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
【作者】 胡春文 任 飞
【机构】 山东省平邑县经济开发区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我们国家新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中小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收获知识和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而不是之前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要树立使学生终身发展的意识,关注学生的成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作为小学课程中的一门基本学科的小学体育课,是以通过有效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一门关键课程,学生身体的健康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保障。在我们现在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的存在是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违背的,当然这也与我们的体育课自身的一些特点有关系。体育课是所有小学学科中唯一需要在室外上课的学科,也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或动手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上课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分外地关注,首先是安全问题,学生们都喜欢玩,但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学生之间在进行某些活动时极易出现一些问题,甚至造成对学生身体的伤害,这不但对学校来说是极大地问题,也会给孩子自身造成伤害。很多教师因为害怕学生出现问题,上课就非常的死板,把学生约束的非常苛刻,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失去了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当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效果就大大下降了。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经过三年的小学体育教学,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树立安全意识,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人的生命和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是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这是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树立并时刻警醒自己的认识。小学生由于年龄阶段的关系,在体育课上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特别是当学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中以后,往往就把安全抛离脑后,一些意外状况就极易发生。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每位教师不仅要时刻紧绷安全之弦,更要充分地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做好安全防范。从上课学生站队开始就要强调、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警告学生不要相互间拥挤、推搡,否则极易发生意外。在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之前,教师一定要把规范动作和注意事项讲到位,同时要认真地再次检查所用器械,杜绝安全隐患。在学生活动期间,教师一定要随时关注、观察学生,特别是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一定要特别关注。如果学生发生意外,教师一定要按体育课规定流程来处理,千万不要擅做主张,防止问题恶化。
二、传统教学观念的打破
在固有的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考试升学率成了各个学校的片面的和最主要的追求,这样就使得体育课程被广泛的忽视,或者将体育教学定义为玩乐教学,最终限制了体育教学的意义,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思维和模式设定,局限了体育教学功能的发挥,尤其是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在新课改下,如何科学合理的设定体育课程,改变以往的错误认知就显得特别的重要。[1]
对体育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根据该班级学生的独有的体能素质,进行灵活的课时安排,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在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得到执行和遵守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引导教学进程。在小学阶段,体育教育的核心应该界定为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所谓身体素质,其为人的各种体质、各种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生理技能机制的总体体现。具体来讲,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速度、灵敏度、耐力、柔韧度和力量。小学生,因自身的年龄阶段的不同,进行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体能特征必须得到充分的考量,尤其不能影响其身体发育,比如进行轻负荷、较快速度的联系,而非中等负荷、高速度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改善其关节伸缩功能,有针对性的锻炼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改进其体制的成长空间。[3]
三、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教师现在都有这样的发现,经常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了,对于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如以前高了。究其原因,教师不能单纯地去抱怨学生,还是应该从自身上多找原因。事实上,很多学生还是非常喜欢上体育课的,特别是体育课作为唯一的室外活动的课程是很多学生所期望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上对学生情况关注不够,在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缺乏针对性,这就使很多学生的上课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大受打击,从而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下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上课的热情与他们的兴趣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就喜欢参与,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己,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针对学生这样的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充分理解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加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4]
四、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和受教群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比如活跃的思维、好动的特性等等。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了解和熟悉上述相关因素,多样化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灵活化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建立起更加适应小学生自身身心发展需求的,更加能够满足小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领会不同的动作要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的引导,在初始和终结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应该得到很好的关注,从而能够让教学的效果得以很好的展现,让教学的进程得以顺利地完成,让教学的目的得以把握。
五、教学后的评价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用“好”“坏”来片面地评价学生。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评价也进行了相应的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全面实施评价机制,应该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互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相互评价的提高,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法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2]
总之,教学的行进中,作为教的主体,老师要充分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往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被逐步的调整与改变,学生的需求和重要地位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将原来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调整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需求被理解和接受,学生作为主体应得到充分的尊重,要给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提供充分的、适宜的合理的条件。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国家的教育也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下与时俱进,不断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的小学教学必须要充分的予以重视,小学体育学科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科学的锻炼自己身体的最基础和关键的环节,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体育教学纲要为最基本的教学指导,结合每个学生自己的特殊情况,生动化、多样化体育教学内容,主动调整自己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章 镍.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方法.四川. 现 代 阅 读,2011.
