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感悟源于思辨,思辨促成内化——在思辨中有效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
【作者】 孙 萍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虎山路小学
【摘要】感悟源于思辨,思辨促成内化。如何在思辨中有效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首先,把握生成,激发思辨。其次,创设情境,体验思辩。第三,关注评价,升华思辨。【关键词】感悟;思辨;内化
【正文】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审视我们的新课程,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更加凸显了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和生成性,利用儿童的生活视角,让学生自己积极发现、积极思辩、积极体验、从而感受、领悟,积淀智慧,使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思辩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才是最有效果的。
一、把握生成,激发思辨
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并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激发学生思辩的积极性,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
1.捕捉生成,激发思辨的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声音,只要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合理引导,激发学生思辩的积极性,孩子在思辩活动中培养智慧,积淀辩证思想,从而营造品德课堂美好境界。
在教学《做一个诚实的人》中,学生正在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时,忽然有位学生自言自语声:“诚实要吃亏的。”我听后亲切地发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告诉我行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没关系。”学生看着我,犹豫了一下说:我和表弟都在琴行学琴,双休日家长带我们洗海澡,两天没练琴,老师问谁做到天天练琴了,表弟高高地举起手,结果老师表扬了他,还让我向他学习呢。“你们的想法和他一样吗?”有些孩子在座位上就开始了争论。我适时引导两方学生各抒己见。教学中,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吗?”“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引发孩子畅谈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情感是内心的而非表面的,这种体验、认知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
2.巧用留白,拓展思辨空间
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有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有的是提供一些信息;有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起解决问题的愿望……这种留白一方面为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提供机会,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以思考统领行动,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留白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力求在个性化的体验中领悟到蕴涵其中的道德价值。
二、创设情境,体验思辩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全来源于活动。”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学生的知识才能掌握,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品德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诱发学生思辨活动的最佳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道德需要,增强教学效果。
1.质疑解疑,疑中思辩
在《节约水电》(《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备课时,在教学设计时我有意识的创设逆向问题情境,引发探究问题的需要,引导学生在更积极地体验中思辩,获取知识,明白道理。上课伊始,我便呈现了电视中的公益广告:节约用水,否则人类剩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和世界上水电资源的有关数据资料,同时将学生分两组就“如果停水、停电会怎样?”展开交流:停电会使手术不能及时进行,错过了抢救时间就会危及生命;工厂无法生产、电车停运;夜晚一片漆黑,人们夜晚不能学习工作了;停电我家的家用电器都不能用了,冰箱里的食品也就解冻变质了;我也不能听英语、欣赏歌曲了……
2.以情激情,悟中思辩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育不是教给孩子们特定的知识,而是在孩子们的心田悄悄播下些什么,能一次次震撼孩子的心灵。
一名学生的妈妈是下岗职工,在我校负责卫生保洁,刚开始有的孩子就故意说:你妈妈是个打扫卫生的。可孩子很阳光,每天早晚和妈妈一起上下班,由于学校老师都很关心他的学习、生活,他也学会了感恩,主动承担了替传达室爷爷给各办公室送报刊信件的任务。在教学《学会感恩》一课时,我以此为例,请这位同学说说他心中的妈妈,为什么有了当“小信使”的想法;其他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看待这位同学的所想所做的,你对感恩有了哪些新想法……引发全班学生思考,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分辨对错,进行自我教育,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3.探究实践,行中思辩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家”这一单元中教材设计了的“我的家庭小调查”。这个小调查目的在于调查访问几十年前妈妈、爸爸或者爷爷、奶奶童年的家庭生活状况,通过调查结果和自己现在的熟悉生活相比较,有所发现、感悟以及生成一些问题。个性化的调查提纲,使学生更愉快地参与调查,有了更多的发现,有了更多的感悟,也生成了更多的问题。
三、关注评价,升华思辨
品德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自律机制。在学习评价上,应当建立反思机制来引导学生认识不足,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以求道德的提升。
1. 教师引领助思辨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活动的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思辨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思辨的兴趣,更能提高他们思辨的能力。
2.自我评价促思辨
