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让小学语文教学走“生活化”之路

【作者】 董孝娟

【机构】 贵州省石阡县中坝镇小学

【摘要】在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没有体现“生活化”,学生脱离了生活。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所以在教学中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在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关键词】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语文
【正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要语文教学建“生活化”之路,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走一走,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去感悟体验,加深理解。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和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学习《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情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王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在一改“六一”儿童节庆祝前夕,在与学校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时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有“兔屋”变“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
  总之,生活中到处洋溢着语文,让语文教学走“生活化”之路,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知识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