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起始年级学生数学体验途径例谈

【作者】 张演坤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杨集镇中心小学

【摘要】让一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在童话故事中体验数学,在模拟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在生活应用中体验数学,在调查活动中体验数学。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一年级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多途径;体验;数学学习;动手操作;应用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和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实地领会,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它是一种需要情感投入的学习活动,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才能把亲身体验的东西最终沉淀到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上课很容易走神,只有让她们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而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为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实现各方面的充分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尝试让学生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儿童在经历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动中悟,想中学”,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发现问题、获得知识的快乐。
  一、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而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又安排了“摆一摆”“涂一涂”“拼一拼”“数一数”“圈一圈”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经验,这些经验是老师无法给予的,必须由学生自己在体验中获得。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体验数学。
  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发现,学生不但主动的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也感受到了发现和探索知识的乐趣。作为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数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快乐。
  二、通过童话故事体验数学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故事中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进入学校,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我们可以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来吸引他们认真听讲。
  打开我们的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第6-7页的小兔盖房子,第14-15页的野生动物园,下册第20页的热闹的小河边,第25页的爱劳动的小松鼠,第41页的小熊一家,第43页的能干的小青蛙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当中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上册第64页《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依次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这时老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这时课堂也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到“10的认识”的学习上。
  三、通过生活情境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教材中也是有很多这样的生活场景,如一年级上册第18页排队购票,第42页打扫课室卫生,第84页过马路,下册第2页排队上车……在上册的第46页、第57页和第87页,在下册的第6页、第37页和第85页都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分别展示了学生所能见到的含有数学内容的现象,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体验数学。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更体验到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四、通过游戏活动体验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所以,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有关的教学内容,编成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谁摸得高,谁摆得多”、第113页“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一年级下册第9页的“听反话”、第30页“教你折飞机”、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游戏活动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既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五、通过生活应用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中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体验与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去体验与理解数学知识,才能切身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实践应用,既包括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新知,也包括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有利因素,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运用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过程”的乐趣,也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单纯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让他们更好地体会数学。因此,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在讨论质疑中明理,在合作交流中成功,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那一份独特的快乐,学生就会更想学、更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