评价机制,为高职学院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及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体育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础学科,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了体育教学的熏陶。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在这十几年中,学生对体育课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实质上,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还相对滞后,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体能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还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淡薄,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超过三次以上的学生比例不到20%,不具备体育特长的毕业生其人数比例为72.5%,毕业生能保持健康水平的人数比例为68.7%,毕业生每周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仅为19.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在2002年由教育部下发的,纲要中提出健康第一的思想;提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上课时间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提出打破原有的体育教学系别、班级制度,重新对学生分组上课;将体育课程目标由“增强体质”变成“增进健康”,这在我国高校的体育改革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一次重大的突破。近些年来高校一直在扩招,但是并没有增加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也没有相应地扩大师资力量,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的硬件不足,全国院校中开展“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学校数量非常少。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国家还没有颁布正式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目前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只能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不同省份的职业院校实际现状和体育要求也不一样,所以高职体育教学呈现多样性,设置的课时一般在50~128课时之间,开展体育教学的学期一般为2~4个学期。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课时,其主要的体育项目为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以竞技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普通高校开展的体育课程一样,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自己的特色,没有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及未来的职业需要具体安排体育课程。考试内容和教学评价以体育竞技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选课。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本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岗位体能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我国人才培养,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二、工厂、企业开展体育锻炼情况及对岗位体能的要求
  通过调研,可知大部分受访的青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非常少,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有约35%的受访者表示会参加体育锻炼,其频率为1~2次/每周,并且锻炼目标不明确,主要是在生活和工作周边的体育场馆进行锻炼。一般年轻人喜欢参加乒乓球、篮球、游泳等体育运动项目。超过40岁以上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较多,健身意识较强。毕业生刚刚离开校园步入社会,还未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且会以自己年轻为资本,不遵循健康的起居规律,自然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最终使其力量、耐力素质都不高,容易出现加班疲劳现象,并会由于体能因素而影响正常的工作。
  工厂领导、工人师傅都认为现代青年人只有经过在车间较长时间锻炼,才能胜任工作岗位。比如,工人一般都是要进行工件搬运工作的,机械加工岗位需要长时间站立姿态操作,焊工要进行蹲姿、立姿、仰姿等不同方式的操作等,所以,机电、机械类专业岗位需要具备上肢力量、腿部力量、腰腹力量等良好的耐力素质,并保持身体良好的协调性。据相关数据显示,因为学生未能在学校中培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较差,直接造成他们毕业后缺乏主动参加体育健身锻炼意识,在参加体育锻炼者中,有针对性锻炼的甚至达不到10%,所以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工作、劳动中产生疲劳,不能够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消除疲劳。
  三、课程改革思路
  能够保障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健康的体魄。机电、机械类专业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以培养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结合其未来的岗位实际需求,笔者认为体育课程的改革目标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一是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体育意识,能够吃苦耐劳;
  二是结合专业特点为专业学习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岗位体能训练;
  三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为学生能够符合未来的岗位体能需求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设置坚持以就业岗位体能需要为标准:
  一是要强调对学生岗位体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
  二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打破学科限制,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有效提高岗位体能的非体育运动项目;
  三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提升其运动技术,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塑造健康的体魄,提高对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生活提供体能保障。
  对此,在课程改革中设计了包括岗位体能、心肺耐力、竞争意识、平衡能力和情景反应等方面的训练。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法
  教学组织按专业编班分层次教学,校内实习期间,体育课照常进行。岗位体能训练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为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并有效进行体能训练,除早操外,由教务处安排每周三次课外锻炼课程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由小组实施岗位体能训练。去校外实习前,各实习小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体育锻炼计划和锻炼目标,实习检查时将体育锻炼计划执行情况纳入检查内容。每学期进行一次体能测试,并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为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六步教学法”岗位体能与身体练习学习领域,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五个学习情境,按“六步教学法”实现课程目标。
  1、资讯:学生按任务单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描述,根据资讯引导,查阅资料回答资讯问题,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法。
  2、决策:根据教师提供的训练知识资料,由小组讨论确定训练内容、训练方式。
  3、计划:根据学习情境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岗位体能训练计划(包括内容、组织、需用场地、器材等),拟定检查与达到标准。
  4、实施:按照训练计划,以小组实施并记录训练效果和训练情况。
  5、检查:根据训练计划内容,由学生及组长共同对训练过程和锻炼效果进行检查。
  6、评价。岗位体能与身体练习课程,以提高岗位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目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注重学生岗位体能与方法、能力、学习效果和学习参与过程评价,课内60%、课外40%,由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对三个方面进行评定,即:岗位体能与体育能力(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过程、结果);社会能力(团结协作、敬业精神);方法能力(计划能力、实施能力)。
  通过学生填写教学反馈单,对学习领域情境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进行反馈,进一步总结、提高和完善岗位体能与身体练习情境教学。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进一步总结和完善体育课程的建设,从而真切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探索出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新路,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