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v

【作者】 刘克诚

【机构】 甘肃省临夏县土桥中学

【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中学;阅读能力;培养
【正文】 

  自从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改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语文阅读教学在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任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基础薄弱,阅读面狭窄,视野不宽,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广阅博览,熟读精思,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而且为个性化的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怡情养性,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然而在农村中学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中学生的阅读量少,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更别说进入境界、体味愉悦身心的乐趣。新课标在甘肃全面实施的今天,我认为农村中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和加强阅读教学: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环境不善。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因此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有些高中生,无论是读课文,还是读报刊杂志,读不出句读,读不出感情,甚至结结巴巴者大有人在。大部分同学读了一篇文章,其主题是什么,脑中一片茫然,他们感悟不出文章的底蕴,学习领悟不到作品的技能技巧,更有甚者,拿到一篇文章盲然诵读两遍了事,根本不知道读一篇文章究竟要搞清些什么问题。学生如此读书,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2、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古板。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仍然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新潜能的开发,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后劲的发展。
  二、针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从语文教师自身做起。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彻底打破过去那种教师死抠教材,硬输死灌,学生死记硬背的思维定势,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读书的时间和机会。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学孟郊《游子吟》一诗时,我要求学生改写,同学们迅速写到:“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针,又一针,一针,又一针……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针、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饱经风霜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了我的身上,把扣子一颗颗地扣好,就像打点一颗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我知道,我是一根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根春天里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今生今世,我,明白了……”。这堂课同学们兴趣浓厚,气氛活跃。
  2、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大量的刊物,及时发现并推荐优秀的适合与学生的作品给他们,有效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同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在班中树立读书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让学生逐渐养成“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良好习惯。
  3、加强引导,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倾向应及时予以纠正。现在学生课外阅读功利性很强,一切为了考试而读,例如,有的学生作文不理想,就买了一大堆作文选,作文大全之类的读物,囫囵吞枣、乱读一气,其结果是作文能力没提高多少,学生的阅读兴趣却一下子读没了。有些学生读的书不算少,整体语文素养却不见得有多大提高,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既不动笔,也不动脑,看完就了,这种阅读,时间一长,既浪费了时间,又消磨了意志,对这种懒汉式的阅读,必须适当予以控制。有些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积极性似乎特别高,埋头伏案,废寝忘食,学习成绩却江河日下,他们阅读文学作品不去探究文学作品引人入胜的根源,不去学习作品的精美语言和新奇构思,而是一头钻进了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被迷的欲罢不能。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必须及时加以纠正,否则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4、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古人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梁启超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论的方法教人”。大千世界,书山书海,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一讲解分析,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会读书了,才有读书的兴趣,读书才会有效果,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在书山书海中寻找知识宝藏。
  具体来说,为师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包括:
  ①诵读。诵读是读书的第一要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引导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书读的越熟,理解就会越深透。②精思。读熟了课文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回味,认真思考,想一想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倾诉了什么样的情感,怎样谋篇布局,又怎样过度照应。③划、圈、批、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遇到书中的重点、难点或者精彩之处,就划上杠杠、加上圈点;如果有心得或疑问,就提笔写上批语,加上注释。这样,既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会学生读书则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只要方法得当,了解农村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