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注重数学课堂,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 潘 婧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二学区马家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敢于质疑,促使学生想创新。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学生敢问、乐问、会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才能。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就有了思考,而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所以说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抓住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我们在“鸡兔同笼”引入教学时,教师谈话设问:一天,×年级的一位小同学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昨天,我陪妈妈带奶奶到医院看病时,发现了一个有趣数学问题想考考您,就是三个人7条腿,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其中一人柱着拐杖)。”课堂上常常启用这中引导学生有趣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培育探究的欲望,营造一个探究问题的磁场。
二、勇于探究,鼓励学生敢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得开,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熟悉的基础上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创新。教师在讲授时不能把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联想思维,创造思维,倡导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校要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想象机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每个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样设计:先让学生说说过去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孩子们都没问题,个个都说得很好,接着我又问,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此时,同学们都疑惑了。从而,让孩子带着问题,带着渴望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再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紧张有趣,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数学中宜充分利用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课堂上教师尽量把生活中几何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展现出来,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之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渴望,驱动他们创新、探索。创设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渐渐的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三、乐于尝试,培养学生会创新。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和创新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模仿,被动参与,反复练习,而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互助活动、合作交流等方式学到所学知识。在交流中,活动中,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践探究等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数学老师时常关注的焦点。譬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可以这样设计:①引导猜想——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能转化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能转化为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吗?②操作验证——用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拼成的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行动吧!③推出结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又如何计算?“底×高”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思维的素材,而且也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使孩子们在实践研究中学会了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一、敢于质疑,促使学生想创新。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学生敢问、乐问、会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才能。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就有了思考,而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所以说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抓住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我们在“鸡兔同笼”引入教学时,教师谈话设问:一天,×年级的一位小同学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昨天,我陪妈妈带奶奶到医院看病时,发现了一个有趣数学问题想考考您,就是三个人7条腿,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其中一人柱着拐杖)。”课堂上常常启用这中引导学生有趣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培育探究的欲望,营造一个探究问题的磁场。
二、勇于探究,鼓励学生敢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得开,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熟悉的基础上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创新。教师在讲授时不能把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联想思维,创造思维,倡导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校要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想象机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每个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样设计:先让学生说说过去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孩子们都没问题,个个都说得很好,接着我又问,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此时,同学们都疑惑了。从而,让孩子带着问题,带着渴望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再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紧张有趣,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数学中宜充分利用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课堂上教师尽量把生活中几何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展现出来,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之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渴望,驱动他们创新、探索。创设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渐渐的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三、乐于尝试,培养学生会创新。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和创新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模仿,被动参与,反复练习,而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互助活动、合作交流等方式学到所学知识。在交流中,活动中,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践探究等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数学老师时常关注的焦点。譬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可以这样设计:①引导猜想——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能转化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能转化为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吗?②操作验证——用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拼成的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行动吧!③推出结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又如何计算?“底×高”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思维的素材,而且也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使孩子们在实践研究中学会了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