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用教学艺术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作者】 马艳春

【机构】 甘肃省临夏市城郊镇木场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一直是教学工作的难点。那么,如何化难为易?我以为除了科学的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外,还需要有别于通常状态下的艺术的语言、表情和艺术的构思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艺术的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的教学,一方面是学生,一方面是书本,这一对矛盾将最后统一在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这需要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喜悦的心境中全心身地投入学习。
  (一)目光吸引法。“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学生通过教师的目光窥见教师的心境,从中引起的相关的心里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效果。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眼睛会说话”,他们善于运用目光为教学服务。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愉快地投入学习。
  (二)情感交融法。表情是师生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过程。教师的表情是传递信息,表路情感的重要手段。学生时时从教师的表情中获取信息,以确定出自己的反应。为了通过表情更加有效的吸引学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上课时,表情要自然。具体来看,一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表里如一的真实形象;二要充满自信,对学生充满爱和希望,使学生爱受到鼓舞和激励;三要亲切、温和,并讲究分寸,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心的共鸣,情的交融。
  (三)兴趣激励法。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里特征,是人行为的有力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组织教学的积极手段。学生不可能40分钟对某一事物始终保持高度注意,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授《羚羊木雕》时,我把文章中“我”的处境,放到学生面前,发问;“如果你处于这种境地,你该如何去做呢?”学生兴致很高,议论纷纷。因为与生活结合密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经验,做出自己的选择,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功能。
  二、艺术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能巧妙低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学艺术,或者说需要课堂教学的调动艺术。
  (一)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
  学生喜欢上一堂课,首先是来自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如果教师建立了正确的“教师观”,那么语文课的趣味也就不愁不浓,学生也就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做到寓教于乐。相反,如果教师态度过于严肃,经常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臭架子,课堂气氛过于紧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重的话,想在课堂上讲得有滋有味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让自己成为出色的演员。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一种面对面的“对谈”,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渴求知识、朝气蓬勃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怀情而教”,在教学过程中把文章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地“表演”出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把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变为自己的喜怒哀乐。
  (三)让自己成为有深厚文学底蕴的老师。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或者只会对课文内容作空洞、乏味的讲解,想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学生喜欢有丰富知识的老师,如果你能恰到好处地从课外书或丰富多彩的“大世界”中去“拾趣”,不断地从课外引进学生喜欢的东西,特别是面对着那些学起来比较枯燥的课文,更是不放松这方面的努力,那么学生会期待着上这一堂课。
  (四)让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
  每堂语文课,都可以看成是一部短戏,要使戏演得出色,就要看老师能否导演好这出戏。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时而是导演,时而是演员,时而是观众;如果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当观众,那么,老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剧本”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导演好不同的“戏”。
  三、艺术地组织教学语言
  艺术地使用教学语言,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语言要有节奏。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的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象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
  (二)语言要有情感。?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教师讲课时,不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正襟危坐的卫道士、说教者的姿态,这样会让学生生厌。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心动神随、情绪饱满,运用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声调等变化,富有情感地体现讲课的内容。或娓娓而谈,或悲愤深沉,或慷慨陈词,或嬉笑怒骂,使教学引人入胜,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与真善美的共鸣。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心情轻松愉悦,课堂上倾注了情感以及富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往往会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容易产生情绪互动感染,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智力活动,在满足的情绪中解开知识之迷。
  (三)语言要有趣味。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中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我曾听过一节语文课由于老师的语言平平、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有的甚至在下面大呼“催眠曲”,所以,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堂语言要精炼生动。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语言精炼生动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论准备了多么好的教具,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语言没有条理,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课中语言要清楚、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简洁的文字,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就教学艺术而言,上述内容远远不能达到当前教育与教改的要求,只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意识的积累研究,并且辅以强化训练,才能使每一堂课保质保量,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