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循环日记点亮儿童写作之灯
【作者】 王 莉 姜 伟
【机构】 山东省龙口市新港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培养写作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对于作文教学的思考,要从我对自己小学阶段学写作文的回忆说起:
老师们当时怎么教作文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有个观念根深蒂固——写作文要会编!因为当时有长我几岁的姐姐正读中学,所以在那个资料匮乏的年代,我有幸读到了一本作文选,并在其中选到了一篇堪称“百搭”的作文。作文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晚上到了吃饭的时间了,舅舅还没回来,我和姥姥等了很久,舅舅才满身油污地回到了家,一问,才知道舅舅在下班的路上,遇到别人的车子坏了,帮人修车去了······就是这一篇作文,抵当了我整个小学阶段的所有考试——写《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它,写《助人为乐的一件事》是它,写《深受教育的一件事》也是它,写《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它······因为善于改头换面,所以这篇作文我是屡试不爽,每每都能拿到高分。但是,让人悲哀的是,我根本就没有舅舅,连个可以和舅舅年龄相仿的叔叔也没有,至于姥姥,更是从我出生时就没见到过。我的作文完全是在应和考试,与我的生活毫无关系。
反观现在学生的作文,“人”“文”分离的状况仍然十分严重。满纸空话套话的现象也时常出现。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许多快速提高作文成绩的方法和技巧,在短时间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教育的常态。真正的语文教育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从来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摆脱胡编乱造、弄虚作假,怎样才能在习作中留住美好纯真的童心,留住真情实感呢?我通过班级“循环日记”,大力提倡学生写真实的文章、说最真实的话。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地写作,师生都很受益。
一、排除畏难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在引导学生写作方面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学生——“写作并不难,写作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怕写作是大多数学生的通病,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我们为学生设置的写作门槛太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命题作文,在学生还没有学会表达以前,就给出了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了孩子们自由表达的欲望。为了让学生放下“写作难”的包袱,我在让学生开始写之前先听,听老师读以往学生的日记。为了打开学生写作的心门,我选择的都是最贴近校园生活的日记读给学生听,这些日记行文未必完美,但事件一定真实有趣。我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并非哪篇文章写作的技巧有多高,而是哪篇日记更有趣、更幽默、更感同身受。听日记,让学生发现,日记并不难,写日记就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心。
二、循环写作,资源共享
每到新学期,我都会送给学生一份礼物——一个厚厚的日记本,这是全班同学共同的日记本。每天都有一位同学写日记,这样传递着日记本,就像在传递着接力棒,日积月累,这就成了他们共同写下的书。这是一本生活的书,心情的书,成长的书,在我和学生的眼里,这本书的意义太丰富了。每个人都在写,每个人都在读,这里成了孩子们尽情表达自己的舞台。他们日记的内容,大部分是校园生活和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自己和父母间发生的事情;也许令人感动落泪,也许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是同学之间搞笑的糗事······他们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欣喜、悲伤、憎恶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把自己的快乐与烦恼与大家一起分享。
三、优化评价的手段,点燃创作欲望
写作评价方面,我改变以往教师一人批改评价的做法,在每篇日记的后面都设有留言栏,老师、家长、同学都来留言,共同参与评价。日记天天在学生、老师、家长之间你传我阅,你写我评,一下子把老师、同学、家长之间相互的距离拉近了,尤其对于家校沟通、亲子沟通、师生、生生互动,这里成了一个心存默契的交流平台,家长和老师都很自然地蹲下了身,成了孩子们的朋友。作为学生,每天都可以在“循环日记”中欣赏自己和同伴的生活;作为教师,每天都可以通过“循环日记”更近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作为家长,每天都可以用笔参与到孩子们的成长中来。留言大多数都是以鼓励为主的,而且还经常出现互动,每个学生既是写作者,又是评论者,通过这样的角色交换,学生会从读别人的文章中领会到如何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同时又可以互相学习彼此的优点,一举两得。日记留言让孩子们多了一种眼光,成为一名具有鉴赏力的读者。教师的留言更偏重于写作方面的指导。我从不用批评的字句,总是用鼓励或建议的口吻去评价他们的习作。而且尽量去挖掘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充满鼓励的评语就像催化剂一样,点燃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孩子们在肯定和表扬中树立自信,放下枷锁,在他们写作的小天地里自由地驰骋。循环日记在学生的手中传阅,老师的写作指导就这样在悄悄的传递中更有针对性地渗透到了学生的思想中。
四、佳作成册,培养发表意识
循环日记让孩子们的写作处在了一种自由的状态,这种自由的状态不仅是生产佳作的途径,而且使作文无比快乐。作文的快乐首先是心灵的快乐,心灵快乐了,孩子们就不会再畏惧写作,而是愿意主动以写作这种方式与身边的世界对话。我把优秀的日记装订成了班级杂志,放在班级图书柜中,让这些好作品在同学中传递。因为所写的都是孩子们自己的生活,所以其影响力远远胜于书店里的书架上摆放的作文选。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使得孩子们的写作选材充满了生活情趣。循环日记和班级杂志的传递,培养了学生写作上的发表意识:别人读自己的日记,让孩子们快乐;有人为自己的日记留言,让孩子们快乐;自己的日记能够登上班级杂志,更让孩子们快乐。而这种快乐,我认为是我们小学作文教学应该追求的重点,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写作发展规律的,孩子们敢于写了,乐于写了,再传授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就容易接受了。
