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职数学教学
【作者】 牛凤礼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阜阳科技工程学校(原界首市高级职业中学)
【摘要】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而有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有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除了数学基础薄弱外,主要是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方法问题和畏难情绪。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从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入手,结合现代教育手段,解决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困难。【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困难;原因;对策
【正文】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作为衡量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初中很多学生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有一定的困难,这一点在中职学生中尤为明显。这些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怎样的策略来应对?以下是本人根据从事数学课教学的经验,对此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数学教学面临的困难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的学科,数学的耐人寻味之处正是它的“难”。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以下几种现象:1.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认为数学就是一道坎,从小到大一直迈不过去,于是放弃努力停滞不前;2.大部分学生对“为什么学数学”心存疑惑,认为数学对将来的工作用处不大,又较难学,于是心安理得漠视学习;3.部分学生对“怎么学数学”认识不清。在教学中我也对学生进行了谈话式的调查,80%的同学认为学习数学是“艰苦的”、“太难了,学会不容易”。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数学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思维过程也是一些学生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同时数学的难、深也是另外一些同学害怕数学、放弃数学的原因。
二、数学教学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数学思想淡薄 数学思维能力较差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两个方面。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观点,而数学方法则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为数学活动提供思路以及具体操作原则的方法。例如微积分学中,积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包括定积分、重积分、曲线积分等,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解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对它们的解决却体现了同一种数学思想——微元法,最终都是化为定积分解决。所以说,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是对数学规律更一般的认识,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形成优良的思维素质的关键。很多中职学生由于自身学习经历的原因,数学基础较差,数学思想比较淡薄,在学习中往往会忽视各部分的联系,将个性和共性相分离,相似性和递变性相割裂,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就会感到手足无措,理不清头绪。
(二)学习方法不当 只重视做题而不善于思考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初中阶段,教师一般对于一个问题会反复讲解,反复练习,并且受到升学应试的影响,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的较多,自己探索性的思考相对较少。主要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做预习,对老师要讲的内容不了解;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或是只忙于记笔记,加上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能是忙于做题,乱套题型,机械模仿,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事实上,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
(三)意志脆弱 低自我效能感
对数学学习的低自我效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绝大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职校,就是由于本身文化课基础弱,特别是数学课,由于在小学或是初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失败的经验,将使这些学生在后来的数学学习中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这将无形中降低将来自己的努力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数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其实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并不是很差,认为进入了职校,没有了升学压力,就不必向以前那样用功了,因此对学习的各个环节掉以轻心,满足于一知半解,以至于欠债越来越多,最终掉队。另外还有一些学生,面对抽象的符号,更深更多的知识,感到非常困难,但是自己又缺乏探索精神,不想付出努力,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解决困难的策略
(一)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
中职数学教学应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应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数学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多彩纷呈,对数学课提出了多元化、小型化、分散化的要求,同时要求精简学时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抽象化往往成为他们理解的障碍,过度严密其实并非他们知识结构所必需,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做出与时俱进的抉择,放下多年对数学抽象性和严密性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数学课程体系。根据目前的情况,中职数学课程体系结构可以包括基础型模块、应用型模块、专题型模块。
1.基础型模块:内容的设定是以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为依据,它是中职数学中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对所有学生都是必修课,教师必须精讲细讲,使学生彻底弄懂。通过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想,一方面满足后继课程对数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型模块:内容的设定可由各专业课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研讨确定,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应用模块。如《数控应用数学》、《会计应用数学》、《统计应用数学》等。它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专业性,所有内容都要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这一模块的授课方式可以相对灵活,可以采用讨论式或双向式教学,亦可由某一专业技术问题的数学应用展开。在教学目标制定上,不宜过高要求,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基础以及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 专题型模块:主要是计算方法、数学软件的应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介绍数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二)切实加强教学方法改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学生数学能力培养,重结论轻过程。对数学的所有理论部分都不以为然,任意删减。