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模式探讨
【作者】 张永金
【机构】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摘要】高职院校的扩招和教育的改革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为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有效的参考。【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正文】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集中教育逐渐的转变为大众普遍教育。在这种教育改革制度下,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职教育中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受到挑战。高职院校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要适应当代教育的变革,运用现代的教育管理手段,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
一、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逐渐的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实际的管理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较短,生源结构复杂,使得学生教育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学生管理程度的把握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导致学生的成绩相对较低,所以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如果采用普通本科院校比较宽松的管理模式,会使一些自我约束弱的学生因为缺乏约束,对学习采取散漫的态度,进而荒废学业;但是如果对学生管理过于严格,又会使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难以得到发挥。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程度必须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做到宽严有度,准确的拿捏管理程度,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1]。
(二) 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步调不一致
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日常管理、社团活动以及教师的工作,一般都是分开管理、各自为政,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这种脱节的教育管理方式使得学生的理论课程缺乏针对性、日常的生活管理缺乏指导性、社团的各种活动缺乏组织性、管理教师的工作缺乏有效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观念认识不足,比如对教育和管理之间的联系缺乏必要的认识;对教育中的管理工作重视度不足等。其次,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如学生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完善,各部门间的分工存在交叉和盲区,使各部门间的合作效率降低。
(三) 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高职学生将来需要面临的工作一般都是一线技术方面的岗位,所以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是学生必备的品质。而高职院校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目前社会上的腐败之风、诚信缺失等负面现象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品格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冲击,由此可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仍存在很大的难度[2]。当代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家长的呵护和宠爱下长大,以此吃苦耐劳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何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仍有待研究。
二、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 整合教育管理部门,促进各部门间的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散漫性,对于多数自律性、主动性差的学生来说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十分必要。传统高校中的由一个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辅助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需求。面对复杂、系统的教育管理工程必须采用多部门合作、全员参加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全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管理处、团委、学生会合并为学工部,在对学生管理工作中既存在分工又存在合作,有利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统一,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二) 设置学分制度,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展了素质拓展计划,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路径和保障。但是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充足,学校有必要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引导学生走向与的发展方向。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采取学分制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必须接受学习的管理条例、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应的教育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分制是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量化,通过制定学分的分值比例来为学生建立学分档案,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标准。
(三) 完善教育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教育的管理水平,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每个学期的教育重点为学生设定教育主题,比如,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行为规范等[3]。而教学内容要与设定的教育主题相符,从而使得教育主题能够在教学中得到深化。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启发性教学为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理论中学习实践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在考核方面,实行多元化考核制度,将学生的平时表现、期末考试以及实践考核进行结合,使考核更全面。
(四) 发挥高职院校特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的教学组织以及实践操作都比较复杂,需要与社会组织进行多方面的协调,所以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效率,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采取学、产、研一体的发展道路。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实现教学育人综合目标的完成。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和教育的改革,高职院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面对复杂的生源,高职院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必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管理模式,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得到综合的提升。
作者简介:张永金(1986.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日照,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学生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裴学伟,张均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探析[J].考试周刊,2015(35):129-129.
[2]黄细芬.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浅析[J].科学导报,2014(2):187-187.
[3]白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4(27):162-163,166.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集中教育逐渐的转变为大众普遍教育。在这种教育改革制度下,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职教育中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受到挑战。高职院校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要适应当代教育的变革,运用现代的教育管理手段,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
一、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逐渐的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实际的管理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较短,生源结构复杂,使得学生教育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学生管理程度的把握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导致学生的成绩相对较低,所以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如果采用普通本科院校比较宽松的管理模式,会使一些自我约束弱的学生因为缺乏约束,对学习采取散漫的态度,进而荒废学业;但是如果对学生管理过于严格,又会使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难以得到发挥。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程度必须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做到宽严有度,准确的拿捏管理程度,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1]。
(二) 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步调不一致
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日常管理、社团活动以及教师的工作,一般都是分开管理、各自为政,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这种脱节的教育管理方式使得学生的理论课程缺乏针对性、日常的生活管理缺乏指导性、社团的各种活动缺乏组织性、管理教师的工作缺乏有效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观念认识不足,比如对教育和管理之间的联系缺乏必要的认识;对教育中的管理工作重视度不足等。其次,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如学生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完善,各部门间的分工存在交叉和盲区,使各部门间的合作效率降低。
(三) 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高职学生将来需要面临的工作一般都是一线技术方面的岗位,所以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是学生必备的品质。而高职院校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目前社会上的腐败之风、诚信缺失等负面现象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品格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冲击,由此可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仍存在很大的难度[2]。当代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家长的呵护和宠爱下长大,以此吃苦耐劳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何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仍有待研究。
二、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 整合教育管理部门,促进各部门间的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散漫性,对于多数自律性、主动性差的学生来说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十分必要。传统高校中的由一个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辅助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需求。面对复杂、系统的教育管理工程必须采用多部门合作、全员参加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全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管理处、团委、学生会合并为学工部,在对学生管理工作中既存在分工又存在合作,有利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统一,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二) 设置学分制度,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展了素质拓展计划,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路径和保障。但是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充足,学校有必要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引导学生走向与的发展方向。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采取学分制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必须接受学习的管理条例、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应的教育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分制是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量化,通过制定学分的分值比例来为学生建立学分档案,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标准。
(三) 完善教育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教育的管理水平,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每个学期的教育重点为学生设定教育主题,比如,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行为规范等[3]。而教学内容要与设定的教育主题相符,从而使得教育主题能够在教学中得到深化。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启发性教学为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理论中学习实践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在考核方面,实行多元化考核制度,将学生的平时表现、期末考试以及实践考核进行结合,使考核更全面。
(四) 发挥高职院校特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的教学组织以及实践操作都比较复杂,需要与社会组织进行多方面的协调,所以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效率,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采取学、产、研一体的发展道路。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实现教学育人综合目标的完成。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和教育的改革,高职院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面对复杂的生源,高职院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必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管理模式,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得到综合的提升。
作者简介:张永金(1986.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日照,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学生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裴学伟,张均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探析[J].考试周刊,2015(35):129-129.
[2]黄细芬.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浅析[J].科学导报,2014(2):187-187.
[3]白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4(27):162-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