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学生“勤动脑、善思考”的习惯

【作者】 金录艳 赵光华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这个世界不缺少模仿的人,缺少的是会思考的人。学习不是复制,学生不是复印机。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我一直在想、想、想……”可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是多么重要。从小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整个一生都是非常有益的。勤于观察思考是创造的良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勤思、善思、敢思的习惯就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因为知识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真正掌握,那么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才能提高,所以在课堂上应给以适应的指导。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勤动脑,善思考”的习惯。
  一、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把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一切包办代替,而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为达此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刻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中要留有思考的空间。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理解或掌握的问题,就留给学生去解决;凡是学生自己不能理解和难以掌握的部分,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拥有较为广阔的自学空间,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并能主动获得知识。
  二、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和编写学案中就要对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剖析,设计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形成对知识点的深入透彻的认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有方向性。
  三、用成就感激发思考动机。
  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不同,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要低,让这些学生能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让这些学生充分感受思维的优越感。老师对于学生积极思考要给以及时地积极地评价,进行鼓励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内部动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乐于思考。
  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能否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实际是学生思考能力和思考习惯的客观表现,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生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以肯定的评价和悉心地指导,让学生用进一步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学生“勤动脑,善思考”习惯培养的很好的途径。不思考怎么能提出问题,提不出问题怎么会创新和发展?
  总之,学生的“勤动脑,善思考”的习惯养成,需要老师课内外积极地引导,老师既要在备课中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思维,也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巧妙地引导,既保护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获得思考的喜悦感。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恰当地鼓励和引导,让“勤动脑,善思考”成为学生学习的风帆,扬帆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