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 王申红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通识教育”的英文单词是“GeneralEduca-tion”,“通识”有全面、普通、全体、广泛等意思。通识教育的概念最早源出于古希腊,在当时被称之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旨在以普遍的、非专业性的教育来提升全民教育水平。最初的通识教育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囊括当时教育领域中诸如文化、逻辑、几何、音乐等各学科基础内容。后来,通识教育在美国哈佛大学被发扬光大,考虑到当时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状况,这一时期的通识教育主要以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主,此后又经过长足的发展,最终演变成目前我们所了解的通识教育。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概念,学界仍有诸多争论,而国内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华大学的李曼丽老师。她的研究比较深入,主要从三个方面定义通识教育:“从其性质上说,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而言,就是培养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从其内容而言,广博的、非专业性的、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健康人格。”从通识教育内涵的广义层面来说,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广博知识,多种能力,完美人格,能够自我实现的、完整的人。高校学生所要完成的全方面、多角度的教育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获得,另外一方面,从实践的意义上讲,通识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育,是作为人的教育,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恒久性的影响。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更强调教育的长远利益。
  一、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
  在通识教育的组织形式上,一些重点高校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成立本科生学院,负责本科生低年级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在本科生学院,新生入学后不分专业,按照大类分班,实行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两年后再分专业,实施专业教育。这种方法主要是借鉴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培养模式,是通识教育在中国的新的探索。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等,他们都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
  二、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问题
  1.课程整体规划不到位。尽管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通识教育的队伍,然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学校却没有合理的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散、乱”是整体态势。在通识教育阶段,各校对学生选课的要求为“在文、理、艺等学科中选一定学分的课程”。单用“文、理、艺”等划分课程的范畴仍然不够,学生的综合能力未必能得到提升。至于不同的类别中应该开设什么课,要开几门,这些高校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2.没有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鲜有设置跨学科的交叉课程,学生学习知识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知识仍然零散化。而上文提到过,目前我国实施通识教育的做法为“在文、理、艺等科中互相选一定学分的课程”,因此部分通识课程直接照搬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也是各院的专业课教师。这样一来,尽管学生有权利选择课程,可实质上不过是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机械学习。
  3.必修课数量多,选修课数量少。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相似性。首先,公共必修课的结构几乎雷同。思想政治、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军事理论等都是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因此无论哪个学校的学生都得学习。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和英语课,学分比例很重,同时也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且不严格。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仍以试卷为主,缺乏对于学生平常学习和实践的考核,而对于某些通识课程来说,实践中的考核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会使学生误以为只要能死记硬背,会做题,就一定能过关。这样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违背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初衷。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明确。现在开展的通识教育仍带有素质教育的色彩。虽然二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通识教育更多的要体现在知识的融合,仅凭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是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的。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上,仅有一些国家的重点院校积极探索推行改革,大部分的普通院校则采取了一种比较缓和的态度,改革的力度和步伐较慢,大大影响了通识教育的实施速度和质量。
  2、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在管理上,我国只有少数重点院校成立了相应的本科生学院,专门管理通识教育的开展,而其他多数院校则还是依靠原来的教务和学生管理部门开展,具体体现在开设通识类的课程。这样就大大减弱了通识教育开展的力度,额外工作任务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原有工作部门的工作任务,影响其工作的效率。同时在具体的实施层面,普遍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通识教育的开展比较凌乱和松散。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的咨询缺乏相应的机制。
  3、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质量保证。在各个高校开设的公共课中,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政治课、军事理论以及外语等,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数量有限,很多学校采取了抽签等方式,间接限制了学生的选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采用大班讲授的方式,这可以扩大选课的人数,但师生缺乏沟通和交流,没有相应的讨论,学生只是听课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已。
  四、对改善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思考
  1.将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化。国外一些学校将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化,如哈佛大学,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几大领域,其中包括文学艺术领域、历史研究领域、科学领域、外国文化领域、伦理道德领域和社会分析领域。我国通识教育课程未必就要按这个标准来划分,然而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对通识课程进行领域划分,明确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哪些领域的知识。同时,在不同领域开设不同的课程,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但学校有权利规定学生在每个领域应该至少选择几门课程。
  2.增加跨学科交叉课程的开设数量。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大大地推动了科学进步,因此学科交叉研究体现了科学综合性发展的趋势。知识不再以学科的形式单一化存在,而是需要学习者运用多学科的思想方法进行研究。这种新型知识领域及学科的出现,正适应了通识教育的发展。因此,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很有必要。
  3.改进教学方式。课程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和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方式决定的。比起专业课程,通识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培养探索精神当作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到知识背后的方法论以及附着在知识上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性。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要始终围绕着通识教育的精神内涵———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等。尽管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在设置方面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我们一直在摸索前进的道路上。教育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找准定位,合理设置课程,通识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改善我国通识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通识教育的地位,深化通识教育的理解
  在实际的实践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理念,在课程的设计中要体现通识性,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改变其附属地位。同时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实施机构。这个机构中要包括日常事务的管理,课堂的开发及管理,以及通识教育的考评。在该机构中,还应包括相应的咨询机构,负责对学生选课上课的指导,解释各类的课程设置。
  (二)开发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的开设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性质上,应区分核心课程、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核心课程,更突出内容的基础性,为学生呈现全面的学科知识。选修课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丰富学生的课外视野。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融合性,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
  (三)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
  通识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成功推进通识教育的保障。在我国高校,教师对待通识课程的认真态度,远低于专业课,课前往往备课不足,作业要求较低。因此,在实施通识教育中要严格要求教师的质量,引导教师对通识课程的重视。在教师的选拔上,鼓励教授开设通识课程,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注重教师的专业分布。
  总之,通识教育是一种为“终身学习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教育。在我国,想要改变旧有的教育模式,既需肯定专业人才的职业化需求,又要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导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则可能是解决这一教育难点的有效途径,也可能成为推进教育变革的一种力量。
  注:本文是阜阳师范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通识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2012JYXM20)和安徽省重点教研项目“皖北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高师院校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2014JYXM22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