在课堂上,活动不是终极目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有感受、体验、认识。课堂上充分利用即时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使学生处于提问者、交流者、倾听者、评价者的互动。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更乐于说,更乐于做。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的品德课堂引领孩子思辩生活,让学生体验、感悟、内化并自觉地实践,调动起充满生命活力的、蓬勃向上的情感,绽放绚丽的德育之花。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审视我们的新课程,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更加凸显了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和生成性,利用儿童的生活视角,让学生自己积极发现、积极思辩、积极体验、从而感受、领悟,积淀智慧,使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思辩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才是最有效果的。
一、把握生成,激发思辨
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并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激发学生思辩的积极性,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
1.捕捉生成,激发思辨的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声音,只要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合理引导,激发学生思辩的积极性,孩子在思辩活动中培养智慧,积淀辩证思想,从而营造品德课堂美好境界。
在教学《做一个诚实的人》中,学生正在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时,忽然有位学生自言自语声:“诚实要吃亏的。”我听后亲切地发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告诉我行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没关系。”学生看着我,犹豫了一下说:我和表弟都在琴行学琴,双休日家长带我们洗海澡,两天没练琴,老师问谁做到天天练琴了,表弟高高地举起手,结果老师表扬了他,还让我向他学习呢。“你们的想法和他一样吗?”有些孩子在座位上就开始了争论。我适时引导两方学生各抒己见。教学中,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吗?”“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引发孩子畅谈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情感是内心的而非表面的,这种体验、认知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
2.巧用留白,拓展思辨空间
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有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有的是提供一些信息;有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起解决问题的愿望……这种留白一方面为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提供机会,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以思考统领行动,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留白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力求在个性化的体验中领悟到蕴涵其中的道德价值。
二、创设情境,体验思辩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全来源于活动。”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学生的知识才能掌握,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品德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诱发学生思辨活动的最佳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道德需要,增强教学效果。
1.质疑解疑,疑中思辩
在《节约水电》(《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备课时,在教学设计时我有意识的创设逆向问题情境,引发探究问题的需要,引导学生在更积极地体验中思辩,获取知识,明白道理。上课伊始,我便呈现了电视中的公益广告:节约用水,否则人类剩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和世界上水电资源的有关数据资料,同时将学生分两组就“如果停水、停电会怎样?”展开交流:停电会使手术不能及时进行,错过了抢救时间就会危及生命;工厂无法生产、电车停运;夜晚一片漆黑,人们夜晚不能学习工作了;停电我家的家用电器都不能用了,冰箱里的食品也就解冻变质了;我也不能听英语、欣赏歌曲了……
2.以情激情,悟中思辩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育不是教给孩子们特定的知识,而是在孩子们的心田悄悄播下些什么,能一次次震撼孩子的心灵。
一名学生的妈妈是下岗职工,在我校负责卫生保洁,刚开始有的孩子就故意说:你妈妈是个打扫卫生的。可孩子很阳光,每天早晚和妈妈一起上下班,由于学校老师都很关心他的学习、生活,他也学会了感恩,主动承担了替传达室爷爷给各办公室送报刊信件的任务。在教学《学会感恩》一课时,我以此为例,请这位同学说说他心中的妈妈,为什么有了当“小信使”的想法;其他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看待这位同学的所想所做的,你对感恩有了哪些新想法……引发全班学生思考,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分辨对错,进行自我教育,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3.探究实践,行中思辩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家”这一单元中教材设计了的“我的家庭小调查”。这个小调查目的在于调查访问几十年前妈妈、爸爸或者爷爷、奶奶童年的家庭生活状况,通过调查结果和自己现在的熟悉生活相比较,有所发现、感悟以及生成一些问题。个性化的调查提纲,使学生更愉快地参与调查,有了更多的发现,有了更多的感悟,也生成了更多的问题。
三、关注评价,升华思辨
品德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自律机制。在学习评价上,应当建立反思机制来引导学生认识不足,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以求道德的提升。
1. 教师引领助思辨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活动的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思辨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思辨的兴趣,更能提高他们思辨的能力。
2.自我评价促思辨
在课堂上,活动不是终极目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有感受、体验、认识。课堂上充分利用即时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使学生处于提问者、交流者、倾听者、评价者的互动。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更乐于说,更乐于做。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的品德课堂引领孩子思辩生活,让学生体验、感悟、内化并自觉地实践,调动起充满生命活力的、蓬勃向上的情感,绽放绚丽的德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