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激发小学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策略
【作者】 高振峰
【机构】 广西省博白县宁潭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设计之前,有必要对影响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充分的研究。我们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编排体系是影响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客体,各年级段小学生是影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主体。
一、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编排分析
(一)低年级的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漫游飞行世界》、《海底世界多奇妙》、第三册《民间玩具世界》、《现代玩具世界》、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内容富有情趣、好玩,贴合低年级阶段的审美需求,如:把鱼画在白云上,把飞机潜入海底,画人物眼睛大过头部、不画耳朵、头发等等,画里的事物东倒西歪,画面充满童真。
(二)中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初步了解接触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七册《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五彩缤纷的中国花鸟画》、第六册《古老的交通工具》、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等。其特点是在中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内讲授适合他们的国内外优秀作品的欣赏知识,增加学生审美的宽度和深度。
(三)高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十一册《祖国在我心中》、《社区即景》、第十二册《激愤人心的革命历史画》等。其特点是在学习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操,让学生在欣赏中了解祖国的历史和近代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影响小学生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年龄特点
首先,儿童对具体直观的事物兴趣深厚,对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习惯,强烈鲜艳的色彩会刺激儿童的感官,比如蓝蓝的天空,红红的花朵,绿油油的草地,黄澄澄的芒果……这些鲜明艳丽的颜色往往特别吸引他们的眼球,因为这些颜色会使他们感到喜悦,很乐于接受。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如对“色调”、“构图”、“透视”等概念进行解释时,则会表现出烦躁困惑。
其次,儿童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往往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见所闻以及对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一幅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比如:彩虹、草地、花朵还有色彩鲜艳的水果静物等绘画作品,他们多数会喜欢,并乐意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第三,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例如第八册欣赏课《美丽的服装》,很多学生还是会盯住模特的头像仔细欣赏,对眉眼的兴趣超出了衣服的款式、色彩的关注。
当然,影响小学生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主体因素还有很多,但是,把握了小学生单纯、幼稚、爱动的主线,就拿到了激发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钥匙。
三、激发小学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策略
结合课堂主体和教材客体的特点,教师有必要规避几种常见的破坏课堂审美情趣的情形:避免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使欣赏成为“讲赏”;避免教师的赏析脱离学生实际,自我陶醉,陷学生于茫然,使欣赏成为“独赏”;避免课堂播放大量电脑图片,把本该板书或描述的内容也做进课件,使欣赏成为“观赏”。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情趣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远远比被动接受的过程吸收的知识更多、更广、更有兴趣,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让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感、获得深刻的欣赏体验。教师过多、过细、过深的讲解,既不利于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我经常采取如下几种的教学方法,来激发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情趣。
讨论激趣。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第九册的第2课俄罗斯画家列宾作品《伏尔加河纤夫》中,每个人物的角色都不一样,要从他们的衣着、动作、年龄来分辨哪位是新手时,学生们因为观察不全面很容易混淆,这个时候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种方式的欣赏真正体现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的学习过程,他们对所欣赏过的画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锻炼了观察能力。
穿插激趣。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以便用于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利用一些课外相关的能激起儿童兴趣的图片,结合课本一起讲解,这样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兴趣中吸收更多相关的知识。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想象激趣。多媒体集声、光、电于一体,纵贯天地,横穿古今,足不出户,就能让人感受纷纭的世界。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材第十一册的《革命历史画欣赏》一课中,播放新中国成立庆祝大会的音频,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的视频,然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味开国大典的盛况,在头脑中设想,如果自己画“开国大典”应该怎么画?再出示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两者比较,不但能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了兴趣。
现场激趣。这是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即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2006年冬,我们学校组织一次“师生迎春书画展”,我带着一班学生前去参观展览,可能是因为平时很少带集体去室外观看展览,而且是上课时间出去的,学生们一路上兴高采烈。到了展览馆,个个都如饥似渴的欣赏着展厅里面的每一幅作品,有的拿出准备好的笔记在做记录;有的几人一组各抒己见小声评论墙上的画;有的在自己的作品前在为同学们讲解自己的作品。观赏完画展回来后学生们的收获比任何一节课都大,他们都在为自己喜欢的画写了详细的观后感。到下次上课时,学生们个个都能说出自己的观后体验,好一部分说得还挺深刻。可见,户外的欣赏同样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又如我上岭南版第3册《给树爷爷画像》这一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学校里就有很多不同的树,结果学生们都在一颗老榕树下停了下来,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我看见树爷爷了。我说:那你为什么说它就是树爷爷呢?答案很清楚,那就是它长满了“胡子”。接下来就是给树爷爷“画像”了,这一次的体验性欣赏,让学生对树木和大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编排分析
