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作者】 赖锦凤
【机构】 福建省武平县武东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堂是学校最小的细胞,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单位,但正是这个细胞和单位承载着新课下语文课堂的所有希望。试想,如果课程标准改变了,教材改进了,教师还用原来的方法去教,学生还用原来的学法去学,那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大概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课程改革经教学实践转化后就“失真”了甚至“无形”了,因此我认为课堂改革是落实新课改的关键。那么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我认为只有充分展示学生自我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下面就怎样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获取一些听、说、读、写的经验,这才是我们学习教材的目的。以往我们的有些老师特别是一些刚坐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把学习语文本身当作任务,每堂课都大讲特讲,唯恐教参中的内容有些许遗漏,这样的课堂就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给抹杀了,也就无法展示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在教学中的魅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听课也是索然无味的。以语文课最基础的字词教学为例,课本或教参中所提供的固定的几个字、词,难道真的是所有学生需要识记的重点吗?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掌握字词的能力也有差异。有些同学实际上早就掌握了其中一些字词,而有些同学由于认知能力等原因,不认识的字词又远远不止这些,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不妨把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字词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比如说课文分析,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如讲授《鱼我所欲也》,可以根据孟子对“生命”和“道义”关系的阐述,结合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让学生从正、反两面谈我们今天学习“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
二、打破常规,将学生推上讲台。
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往往是教师高高在上,口如悬河地讲;学生俯首贴耳,默默地听,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这无疑与新课标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格格不入,也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因此我认为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语文教学的几个环节介绍几种方法:
(一)、生字词:变教师检测为学生上台互测。
常见的方法有(1)让一名学生上台念题,在从各组抽调4-5名学生在黑板上作答,其他同学在台下作答。形式可以是根据拼音写汉字,也可以是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意思写相关词语以及给出词语造句等。(2)以小组为单位各选派两名同学一个为出题代表,一个为答题代表,小组间交替互测,测试完毕当场打分,名次落后者为全班同学唱一首歌或讲一个小故事,这样使语文课堂既有压力更有活力,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重视课前预习,养成积累词汇的良好习惯。
当然,这样的互测还可以扩展到其他知识点的考查如文学常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古诗文的默写、背诵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还可以锻炼学生出题、答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课文分析:转换角色,让学生上台当老师。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转换角色,让学生上台尝试当老师的滋味和乐趣。例如在教师事先示范的情况下,一些自读课文和教学片断,可以尝试让学生上台讲课(事先也可布置学生备好课)。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首先为学生们分析了“春草图”的景物特征以及作者所采用的修辞及修辞的作用等,接着我让学生模仿教师,紧扣要点分析剩下的“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结果学生讲的有板有眼,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效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再比如在讲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古诗词学习的要点上台讲课,结果学生从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词句理解及学习后的感悟等方面分析的头头是道。通过上台讲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登台演讲的勇气和能力还让我们老师发现了课本之外、学生世界的新颖发现、独特理解,对我们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呢?
