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创设一个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
【作者】 毕仕鹏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科学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仅仅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载体。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型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品质,它是学生知识素养、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智慧发展的水平。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非常重要。那怎样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呢?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营造学生主动探究的氛围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科学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科学,才能使他们体会到学科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科学学习活动。每节课,我都会根据学生的科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题材,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浮力有时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究竟怎样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使学生提出可能影响沉浮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问题需要就有了思维活动。关注生本,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前提。
再如,学习摩擦力时,在课的开始设置一个“抓泥鳅”的活动,学生在水里怎么也抓不起泥鳅,但在黄沙箱里却很容易抓起来,接着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就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见解。这样,通过情境设置疑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继而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时也会产生内在的快乐。
二、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明确的要求:学习科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科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重视并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绕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的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探究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把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记录,这也是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过程。如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现象记录下来,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画了金属条和金属圆片热传导时的速度和方向。虽然是简简单单的箭头,但是很形象地表示出了固体热传导从高温向低温传递、以热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规律,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交流和讨论是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解释的主要过程,学生思维的活动往往是在交流和讨论中最为激烈。所以应注重学生的交流汇报,通过小组交流、大组汇报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表述时说出前因后果,对探究结果做出解释,并且引导他们学会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比较、抽象、概括。如在教学《滑轮》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运用定滑轮的好处。在学生为运用定滑轮是否省力而争执不休时,教师及时地启发学生用弹簧秤进行实验,并引导他们分析不省力的原因。在认识了动滑轮后,再依次引导他们分析动滑轮是否省力、能省多少力,并用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滑轮的优缺点,最后讨论做个怎样的装置工作起来既方便又省力。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分析、验证、综合,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三、重视提供结构性材料,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自主探究材料,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明显效果。因此教学时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有结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
例如《磁铁的性质》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和学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小盆、磁铁性质实验盒、铝制的吊篮、小的曲别针等有结构的材料,而且各自的材料不尽相同,这样为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学生根据有结构的材料动脑设计实验,反复动手实验,动手画出实验中的现象,在获取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对各种现象进行筛选,直至概括出磁铁的性质。
这里“材料”看上去数量上多了、杂了,却改变了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机械思维状态,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众多有结构的材料中灵活选用,按照各自小组的探究方案开展研究。这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活动就会不断拓展。
总之,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就是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重视营造学生主动探究的氛围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科学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科学,才能使他们体会到学科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科学学习活动。每节课,我都会根据学生的科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题材,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浮力有时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究竟怎样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使学生提出可能影响沉浮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问题需要就有了思维活动。关注生本,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前提。
再如,学习摩擦力时,在课的开始设置一个“抓泥鳅”的活动,学生在水里怎么也抓不起泥鳅,但在黄沙箱里却很容易抓起来,接着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就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见解。这样,通过情境设置疑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继而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时也会产生内在的快乐。
二、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明确的要求:学习科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科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重视并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绕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的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探究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把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记录,这也是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过程。如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现象记录下来,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画了金属条和金属圆片热传导时的速度和方向。虽然是简简单单的箭头,但是很形象地表示出了固体热传导从高温向低温传递、以热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规律,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交流和讨论是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解释的主要过程,学生思维的活动往往是在交流和讨论中最为激烈。所以应注重学生的交流汇报,通过小组交流、大组汇报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表述时说出前因后果,对探究结果做出解释,并且引导他们学会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比较、抽象、概括。如在教学《滑轮》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运用定滑轮的好处。在学生为运用定滑轮是否省力而争执不休时,教师及时地启发学生用弹簧秤进行实验,并引导他们分析不省力的原因。在认识了动滑轮后,再依次引导他们分析动滑轮是否省力、能省多少力,并用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滑轮的优缺点,最后讨论做个怎样的装置工作起来既方便又省力。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分析、验证、综合,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三、重视提供结构性材料,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自主探究材料,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明显效果。因此教学时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有结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
例如《磁铁的性质》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和学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小盆、磁铁性质实验盒、铝制的吊篮、小的曲别针等有结构的材料,而且各自的材料不尽相同,这样为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学生根据有结构的材料动脑设计实验,反复动手实验,动手画出实验中的现象,在获取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对各种现象进行筛选,直至概括出磁铁的性质。
这里“材料”看上去数量上多了、杂了,却改变了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机械思维状态,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众多有结构的材料中灵活选用,按照各自小组的探究方案开展研究。这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活动就会不断拓展。
总之,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就是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