[3]陆彦凯.关于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河北.学周刊,2012.
[4]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一、树立安全意识,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人的生命和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是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这是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树立并时刻警醒自己的认识。小学生由于年龄阶段的关系,在体育课上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特别是当学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中以后,往往就把安全抛离脑后,一些意外状况就极易发生。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每位教师不仅要时刻紧绷安全之弦,更要充分地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做好安全防范。从上课学生站队开始就要强调、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警告学生不要相互间拥挤、推搡,否则极易发生意外。在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之前,教师一定要把规范动作和注意事项讲到位,同时要认真地再次检查所用器械,杜绝安全隐患。在学生活动期间,教师一定要随时关注、观察学生,特别是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一定要特别关注。如果学生发生意外,教师一定要按体育课规定流程来处理,千万不要擅做主张,防止问题恶化。
二、传统教学观念的打破
在固有的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考试升学率成了各个学校的片面的和最主要的追求,这样就使得体育课程被广泛的忽视,或者将体育教学定义为玩乐教学,最终限制了体育教学的意义,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思维和模式设定,局限了体育教学功能的发挥,尤其是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在新课改下,如何科学合理的设定体育课程,改变以往的错误认知就显得特别的重要。[1]
对体育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根据该班级学生的独有的体能素质,进行灵活的课时安排,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在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得到执行和遵守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引导教学进程。在小学阶段,体育教育的核心应该界定为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所谓身体素质,其为人的各种体质、各种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生理技能机制的总体体现。具体来讲,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速度、灵敏度、耐力、柔韧度和力量。小学生,因自身的年龄阶段的不同,进行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体能特征必须得到充分的考量,尤其不能影响其身体发育,比如进行轻负荷、较快速度的联系,而非中等负荷、高速度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改善其关节伸缩功能,有针对性的锻炼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改进其体制的成长空间。[3]
三、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教师现在都有这样的发现,经常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了,对于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如以前高了。究其原因,教师不能单纯地去抱怨学生,还是应该从自身上多找原因。事实上,很多学生还是非常喜欢上体育课的,特别是体育课作为唯一的室外活动的课程是很多学生所期望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上对学生情况关注不够,在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缺乏针对性,这就使很多学生的上课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大受打击,从而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下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上课的热情与他们的兴趣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就喜欢参与,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己,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针对学生这样的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充分理解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加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4]
四、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和受教群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比如活跃的思维、好动的特性等等。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了解和熟悉上述相关因素,多样化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灵活化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建立起更加适应小学生自身身心发展需求的,更加能够满足小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领会不同的动作要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的引导,在初始和终结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应该得到很好的关注,从而能够让教学的效果得以很好的展现,让教学的进程得以顺利地完成,让教学的目的得以把握。
五、教学后的评价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用“好”“坏”来片面地评价学生。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评价也进行了相应的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全面实施评价机制,应该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互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相互评价的提高,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法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2]
总之,教学的行进中,作为教的主体,老师要充分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往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被逐步的调整与改变,学生的需求和重要地位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将原来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调整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需求被理解和接受,学生作为主体应得到充分的尊重,要给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提供充分的、适宜的合理的条件。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国家的教育也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下与时俱进,不断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的小学教学必须要充分的予以重视,小学体育学科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科学的锻炼自己身体的最基础和关键的环节,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体育教学纲要为最基本的教学指导,结合每个学生自己的特殊情况,生动化、多样化体育教学内容,主动调整自己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章 镍.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方法.四川. 现 代 阅 读,2011.
[3]陆彦凯.关于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河北.学周刊,2012.
[4]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