(一)低年级的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漫游飞行世界》、《海底世界多奇妙》、第三册《民间玩具世界》、《现代玩具世界》、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内容富有情趣、好玩,贴合低年级阶段的审美需求,如:把鱼画在白云上,把飞机潜入海底,画人物眼睛大过头部、不画耳朵、头发等等,画里的事物东倒西歪,画面充满童真。
(二)中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初步了解接触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七册《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五彩缤纷的中国花鸟画》、第六册《古老的交通工具》、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等。其特点是在中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内讲授适合他们的国内外优秀作品的欣赏知识,增加学生审美的宽度和深度。
(三)高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十一册《祖国在我心中》、《社区即景》、第十二册《激愤人心的革命历史画》等。其特点是在学习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操,让学生在欣赏中了解祖国的历史和近代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影响小学生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年龄特点
首先,儿童对具体直观的事物兴趣深厚,对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习惯,强烈鲜艳的色彩会刺激儿童的感官,比如蓝蓝的天空,红红的花朵,绿油油的草地,黄澄澄的芒果……这些鲜明艳丽的颜色往往特别吸引他们的眼球,因为这些颜色会使他们感到喜悦,很乐于接受。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如对“色调”、“构图”、“透视”等概念进行解释时,则会表现出烦躁困惑。
其次,儿童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往往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见所闻以及对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一幅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比如:彩虹、草地、花朵还有色彩鲜艳的水果静物等绘画作品,他们多数会喜欢,并乐意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第三,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例如第八册欣赏课《美丽的服装》,很多学生还是会盯住模特的头像仔细欣赏,对眉眼的兴趣超出了衣服的款式、色彩的关注。
当然,影响小学生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主体因素还有很多,但是,把握了小学生单纯、幼稚、爱动的主线,就拿到了激发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钥匙。
三、激发小学美术欣赏课审美情趣的策略
结合课堂主体和教材客体的特点,教师有必要规避几种常见的破坏课堂审美情趣的情形:避免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使欣赏成为“讲赏”;避免教师的赏析脱离学生实际,自我陶醉,陷学生于茫然,使欣赏成为“独赏”;避免课堂播放大量电脑图片,把本该板书或描述的内容也做进课件,使欣赏成为“观赏”。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情趣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远远比被动接受的过程吸收的知识更多、更广、更有兴趣,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让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感、获得深刻的欣赏体验。教师过多、过细、过深的讲解,既不利于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我经常采取如下几种的教学方法,来激发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情趣。
讨论激趣。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第九册的第2课俄罗斯画家列宾作品《伏尔加河纤夫》中,每个人物的角色都不一样,要从他们的衣着、动作、年龄来分辨哪位是新手时,学生们因为观察不全面很容易混淆,这个时候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种方式的欣赏真正体现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的学习过程,他们对所欣赏过的画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锻炼了观察能力。
穿插激趣。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以便用于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利用一些课外相关的能激起儿童兴趣的图片,结合课本一起讲解,这样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兴趣中吸收更多相关的知识。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想象激趣。多媒体集声、光、电于一体,纵贯天地,横穿古今,足不出户,就能让人感受纷纭的世界。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材第十一册的《革命历史画欣赏》一课中,播放新中国成立庆祝大会的音频,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的视频,然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味开国大典的盛况,在头脑中设想,如果自己画“开国大典”应该怎么画?再出示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两者比较,不但能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了兴趣。
现场激趣。这是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即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2006年冬,我们学校组织一次“师生迎春书画展”,我带着一班学生前去参观展览,可能是因为平时很少带集体去室外观看展览,而且是上课时间出去的,学生们一路上兴高采烈。到了展览馆,个个都如饥似渴的欣赏着展厅里面的每一幅作品,有的拿出准备好的笔记在做记录;有的几人一组各抒己见小声评论墙上的画;有的在自己的作品前在为同学们讲解自己的作品。观赏完画展回来后学生们的收获比任何一节课都大,他们都在为自己喜欢的画写了详细的观后感。到下次上课时,学生们个个都能说出自己的观后体验,好一部分说得还挺深刻。可见,户外的欣赏同样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又如我上岭南版第3册《给树爷爷画像》这一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学校里就有很多不同的树,结果学生们都在一颗老榕树下停了下来,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我看见树爷爷了。我说:那你为什么说它就是树爷爷呢?答案很清楚,那就是它长满了“胡子”。接下来就是给树爷爷“画像”了,这一次的体验性欣赏,让学生对树木和大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