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生命状态

【作者】 梁转玲

【机构】 甘肃定西安定区东方红中学

【摘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实际与发展现状,从切实关注学生生命状态和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课堂教学应该从优化课堂导入、教学情境、教学手段、思维过程、课堂心理环境、反馈评价过程、学生学习素质等方面进行。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
【正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情感教育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贯彻新课标,推进新课改,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状态,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新活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生存状态,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课前导入,关注学生注意状态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虽短小精悍,却能稳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到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具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课堂时间。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探究、质疑、合作、讨论等活动中去。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参与状态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学生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探究新知,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掌握技能,在充分的情感交流中完善人格。这样的课堂既激活了学生的内化状态,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三、优化学生思维过程,关注学生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提升语文素养。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构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和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不断为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新的“发展区”,诱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思维不断发展。使课堂教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四、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情感状态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
  五、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课堂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
  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人格形成、身心发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评价。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更是尊重学生生命价值的体现。
  六、优化学生学习素质,关注学生发展状态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实体因素,也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中,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凸显生命的关怀,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只有优化教学设计,把握好课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才会感受到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力量,享受到教师劳动的喜悦与满足,品味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才能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认知思维的主体、人生价值的主体和自我生命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