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周成梅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育才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古往今来,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和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创新人才及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国家进步,人民富强的重任,我们应该大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物理教学密不可分。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浅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牢固基础。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媒介和窗口,它虽然规定了要教些什么,但至于如何去教,运用哪些素材和实例去教,则是教师的事情。教师在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潜在魅力与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选择自己和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以及最适合的内容。像教材中一些“图画”式举例部分,我们可舍教材而取生活。例如学习“力是什么”时,教材要求观察图画中各种力的现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用力的例子:扳手腕、扫地、擦黑板、踢球等,并让他们便举例边演示用力情况。再例如讲解固体、气体能够传声一节时,可有老师讲课同学能听见、敲桌子、听隔壁同学唱歌等实例。这样的例子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生动有趣,学生领悟的是活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二、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丰富教材内容,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初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水平,且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学生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受,这比上课罗列知识得出的概念规律更具体生动,学生也感兴趣。例如分析杠杆五要素及省力费力情况时,一般学生都会感到枯燥乏味,似懂非懂,而如果让学生自己准备剪刀、镊子、开瓶器、扫帚、撬棍等器材,亲自观察并体会这些器材的使用过程,再来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及省力费力情况,就会简单易懂,又不乏趣味。在学习“机械效率”这一节时,开场白:“楼下一堆沙,要运到咱们五楼的教室,用具有一个结实耐用的麻袋,一个又厚又重的铁桶,选用哪个更好?”然后让学生继续分析有用功、无用功等,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机械效率的定义,明确了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再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的物理处处存在,关注并利用它们,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让学生倍感亲切,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依据教材理念,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即要以“物”研究出“理”的本质。教材相比以往,实验比例增大,类型多样,除了“科学探究”课,还有很多“实验探究”内容。开足、做好这些实验不仅能使物理课生动有趣,提高物理成绩,还能让学生融会贯通,系统地理解自然规律和物理定律,学以致用,积极创新,为生活生产带来便利。另外,教材每章都有小实验、小制作,等都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符合中学生好动、好问、好学的特征,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动手实践,点评互评,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当然教学中还可以补充教材中没有的实验。学习“神奇的眼睛”一节,可给学生提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投影仪、照相机等器材,让他们边学边用。再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可要求学生课余时间自学教材,自备实验,上课时上讲台演示,结果整个课堂“躁动”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演示:翻杯实验、瓶吞鸡蛋、皮碗实验、用吸管喝饮料、漏斗吹不走的气球等等,大家深刻领略了大气压强威力之大。一堂生动活跃的演出课结束了,有的学生还沉浸其中:我还能设计出什么“新花样”的实验呢?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
四、经常开展生活中的“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并进行社会调查,学以致用,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在制作、发明活动中,学生们思维活跃,个个踌躇满志,学习欲望高涨,参与合作意识增强,都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后设想成真,体验到成功的巨大喜悦,也领悟到了科学家为发现真理,推广真理而做出几年,几十年实验探究的探索精神,深刻激励自己再进一步去发现、创新。
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举办科普讲座,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社会调查:调查当地水污染情况,调查社区内主要噪声源,调查光污染现象,调查当地热源公司燃料利用率,调查一般机械的机械效率等,进一步爱科学用科学,积极研究探索方法和途径,来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改进和完善生产生活设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工程师,科学家,进一步提高创新空间。
综上所述,教师要依据教材理念为指导,立足生活中的物理,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牢固基础。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媒介和窗口,它虽然规定了要教些什么,但至于如何去教,运用哪些素材和实例去教,则是教师的事情。教师在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潜在魅力与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选择自己和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以及最适合的内容。像教材中一些“图画”式举例部分,我们可舍教材而取生活。例如学习“力是什么”时,教材要求观察图画中各种力的现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用力的例子:扳手腕、扫地、擦黑板、踢球等,并让他们便举例边演示用力情况。再例如讲解固体、气体能够传声一节时,可有老师讲课同学能听见、敲桌子、听隔壁同学唱歌等实例。这样的例子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生动有趣,学生领悟的是活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二、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丰富教材内容,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初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水平,且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学生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受,这比上课罗列知识得出的概念规律更具体生动,学生也感兴趣。例如分析杠杆五要素及省力费力情况时,一般学生都会感到枯燥乏味,似懂非懂,而如果让学生自己准备剪刀、镊子、开瓶器、扫帚、撬棍等器材,亲自观察并体会这些器材的使用过程,再来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及省力费力情况,就会简单易懂,又不乏趣味。在学习“机械效率”这一节时,开场白:“楼下一堆沙,要运到咱们五楼的教室,用具有一个结实耐用的麻袋,一个又厚又重的铁桶,选用哪个更好?”然后让学生继续分析有用功、无用功等,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机械效率的定义,明确了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再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的物理处处存在,关注并利用它们,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让学生倍感亲切,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依据教材理念,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即要以“物”研究出“理”的本质。教材相比以往,实验比例增大,类型多样,除了“科学探究”课,还有很多“实验探究”内容。开足、做好这些实验不仅能使物理课生动有趣,提高物理成绩,还能让学生融会贯通,系统地理解自然规律和物理定律,学以致用,积极创新,为生活生产带来便利。另外,教材每章都有小实验、小制作,等都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符合中学生好动、好问、好学的特征,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动手实践,点评互评,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当然教学中还可以补充教材中没有的实验。学习“神奇的眼睛”一节,可给学生提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投影仪、照相机等器材,让他们边学边用。再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可要求学生课余时间自学教材,自备实验,上课时上讲台演示,结果整个课堂“躁动”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演示:翻杯实验、瓶吞鸡蛋、皮碗实验、用吸管喝饮料、漏斗吹不走的气球等等,大家深刻领略了大气压强威力之大。一堂生动活跃的演出课结束了,有的学生还沉浸其中:我还能设计出什么“新花样”的实验呢?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
四、经常开展生活中的“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并进行社会调查,学以致用,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在制作、发明活动中,学生们思维活跃,个个踌躇满志,学习欲望高涨,参与合作意识增强,都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后设想成真,体验到成功的巨大喜悦,也领悟到了科学家为发现真理,推广真理而做出几年,几十年实验探究的探索精神,深刻激励自己再进一步去发现、创新。
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举办科普讲座,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社会调查:调查当地水污染情况,调查社区内主要噪声源,调查光污染现象,调查当地热源公司燃料利用率,调查一般机械的机械效率等,进一步爱科学用科学,积极研究探索方法和途径,来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改进和完善生产生活设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工程师,科学家,进一步提高创新空间。
综上所述,教师要依据教材理念为指导,立足生活中的物理,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