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探索问题求解思路已被“好心”的教师砍掉。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完整的数学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降低。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突破口。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安排知识的梯度,适当地降低一些难度,然后再逐步加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完成学习目标、取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并为获得下一个学习成功而努力,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其次,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并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了引入“指数”的概念,可设计这样的导入:“我手中的这张纸厚0.078毫米,对折三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厚度大约是多少?”学生们纷纷动手计算,议论纷纷。教师可接着宣布:“经过计算,厚度将超过9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感到惊讶,甚至怀疑,迫不及待想知道怎样计算。这样,教师成功的导入,造成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向。
(三) 数学考试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闭卷、笔试,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书本上例题和习题的翻版。这种考核办法只能使教师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叹息声中感到无可奈何,使学生在消极被动的应付考试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和厌烦与日俱增。根据中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数学教学要求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陈旧的数学考试模式影响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数学考试的模式有待于探索与研究。
引用“一页开卷”模式。该考试模式在北美一些国家较为流行,所谓“一页开卷”是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携带一张A4纸,在这张纸上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或典型例题解法,要求只能手写不能复印,考试结束时,这张纸连同考卷一起上交,并且这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也将被阅卷老师作为打分的一项参考。学生认为,这种考试办法,至少减轻了许多心理压力,不用再死记硬背那些数学公式,学生总结这张纸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总结,等于把厚厚的书读薄了。同时也认识到,单靠一张纸上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考试的,尤其对数学学科来说,思维素质是最重要的。另外,还可采取开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情况,以开放性的主观试题为主。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改善数学教学的结构与组织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呈现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过程的特点,简化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可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定积分的定义时,往往用求曲边梯形的面积作为引例,显得比较抽象。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这一变化过程,学生就会看到一系列连续的画面,就很容易理解曲边梯形面积的求法,从而得出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即求和式的极限。抽象出其中的数学含义,就得到定积分的定义。
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也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探索和思考的。
总之,中职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问题的解决办法也不是单一的,只有把各种因素,各种方法综合运用起来,加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开发,适度引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打造社会的有用之才。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作为衡量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初中很多学生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有一定的困难,这一点在中职学生中尤为明显。这些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怎样的策略来应对?以下是本人根据从事数学课教学的经验,对此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数学教学面临的困难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的学科,数学的耐人寻味之处正是它的“难”。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以下几种现象:1.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认为数学就是一道坎,从小到大一直迈不过去,于是放弃努力停滞不前;2.大部分学生对“为什么学数学”心存疑惑,认为数学对将来的工作用处不大,又较难学,于是心安理得漠视学习;3.部分学生对“怎么学数学”认识不清。在教学中我也对学生进行了谈话式的调查,80%的同学认为学习数学是“艰苦的”、“太难了,学会不容易”。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数学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思维过程也是一些学生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同时数学的难、深也是另外一些同学害怕数学、放弃数学的原因。
二、数学教学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数学思想淡薄 数学思维能力较差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两个方面。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观点,而数学方法则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为数学活动提供思路以及具体操作原则的方法。例如微积分学中,积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包括定积分、重积分、曲线积分等,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解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对它们的解决却体现了同一种数学思想——微元法,最终都是化为定积分解决。所以说,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是对数学规律更一般的认识,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形成优良的思维素质的关键。很多中职学生由于自身学习经历的原因,数学基础较差,数学思想比较淡薄,在学习中往往会忽视各部分的联系,将个性和共性相分离,相似性和递变性相割裂,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就会感到手足无措,理不清头绪。
(二)学习方法不当 只重视做题而不善于思考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初中阶段,教师一般对于一个问题会反复讲解,反复练习,并且受到升学应试的影响,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的较多,自己探索性的思考相对较少。主要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做预习,对老师要讲的内容不了解;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或是只忙于记笔记,加上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能是忙于做题,乱套题型,机械模仿,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事实上,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
(三)意志脆弱 低自我效能感
