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徐 伟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乐天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作为百科之母,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只是由于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常常会使阅历少的小学生感到乏味,继而丧失学习兴趣。而把有声有色、生动可感的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必会为语文教学注入极大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乐于去学习语文,也势必会更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结合信息技术,让学生乐于搜集资料
  要想学好语文仅凭一本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并且《语文新课标》中也已明确提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普及恰如一场及时的春雨,结合老师的指导,这最便捷的途径使学生变得乐于去搜集资料。就像《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前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整理,以课件形式把搜集要求呈现给学生。有了直观提示,学生课下分工合作,积极搜集。丰富有趣的网络资源使学生不仅找到了文字、图片资料,还找到了电影和圆明园3D还原视频等资料,本来只有五百多字的课文就这样变得充盈起来,还没有正式学习课文,他们就已经提前走入了那段历史,为学习课文做好了厚实的铺垫。
  二、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乐于投身课堂
  语言文字的抽象性使学生持续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二十分钟,一节四十分钟的课,随着学习时间的变长,学习任务的逐步加重,小学生会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一旦失去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势必不佳。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调节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乐于投身课堂中来。
  (一)巧妙的利用音乐的魅力
  音乐和语文都是富有节奏和韵味且能表达人们丰富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运用音乐点缀,把音乐与语文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课前播放音乐。语文课堂一般对学生来说是严肃的,每次一上课,学生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如何帮助他们以放松的心情投身课堂?为此,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在上课前播放合适的音乐。比如学习《乡下人家》时,我们可以提前播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首歌曲,活泼可爱的音乐能迅速调节课堂气氛,改变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同时也提前跟随音乐走进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以欢乐的心情投身到了课堂。
  2.针对教学环节,播放音乐激情。音乐有着无穷的魅力,她的灵犀可以直达你的心灵,她能带着你的思维任意遨游遐想。朗读课文时,配上合适的音乐,学生能迅速入情入境,找到合适的角色定位,读出心底最真的感受,《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在学生配着《清晨》那充满了回忆意味的乐曲回顾小作者与父亲满是幸福的时光后,再让同学们和着大提琴曲《殇》的哀婉朗读小作者失去爸爸后的感受,同学们沉浸在感人的语言文字与音乐中,不仅读出了小作者心中悲痛,甚至有人被感染流下了滚烫的泪水。理解课文时,为了补白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也可佐以符合情境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乐曲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心随文动,心随乐动,再加上老师适时的引导,课文内涵自然而然便被学生的思维火花丰富了。
  (二)利用图片、视频,直击学生视觉
  科学研究表明,语言文字与声画同步学习,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还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理解课文,使他们很自然的投身到课堂中去。
  1.巧用视频,激趣激情
  著名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的浪花,或者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如何达到这一效果?最直接的莫过于视觉冲击了,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上课时我以介绍神秘嘉宾的形式,播放视频,从宇宙出发,依次逐步到达银河系、太阳系,最后定格地球图片,学生被浩瀚的宇宙震撼了,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提起来了。而学习《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播放的海底世界视频,更是让学生大开眼界,完美地补充了视觉缺知,加深了学生对美丽的理解。
  2.巧用图片,理解词语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含义深刻,有些词语学生即使查到了意思,也只是浮于文字表面,难以有形象生动的感受,这时候如果配以图片适时点拨,用直观感知来激发他们的想象,拓宽他们的思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像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金碧辉煌和玲珑剔透”这两个描写圆明园昔日建筑的词语很重要,意思学生能通过查字典查到,但他们的理解也仅限于干巴巴地知道意思,无法真切体会到它的宏伟、辉煌,此时我出示了金碧辉煌的殿堂和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这两种类型的图片,学生恍然大悟,自豪感骄傲感油然而生。
  三、借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乐于巩固课堂
  好的语文课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之中,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拓展到课外知识的广阔空间,所以课后不妨安排学生借用信息技术,结合课上所学的知识方法,多读类似文章、书籍,也可将本节课学到的、拓展到的知识做成电子报等,展示自己的所得,课堂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巩固。
  当然,信息技术只是教学手段、学习工具,在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个度,万万不可使自己变成课件播放员,而应是想方设法发挥其辅助的功能。我相信经过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只要设计合理有效,信息技术必将使我们的学生乐于、善于学习语文,帮助我们的语文课堂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