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

【作者】 赵光华 张兴莲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中心校

【摘要】“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一、培养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生疑。二、教方法、搭梯子,指导学生质疑。三、采用“疏、引、拨”,引导学生释疑。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质疑问难
【正文】 
  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若干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标》提出阅读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问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有思考才会有疑问,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有探究就会有创新。善于质疑问难,是创造性阅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必然要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由此可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具体表现。同时学生质疑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生疑。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搭建自信的平台;营造宽松、民主、自主的质疑问难环境。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培养学生敢思、敢想、敢问的习惯。生疑对学生来说,即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有可能获得新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胆小、紧张、受知识经验的限制,难以生疑发问。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引导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相机开展“生疑发问”。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一句后,问:看到这种情况后有疑问吗?又如读了“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的顺序,就转败为胜了”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对于提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提问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而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二、教方法、搭梯子,指导学生质疑。
  要使学生“敢于提问”。初学质疑,要求不要太高,不要作任何限制,有疑可以问,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的信心、兴趣。学生敢于质疑,又有了质疑的积极性,我们就可拔高要求,逐步训练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明确,质疑要适时适度,有质有量。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既可以在讲授课时,也可以在学生作业过程中,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五是,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素质。
  1、围绕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精华的集中体现。往往从题目入手,破“窗”而入,可以窥视文章的内容、条理,所以在学生刚接触题目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质疑。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题目,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田忌和谁赛马?”“田忌是怎样赛马的?”“赛马的结果怎样?”。这样从课题入手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融会贯通,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2、在初读中质疑。
  学生初次接触一个新的文本后,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初读中质疑,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另一方面,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质疑问难中的问题组织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学生初读课文后,可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了解大意,并告诉学生初读课文可从课文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上提问。
  3、在细读中质疑。
  在讲读课堂中,要将质疑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就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发问。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走进质疑问难的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
  (1)对课文的重点段质疑。如《天鹅》一课,“天鹅鸣叫”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对不懂的词句质疑。如《你好!新年》一文里“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叶叶青翠,请你把第一片珍贵的叶子捧在手上;三百六十里路,路正漫长,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中“叶子”指的是什么?“青翠”又指的是什么?“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是什么意思?
  (3)对词语的选择运用质疑。如《看海》一文第二段中用到了“叠”和“盖”这两个近义词,两个词可不可以换过来用呢?
  (4)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如《迷人的九寨沟》一文,为什么九寨沟的天气在变感觉也在变?
  (5)对标点符号质疑。如《动物的“睡眠”》的课题中“睡眠”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6)对修辞方法运用质疑。如《三峡之秋》一文中,“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这些句子采用哪些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对时代背景质疑。如《军神》一文,刘伯承为什么说自己叫刘大川?当时的战争情况怎样?
  (8)对人物的行为质疑。如《海军将领邓世昌》一文,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为什么拒绝随从救他?“太阳犬”要救起自己的主人,邓世昌为什么要亲手淹死爱犬?
  (9)对朗读处理质疑。如《三峡之秋》一文,“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想一想这个句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呢?
  ……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抓文眼、找依据、揭矛盾、比优劣等方法,在课文内容读不懂处质疑。这样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在提问,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三、采用“疏、引、拨”,引导学生释疑。
  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要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提分成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让个别学生解决,而是设法使问题成为全班性的信息,引导学生带着各自所提的问题集体研讨、集体解决。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讨论、互相启发,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论是基础好,或是基础落后的学生,他们都能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机会。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引起重视。培养质疑能力需要教师的激发引导,培养训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随机应变,伺机指导,并有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另一方面必须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时空条件与学习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既乐于质疑,又能够善于质疑,其质疑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