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杜永红
【机构】 新疆伊犁州巩留县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和网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教育界备受关注。多媒体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为多媒体技术集声、光、电、动画特技等手段于一体,能实现“微观世界的放大,庞然大物的缩小”;“能做实验的补充,难做实验的模拟”。计算机能把事物逼真地进行模拟,能把数字和图片直观地展示出来,能把物理实验形象地描述出来,在课堂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学生较强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物理;教学整合;作用
【正文】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物理教学在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同时,也有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本人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点积极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表现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它的新颖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能有效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多媒体技术克服了“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变虚为实,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等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达到预期目标。
把一些自然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回放,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加深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如:对于惯性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虽然经常遇到,但是注意的并不多。因此,对于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止,单是举几个实例,难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果利用动画录像,再现生活中的汽车刹车、开动等现象,可以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自然地把惯性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认识世界,探求物理奥秘的强烈愿望。
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音乐、颜色、图片、动画等,能生动、形象、具体地把所要讲述的内容展示给学生,由静态变动态,可将许多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就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这样既生动又直观,使学生对肉眼观察不到的感应电流通过动态显现而产生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又易于“右手定则”的掌握。所以说,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避免了学生的机械性记忆,帮助他们更轻松、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增强了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学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让课题引入的方法更为丰富;创设的情景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阶段,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变深为浅,化难为易,使学生印象深、学得快,记得牢,加快了学习进度。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创造参与式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有计划地将教学内容中的示意图,表格,例题和内容总结制成课件,教学时可以减少板书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把教学内容讲得更透彻、更生动,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练习,巩固提高所学知识。这样既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如果让学生能听到、能看到,再通过交流、讨论,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再加上五彩缤纷的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注入活力,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多彩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概念和规律阐释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但由于受时间、器材、观察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难以实现或无法观察,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结合的效果,模拟实验过程,可使物理课堂演示得到补充、深化、扩展、提高演示效果,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优化组合,再配合以教师的讲解,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把无形化为有形,把抽象化为形象,使传播信息量增大、传播速度加快,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抓住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正确地理解概念,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磁场的磁感应线的方向这部分内容时,尽管教师可以用挂图、铁屑和小磁针等教具演示,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以理解,若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计三维空间画面,并模拟出磁场周围的磁感应线的位置和方向,栩栩如生,既准确又科学。再配合传统的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论就轻而易举了。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物理过程使它们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同时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对于物体的上浮和下沉这两个运动过程,很难通过实验观察到它们的运动过程,同时对上浮与漂浮的关系比较难理解,如果利用电脑动画手段,设计出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的慢放过程,就可以非常细致的观察到。同时可以观察到上浮物体在露出液面时的慢放过程,学生会清楚的看到随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不断变大,它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变小,当F浮=G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漂浮。这样就会把本来很难描述的过程形象地利用大屏幕生动地显示出来,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从而水到渠成。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受和启发,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正日益提高,并显示出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多媒体技术虽然在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突破难点、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恰当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期
[2]陈春雷: 《关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之——物理实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的 关系》
[3]张主方: 《技术让思想和教学变得更完美》(《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1)
[4]陈忠民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探讨 [J] 教育探索,2007年第8期
[5]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8
[6]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同电化教育.2010.(8)
[7]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作者简介:杜永红,女,汉,现年46岁,大学本科,中教一级,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论文希望在贵刊的《教育研究》上发表。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物理教学在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同时,也有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本人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点积极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表现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它的新颖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能有效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多媒体技术克服了“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变虚为实,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等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达到预期目标。
把一些自然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回放,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加深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如:对于惯性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虽然经常遇到,但是注意的并不多。因此,对于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止,单是举几个实例,难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果利用动画录像,再现生活中的汽车刹车、开动等现象,可以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自然地把惯性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认识世界,探求物理奥秘的强烈愿望。
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音乐、颜色、图片、动画等,能生动、形象、具体地把所要讲述的内容展示给学生,由静态变动态,可将许多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就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这样既生动又直观,使学生对肉眼观察不到的感应电流通过动态显现而产生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又易于“右手定则”的掌握。所以说,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避免了学生的机械性记忆,帮助他们更轻松、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增强了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学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让课题引入的方法更为丰富;创设的情景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阶段,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变深为浅,化难为易,使学生印象深、学得快,记得牢,加快了学习进度。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创造参与式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有计划地将教学内容中的示意图,表格,例题和内容总结制成课件,教学时可以减少板书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把教学内容讲得更透彻、更生动,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练习,巩固提高所学知识。这样既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如果让学生能听到、能看到,再通过交流、讨论,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再加上五彩缤纷的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注入活力,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多彩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概念和规律阐释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但由于受时间、器材、观察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难以实现或无法观察,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结合的效果,模拟实验过程,可使物理课堂演示得到补充、深化、扩展、提高演示效果,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优化组合,再配合以教师的讲解,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把无形化为有形,把抽象化为形象,使传播信息量增大、传播速度加快,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抓住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正确地理解概念,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磁场的磁感应线的方向这部分内容时,尽管教师可以用挂图、铁屑和小磁针等教具演示,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以理解,若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计三维空间画面,并模拟出磁场周围的磁感应线的位置和方向,栩栩如生,既准确又科学。再配合传统的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论就轻而易举了。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物理过程使它们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同时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对于物体的上浮和下沉这两个运动过程,很难通过实验观察到它们的运动过程,同时对上浮与漂浮的关系比较难理解,如果利用电脑动画手段,设计出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的慢放过程,就可以非常细致的观察到。同时可以观察到上浮物体在露出液面时的慢放过程,学生会清楚的看到随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不断变大,它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变小,当F浮=G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漂浮。这样就会把本来很难描述的过程形象地利用大屏幕生动地显示出来,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从而水到渠成。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受和启发,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正日益提高,并显示出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多媒体技术虽然在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突破难点、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恰当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期
[2]陈春雷: 《关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之——物理实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的 关系》
[3]张主方: 《技术让思想和教学变得更完美》(《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1)
[4]陈忠民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探讨 [J] 教育探索,2007年第8期
[5]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8
[6]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同电化教育.2010.(8)
[7]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作者简介:杜永红,女,汉,现年46岁,大学本科,中教一级,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论文希望在贵刊的《教育研究》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