老师们当时怎么教作文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有个观念根深蒂固——写作文要会编!因为当时有长我几岁的姐姐正读中学,所以在那个资料匮乏的年代,我有幸读到了一本作文选,并在其中选到了一篇堪称“百搭”的作文。作文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晚上到了吃饭的时间了,舅舅还没回来,我和姥姥等了很久,舅舅才满身油污地回到了家,一问,才知道舅舅在下班的路上,遇到别人的车子坏了,帮人修车去了······就是这一篇作文,抵当了我整个小学阶段的所有考试——写《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它,写《助人为乐的一件事》是它,写《深受教育的一件事》也是它,写《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它······因为善于改头换面,所以这篇作文我是屡试不爽,每每都能拿到高分。但是,让人悲哀的是,我根本就没有舅舅,连个可以和舅舅年龄相仿的叔叔也没有,至于姥姥,更是从我出生时就没见到过。我的作文完全是在应和考试,与我的生活毫无关系。
反观现在学生的作文,“人”“文”分离的状况仍然十分严重。满纸空话套话的现象也时常出现。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许多快速提高作文成绩的方法和技巧,在短时间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教育的常态。真正的语文教育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从来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摆脱胡编乱造、弄虚作假,怎样才能在习作中留住美好纯真的童心,留住真情实感呢?我通过班级“循环日记”,大力提倡学生写真实的文章、说最真实的话。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地写作,师生都很受益。
一、排除畏难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在引导学生写作方面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学生——“写作并不难,写作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怕写作是大多数学生的通病,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我们为学生设置的写作门槛太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命题作文,在学生还没有学会表达以前,就给出了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了孩子们自由表达的欲望。为了让学生放下“写作难”的包袱,我在让学生开始写之前先听,听老师读以往学生的日记。为了打开学生写作的心门,我选择的都是最贴近校园生活的日记读给学生听,这些日记行文未必完美,但事件一定真实有趣。我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并非哪篇文章写作的技巧有多高,而是哪篇日记更有趣、更幽默、更感同身受。听日记,让学生发现,日记并不难,写日记就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心。
二、循环写作,资源共享
每到新学期,我都会送给学生一份礼物——一个厚厚的日记本,这是全班同学共同的日记本。每天都有一位同学写日记,这样传递着日记本,就像在传递着接力棒,日积月累,这就成了他们共同写下的书。这是一本生活的书,心情的书,成长的书,在我和学生的眼里,这本书的意义太丰富了。每个人都在写,每个人都在读,这里成了孩子们尽情表达自己的舞台。他们日记的内容,大部分是校园生活和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自己和父母间发生的事情;也许令人感动落泪,也许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是同学之间搞笑的糗事······他们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欣喜、悲伤、憎恶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把自己的快乐与烦恼与大家一起分享。
三、优化评价的手段,点燃创作欲望
写作评价方面,我改变以往教师一人批改评价的做法,在每篇日记的后面都设有留言栏,老师、家长、同学都来留言,共同参与评价。日记天天在学生、老师、家长之间你传我阅,你写我评,一下子把老师、同学、家长之间相互的距离拉近了,尤其对于家校沟通、亲子沟通、师生、生生互动,这里成了一个心存默契的交流平台,家长和老师都很自然地蹲下了身,成了孩子们的朋友。作为学生,每天都可以在“循环日记”中欣赏自己和同伴的生活;作为教师,每天都可以通过“循环日记”更近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作为家长,每天都可以用笔参与到孩子们的成长中来。留言大多数都是以鼓励为主的,而且还经常出现互动,每个学生既是写作者,又是评论者,通过这样的角色交换,学生会从读别人的文章中领会到如何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同时又可以互相学习彼此的优点,一举两得。日记留言让孩子们多了一种眼光,成为一名具有鉴赏力的读者。教师的留言更偏重于写作方面的指导。我从不用批评的字句,总是用鼓励或建议的口吻去评价他们的习作。而且尽量去挖掘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充满鼓励的评语就像催化剂一样,点燃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孩子们在肯定和表扬中树立自信,放下枷锁,在他们写作的小天地里自由地驰骋。循环日记在学生的手中传阅,老师的写作指导就这样在悄悄的传递中更有针对性地渗透到了学生的思想中。
四、佳作成册,培养发表意识
循环日记让孩子们的写作处在了一种自由的状态,这种自由的状态不仅是生产佳作的途径,而且使作文无比快乐。作文的快乐首先是心灵的快乐,心灵快乐了,孩子们就不会再畏惧写作,而是愿意主动以写作这种方式与身边的世界对话。我把优秀的日记装订成了班级杂志,放在班级图书柜中,让这些好作品在同学中传递。因为所写的都是孩子们自己的生活,所以其影响力远远胜于书店里的书架上摆放的作文选。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使得孩子们的写作选材充满了生活情趣。循环日记和班级杂志的传递,培养了学生写作上的发表意识:别人读自己的日记,让孩子们快乐;有人为自己的日记留言,让孩子们快乐;自己的日记能够登上班级杂志,更让孩子们快乐。而这种快乐,我认为是我们小学作文教学应该追求的重点,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写作发展规律的,孩子们敢于写了,乐于写了,再传授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就容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