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耐心、爱心、细心是教育成功的秘诀——班主任成功教育案例

【作者】 颜凤金

【机构】 广西宾阳县邹圩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185班毕业已经快一年了,担任185班班主任工作。这里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但我 最大的感受,却是充实。班级管理,是一项非常琐碎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与细心,更需要教师的创造精神。因为,班主任是一群与心灵打交道的人,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学生,,耐心、爱心、细心才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一、学生基本情况介绍  
  苏砚同学,男,16周岁。九年级185班的学生,家住学校附近的下窑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由于这个村没有多少田地,父亲开车,在家里不需要他承担过多的家庭责任和负担,加上家人的宠爱,他身上不具备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从小学和七、八年级开始。他对家人和老师的教育存在逆反心理,在这种心理因素下产生对抗、对立而形成厌学,生活中喜欢讲脏话,有话不会好好说,和老师搞对立,学习上懒惰、基础薄弱、成绩差,上课经常迟到、睡觉,作业不做,考试填几个选择题就完事,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
  由于他常常违反纪律,经常做错事,很难得到老师的喜欢,同学们的喜欢,而得到更多的是批评和出丑,在班主任、老师的眼里他是个标准的“差生”,所以他常与教师针锋相对。你说东,他偏西;你要左,他偏右。加上他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差,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他的存在,挫伤了他的自尊心。
  当我们老师和家长戴着有色眼睛看他的时候,他的优点也就被埋没了,他身材高大,头脑灵活、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喜欢钻研,喜欢跑步、喜欢打篮球,喜欢体育运动,面对这样的学生真是让人爱恨交加,但做为班主任,我的原则是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我决心要帮帮他。
  二、采取的教育方法
  对于苏砚这种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没有信心,小学的老师教不了,七八年级的老师教不了,我作为一个班主任年限只有2年的新手来说要想教好这类学生心确实没底,但是他已经是我185班的一员,如果教不好对整个班级的管理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较好了对其他的学生也是一种震撼,起到示范的作用,所以我决心进行尝试,在教育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下面的一些办法:
  第一,联系学生家长,争取家长的支持
  我经常到苏砚家进行家访,这个教育过程中主要是获取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并要求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协调、讲究方法。这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条件,没有学生家长支持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是很难获得成功,现在的家长没有多少个相信自己的孩子难教存在问题,把问题主要归于学校老师的教育存在问题,老师不负责任,经过家长和他的家长深入谈心,推心置腹的谈心使得家长非常理解班主任,表示全力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对于家访我采取不同的形式有走访、电话等,经常向他的家长汇报苏砚的情况,使得家长感觉到我对他孩子的关心。 
  第二、学会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去看待他。
  有过错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也会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会“迫害”自己。教师应怀着深厚的感情主动去亲近他们,多方面去关心他们,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到老师的真心善意,从而把老师当作他们的知心人,这样就能消除学生的疑虑,引起态度的转变。
  我相信“学生越批评缺点越多,学生越表扬优点越多”。被老师欣赏的学生是最快乐的。我尝试改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他、引导他、教育他。
  首先,允许他自愿做作业,可以全做,也可以选做,还可以不做,
  其次,课堂上应许他如果听课感到累或厌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趴在课桌上休息一段时间,但不能睡一节课;
  再次:对苏砚的每次进步和改进,对他取得的成绩我都及时的在班级上进行了表扬和肯定,这好比春雨滋润着干旱的土地,久违的表扬肯定使他更加的努力工作。
  第三、找事情给他去做,让他明白自己是有用的人。
  对苏砚这样的学生,我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避免去违反学校的纪律,也为了提高他的自控的能力,我在班级的管理中班上的日常事务中找事情给他做,给他管教的权利,我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要他:
  负责检查班上的仪容仪表,学生佩戴校徽的情况,
  负责检查班级的值日情况,
  负责班上的体育工作,他对这些此事非常热衷,趁次机会我教育他一定要检查准确,公平公正,不能让同学小看你,他欣然接受。事情做起来一点也不比其他同学差,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我和他的联系也不断增加,在交往中他也逐渐理解老师的苦心。 
  第四、用爱心、细心去呵护他脆弱的自尊
  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班主任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做了错事的时候,班主任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要大声训斥。而应该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特别像苏砚这类学生更敏感,更脆弱。