对数学学习的低自我效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绝大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职校,就是由于本身文化课基础弱,特别是数学课,由于在小学或是初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失败的经验,将使这些学生在后来的数学学习中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这将无形中降低将来自己的努力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数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其实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并不是很差,认为进入了职校,没有了升学压力,就不必向以前那样用功了,因此对学习的各个环节掉以轻心,满足于一知半解,以至于欠债越来越多,最终掉队。另外还有一些学生,面对抽象的符号,更深更多的知识,感到非常困难,但是自己又缺乏探索精神,不想付出努力,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解决困难的策略
(一)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
中职数学教学应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应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数学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多彩纷呈,对数学课提出了多元化、小型化、分散化的要求,同时要求精简学时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抽象化往往成为他们理解的障碍,过度严密其实并非他们知识结构所必需,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做出与时俱进的抉择,放下多年对数学抽象性和严密性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数学课程体系。根据目前的情况,中职数学课程体系结构可以包括基础型模块、应用型模块、专题型模块。
1.基础型模块:内容的设定是以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为依据,它是中职数学中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对所有学生都是必修课,教师必须精讲细讲,使学生彻底弄懂。通过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想,一方面满足后继课程对数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型模块:内容的设定可由各专业课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研讨确定,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应用模块。如《数控应用数学》、《会计应用数学》、《统计应用数学》等。它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专业性,所有内容都要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这一模块的授课方式可以相对灵活,可以采用讨论式或双向式教学,亦可由某一专业技术问题的数学应用展开。在教学目标制定上,不宜过高要求,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基础以及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 专题型模块:主要是计算方法、数学软件的应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介绍数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二)切实加强教学方法改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学生数学能力培养,重结论轻过程。对数学的所有理论部分都不以为然,任意删减。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探索问题求解思路已被“好心”的教师砍掉。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完整的数学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降低。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突破口。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安排知识的梯度,适当地降低一些难度,然后再逐步加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完成学习目标、取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并为获得下一个学习成功而努力,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其次,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并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了引入“指数”的概念,可设计这样的导入:“我手中的这张纸厚0.078毫米,对折三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厚度大约是多少?”学生们纷纷动手计算,议论纷纷。教师可接着宣布:“经过计算,厚度将超过9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感到惊讶,甚至怀疑,迫不及待想知道怎样计算。这样,教师成功的导入,造成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向。
(三) 数学考试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闭卷、笔试,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书本上例题和习题的翻版。这种考核办法只能使教师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叹息声中感到无可奈何,使学生在消极被动的应付考试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和厌烦与日俱增。根据中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数学教学要求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陈旧的数学考试模式影响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数学考试的模式有待于探索与研究。
引用“一页开卷”模式。该考试模式在北美一些国家较为流行,所谓“一页开卷”是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携带一张A4纸,在这张纸上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或典型例题解法,要求只能手写不能复印,考试结束时,这张纸连同考卷一起上交,并且这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也将被阅卷老师作为打分的一项参考。学生认为,这种考试办法,至少减轻了许多心理压力,不用再死记硬背那些数学公式,学生总结这张纸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总结,等于把厚厚的书读薄了。同时也认识到,单靠一张纸上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考试的,尤其对数学学科来说,思维素质是最重要的。另外,还可采取开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情况,以开放性的主观试题为主。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改善数学教学的结构与组织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呈现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过程的特点,简化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可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定积分的定义时,往往用求曲边梯形的面积作为引例,显得比较抽象。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这一变化过程,学生就会看到一系列连续的画面,就很容易理解曲边梯形面积的求法,从而得出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即求和式的极限。抽象出其中的数学含义,就得到定积分的定义。
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也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探索和思考的。
总之,中职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问题的解决办法也不是单一的,只有把各种因素,各种方法综合运用起来,加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开发,适度引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打造社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