(三)课文角色:让学生大胆想象,上台表演。
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场景丰富,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想象,上台表演。如《皇帝的新装》中狡猾机智的骗子、愚蠢自负的皇帝、老奸巨猾的老大臣和官员、天真无邪的小孩;《唐雎不辱使命》中大义凛然、不畏生死的唐雎,傲慢蛮横、色厉内荏的秦王;《孔乙己》中可悲可恨的孔乙己、麻木不仁的短衣帮、冷酷无情的老板、小小年纪却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小伙计;一个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幕幕滑稽可笑的场景无不可以通过让我们的学生大胆想象,上台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角色背后的深刻内涵。
(四)、作文教学:学生是写作者更是欣赏者、批改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顽疾。许多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眉头紧皱,教师也常常做着“有心插柳,柳难成荫”的烦心事,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的作文教学不是限定了体裁就是界定了写作的范围,甚至为学生提供了范文,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作文也就大多千人一面,无病呻吟。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让学生觉得写作是自己内心的需要,是自己感情宣泄的窗口,为此我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定题目、找范文,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发挥,写真事诉真情,变“要我写”为“我想写”。二是要改变以往一味老师点评,老师说了算的批改模式,这种模式既浪费了老师的许多宝贵时间又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我认为不妨采用学生互改互评和教师批改相结合的方法以及课堂成果展示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改的过程中发现好作文并推荐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点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改和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成果展示的平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对于这点魏书生老师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也许他和新课标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我坚信:只要我们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一、鼓励学生,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获取一些听、说、读、写的经验,这才是我们学习教材的目的。以往我们的有些老师特别是一些刚坐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把学习语文本身当作任务,每堂课都大讲特讲,唯恐教参中的内容有些许遗漏,这样的课堂就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给抹杀了,也就无法展示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在教学中的魅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听课也是索然无味的。以语文课最基础的字词教学为例,课本或教参中所提供的固定的几个字、词,难道真的是所有学生需要识记的重点吗?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掌握字词的能力也有差异。有些同学实际上早就掌握了其中一些字词,而有些同学由于认知能力等原因,不认识的字词又远远不止这些,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不妨把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字词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比如说课文分析,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如讲授《鱼我所欲也》,可以根据孟子对“生命”和“道义”关系的阐述,结合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让学生从正、反两面谈我们今天学习“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
二、打破常规,将学生推上讲台。
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往往是教师高高在上,口如悬河地讲;学生俯首贴耳,默默地听,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这无疑与新课标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格格不入,也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因此我认为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语文教学的几个环节介绍几种方法:
(一)、生字词:变教师检测为学生上台互测。
常见的方法有(1)让一名学生上台念题,在从各组抽调4-5名学生在黑板上作答,其他同学在台下作答。形式可以是根据拼音写汉字,也可以是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意思写相关词语以及给出词语造句等。(2)以小组为单位各选派两名同学一个为出题代表,一个为答题代表,小组间交替互测,测试完毕当场打分,名次落后者为全班同学唱一首歌或讲一个小故事,这样使语文课堂既有压力更有活力,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重视课前预习,养成积累词汇的良好习惯。
当然,这样的互测还可以扩展到其他知识点的考查如文学常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古诗文的默写、背诵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还可以锻炼学生出题、答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课文分析:转换角色,让学生上台当老师。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转换角色,让学生上台尝试当老师的滋味和乐趣。例如在教师事先示范的情况下,一些自读课文和教学片断,可以尝试让学生上台讲课(事先也可布置学生备好课)。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首先为学生们分析了“春草图”的景物特征以及作者所采用的修辞及修辞的作用等,接着我让学生模仿教师,紧扣要点分析剩下的“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结果学生讲的有板有眼,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效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再比如在讲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古诗词学习的要点上台讲课,结果学生从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词句理解及学习后的感悟等方面分析的头头是道。通过上台讲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登台演讲的勇气和能力还让我们老师发现了课本之外、学生世界的新颖发现、独特理解,对我们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呢?
(三)课文角色:让学生大胆想象,上台表演。
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场景丰富,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想象,上台表演。如《皇帝的新装》中狡猾机智的骗子、愚蠢自负的皇帝、老奸巨猾的老大臣和官员、天真无邪的小孩;《唐雎不辱使命》中大义凛然、不畏生死的唐雎,傲慢蛮横、色厉内荏的秦王;《孔乙己》中可悲可恨的孔乙己、麻木不仁的短衣帮、冷酷无情的老板、小小年纪却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小伙计;一个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幕幕滑稽可笑的场景无不可以通过让我们的学生大胆想象,上台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角色背后的深刻内涵。
(四)、作文教学:学生是写作者更是欣赏者、批改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顽疾。许多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眉头紧皱,教师也常常做着“有心插柳,柳难成荫”的烦心事,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的作文教学不是限定了体裁就是界定了写作的范围,甚至为学生提供了范文,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作文也就大多千人一面,无病呻吟。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让学生觉得写作是自己内心的需要,是自己感情宣泄的窗口,为此我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定题目、找范文,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发挥,写真事诉真情,变“要我写”为“我想写”。二是要改变以往一味老师点评,老师说了算的批改模式,这种模式既浪费了老师的许多宝贵时间又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我认为不妨采用学生互改互评和教师批改相结合的方法以及课堂成果展示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改的过程中发现好作文并推荐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点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改和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成果展示的平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对于这点魏书生老师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也许他和新课标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我坚信:只要我们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