  苏砚同学和老师搞对立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经常有科任教师到我这里告状,我知道简单的训斥是没有用的,只会更加激化他与老师的矛盾。怎么办?有一次他课堂上由于讲话搞小动作被数学老师批评,不服气还和老师顶起来了,当我找到他的时候,他还是一脸的不服气,看样子已经做好了迎接暴风骤雨的来临。上课铃声响了,我没有留下他,只是告诉他中午早点来,有重要的事和他说。他很意外,犹犹豫豫地走了,到了中午,他在我家门外探头探脑,终于忍不住进来了,“老师,什么事?”“给你布置一个任务,观察我们班数学老师的一天生活,明天早上来再来找我。”我的语气不容许反驳,他有带着疑问走了……第二天早上,他准时来找我。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数学老师真辛苦啊,一个人带小孩还上2个班的数学,不累吗?”“累啊,你能帮老师减轻负担吗?”他又不好意思了,笑笑,愉快地走了。以后,他和老师的矛盾越来越少了。我也和科任教师沟通,给他更多的关注。
  第五、寻找他身上的“闪亮点”
  对待学困生,最可怕的是“把人看扁”。即常说的“一好应百好,一错应百错”。教师应从学困生的一些极端的表现中看到学困生期待的信任和尊重、期待的关怀和温暖。不要戴有色眼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而要戴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倍加珍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苏砚学习成绩虽然不好,但是他在体育方面比较擅长,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我鼓励他报名参加了1500米跑,4Ⅹ100米接力跑,铅球等项目,并约定好要为他加油助威,在比赛中,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班级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被选派代表学校参加宾阳县第13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并且在今年中考中他也被高中录取了。
  第六、培养他的兴趣,确定人生发展的方向
  我认为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要帮助他们培养兴趣,这个兴趣可以是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兴趣,如体育、书法绘画、唱歌跳舞、下棋、看课外书等,一旦他们在校园里对一些有益的事情产生了兴趣,注意力就集中到兴趣上,就不会想入非非。而且随着知识的增长,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就会增强,有利于他们的道德面貌和精神世界发生好的变化。因此我在做苏砚同学的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从培养他的兴趣入手,和他一起分析他的基本情况,引导他把精力放到自己兴趣上面来,告诉他如果你要想读书、要想有出息就要这样做,否则单纯的凭学习的成绩是考不上学校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为了和他确定发展的方向,我反复的和他聊天谈话,和他谈理想谈人生,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的重要性,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他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白了老师的真诚、苦心,到了初三的下半个学期,他完全的变了一个人,很听话,遵守纪律,上课也不像以前那样捣乱了,虽然成绩还像以前那样不尽人意,但是这已经足让我感动和满意。今年中考过后他的父亲还特定请了我们老师吃饭,以感谢我们对他孩子的教育,我很欣慰。
  一个差生,一个在学习在纪律方面的差生 一个希望进步的学生,他们比优秀生更渴望老师的注意,更渴望同学们的认同,更渴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更值得老师用心去关注。学困生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两个班主任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配合。我相信,只要有耐心、爱心、细心用心去灌溉,枯枝也会发芽!
  教育反思
  毕业几年了,教了三届毕业班,做了几年班主任,现在静下来想想,我们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作为老师、班主任都是去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哪些差生很少关注,但一个数据让我不得不思考我的教育思路,反思我们的教育,2011年邹圩中学中考275人,初三325人毕业,但是考上高中去读高中的只有124人、有75人去读职业中专合计是179人,升学率50%左右,也就是说初三毕业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走向社会,对这些初中毕业就走向社会的十五、十六岁的学生我们在学校教了什么东西给他们?传授了什么知识给他们?他们身上有什么技能出去迎接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挑战?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走向何方?作为一名老师我很困惑、我很无奈,中国一个严酷的现实是,大多数的孩子最终都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中国95%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读大学,44.5%父母希望孩子读博士。但是中国的现实是只有15%的同龄人可以进入大学。这注定了85%的孩子大学梦是要破灭的。
  成功的内涵不是金钱,也不是地位,而是快乐!“成功在于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路”,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特长的专业,快乐地学习,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一个差生,一个在学习在纪律方面的差生 一个希望进步的学生,他们比优秀生更渴望老师的注意,更渴望同学们的认同,更渴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更值得老师用心去关注。学困生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两个班主任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配合。我相信,只要有耐心、爱心、细心用心去灌溉,枯枝也会发芽!