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体育模块教学

【作者】 邢子砚

【机构】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育才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体育模块教学本着以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细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模块整合使之模块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有效性。
  一、模块教学在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而针对体育改革,因体育老师对课改的精神理解不同,而导致现在的体育课出现或多或少的“混乱”局面,很多体育老师在新课改的洪流中不知道该怎样上好体育课。以往的体育课过分追求运动技能的发展,似乎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运动会,世界冠军,考试成绩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新课程改革后,体育课的设计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三个目标抬得过高,而把技能的学习淡化的过于清晰,而出现了导致了体育课的“轻技能”的错误导向。
  体育技能的学习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终身体育的基础,是终身体育的保障。课程改革提出“终身”体育,就是使学生不但要在学校的课堂中得到体育锻炼,就是走进社会也要得到锻炼身体的保障。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关于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体验到一种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和运动兴趣所在。而运动技能是支持该兴趣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只满足于最简单得动作,或者刚刚入门就参加团体活动打比赛,将很难体验到体育锻炼的魅力,心理上也很难有满足感坚持锻炼将非常难。而进入社会后,每个人不掌握一两项技能,锻炼身体的兴趣何在?比如在篮球的活动中,连运球,投篮的动作都不会,足球基本的运球、射门都不懂,这何来的锻炼激情和兴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运动技能教学仍是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的主干领域,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的学习领域毕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而失去体育课程的特征。所以,学生走出校园前,需要学会一定的运动技能,这是终身体育的保障。因此,运动技能无论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健康课,还是对我们学生的终身体育都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在逐渐探究和摸索好的教学模式情况下,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模块教学(主题单元)的体育教学模式走进了我校的体育课堂。模块教学的教学模式从整体结构衔接出发,来设计主题单元教学内容,能够积极体现主题单元的独立性、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的优势,把学生学习的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融“教”、“学”、“练”为一体,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发展”,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经过一年的课堂实践,证明体育模块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和参与度提高了,真正发挥了体育教师的特长,满足了学生的体育需要,使体育课上的有声有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㈠模块的设计理念、过程和方法
  体育模块(主题单元)的教学我们采用初中体育教材的主题单元作整体设计,提出以一个单元或主体来统领教学内容,力求反应时代特点,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模块教学评价理念和方式上,强调评价多元性,注重形成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紧紧围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来建立体育模块教学过程的整体结构。选择教学内容时,遵循目标统领内容,内容体现目标的原则,两者有机结合。
  ㈡模块目标
  1.每个学生每学年要求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增强运动技能的应用能力。
  2.在模块学习中,增强体能的练习,提高身体素质。
  3.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经常看并会看重大体育比赛。
  4.认识终身体育的意义。
  5.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目标和体育道德,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㈢模块选课和组织形式与方法
  1.田径
  学习和参与田径运动,巩固和提高跑、跳、投的基本技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各种体能,为学习和掌握其他项目的运动技能打下基础。
  2.篮球
  篮球项目具有很强的普及型和运动参与性,具有对抗性、组织性和技巧性。发展爆发力、速度和灵敏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足球
  足球项目有着巨大的运动魅力,深受多数学生的喜爱。这和足球所蕴含的的特点十分不开的:整体性、大局性、对抗性、易变性……
  4.排球
  排球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场地设备简单,比赛规则容易掌握。其技术的全面性、高度的技巧性、严密的集体性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5.武术
  武术运动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遗产。它的运动美和观赏美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文化。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磨练意志,锻炼身心,增强体质,培养武德情操。
  ㈣模块课报名办法
  1.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可依据模块内容随意选项,所选内容一学年更换一次。如:一个级部十个班,田径每个班级可报十人(男:6人,女:4人);篮球(男女生各报5人);排球(男女生各报4—5人);足球(男生:5—6人,女生4—5人)
  2.上课时,打破传统的行政班级编制,按模块站队上课。
  ㈤体育教师现有资源配备:
  1.打破分班教学的老传统教学模式,按模块教学需要进行统一调配。
  2.根据教师专业,合理分配模块的教学。
  二、体育模块整合
  ㈠体育模块课程整合方式
  1.课程主题单元整合(模块整合)
  ①主题性
  主题式体育教学单元突出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一切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和操作都是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
  ②激“情”性
  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主题式体育教学单元正是通过创设情“景”、意“境”用背景音乐、生动语言,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等的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
  ③主动性
  主题式体育教学单元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中情境发展方向的引导、启发、把握和调控以及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充分拓展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和积极练习,努力获得成功。
  ④人文性
  主题式体育教学单元的构建要十分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要让体育运动无不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重视人文性的培养,表现在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及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施加影响。
  2.不同(模块)主题单元之间的整合
  ①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整合(田径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例如把田径模块中的一些有关身体素质(队列,游戏,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的内容整合到其他模块当中去。
  ②与运动营养学的整合(体育保健)
  学生体育运动需要合理的营养合理的营养不仅能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而且能提高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蛋白质使人体肌肉发达,力量增强,是一切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锻炼与营养都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运动可以改善、发展与提高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而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素,是构成和修补组织器官的原料,调节器官功能的主要物质.营养不仅与发病率及身体发育有关,而且影响运动的能力,所以运动与营养两者不可偏废。
  ㈡评价方式
  1.考核内容所占总评比例方法
  体育课学习成绩=学习态度(20%)+知识与技能(30%)+体能(30%)+情意表现(10%)+合作精神(10%)+加分因素(10%)
  2.各项内容具体评分方法和规定
  学习态度(20')
  ①出勤(10')
  以记载形式,旷课一次扣一分,迟到、早退三次扣一分(组长考勤)。此项得分少于4分,则体育课总评不及格,0分则体育课不参与评分。
  ②积极参与(10')
  从练习态度方面以小组互评、教师评定的办法综合评分。互评和师评比例为6:4。
  知识与技能(30')
  ③知识(10')
  每学期组织一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考查。考查可采用笔试、小组答辩等形式。
  ④技能(20')
  每学期根据教学计划,确定1~2次反映运动技能的项目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自评、互评、师评比例为3:3:4。
  ⑤体能(30')
  每学期根据教学计划确定2项反映运动能力的项目进行测验,了解学生体能达到的水平状态。其评价标准采用武汉市教学研究室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评定标准,并尽量多采用相对评价标准,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体能进行自评、互评,最后师评。自评、互评、师评比例为2:2:6。
  ⑥情意表现(10')合作精神(10')
  以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情感投入、协作精神方面进行评定。采用小组互评、教师评定的综合评价方式。互评、师评比例为6:4。
  ⑦加分因素(10')
  此项最高得分为10分,不同项可累计加分。各项加分值如下:
  课间操和课外体育锻炼出勤率达到98%以上并认真锻炼者,加5分;获等级运动员称号者,加5分;参加校运动会及以上体育比赛获奖者,加5分;学生体育干部在组织各项体育活动中,工作认真负责者,加5分;写出研究性学习心得、论文者,加5分;能对体育课程学习提出个人合理建议的,加3分;热心帮组同学、辅导他人,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